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人类社会制度的发展是一种循环还是一种进步?如果是一种进步,那么它经历了哪些不同的阶段?应当以什么分类标准来划分阶段?人类社会制度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将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社会科学家们(包括神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长期以来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值得在此做一番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虽然在它们的鼎盛时期都曾经出现过历史的进步观,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德底、波里比阿等思想家都持有此种观点。只是到了古  相似文献   

2.
雷颐 《开放时代》2000,(7):67-72
1919年,正值新文化运动达到顶点、新思潮最为高涨之时,胡适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号召,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人热烈响应,有人激烈反对。本文对胡适提出“整理国故”的背景、本意及其意义作了历史的探讨,以其获得客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一个世界性的、以知识为基础配置资源的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三个问题:效率不高的增长方式如何转变?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什么?怎样取得长期发展的后继支持?这三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只能依靠知识进步。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一定要请某位经济学家直言不讳地告诉你,他理想的收入水平是多高?将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这样的目标?这个目标实现后自己的生活和学术研究又将会有怎样的变化?这自然是很令人尴尬的提问,被问者自然可以以这问题涉及个人隐私而不愿做出诚实的回答,或者干脆拒绝回答。这好比你见面没几句就问一位男士其收入若干、问一位女士其年龄多大一样唐突和不礼貌。但在实际上,这倒不需要怎么遮遮掩掩的,古人尚且提出“君子爱财”,无非要求“取之有道”罢了。在市场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经济学家自然不必耻于言利,更何况经济学家自然也应人君子之列,因此经济学家也爱财,这也不算是什么新闻,更不算是什么丑事。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学中利用数学方法的任务是什么?马克思用他自己的研究工作,替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马克思爱好数学,写过有很高科学价值的数学论文,给后世留下了著名的《数学笔记》。从马克思的著作、书信以及他同时代人的回忆来考证,马克思钻研数学,不只是为了“消遣”,拿演算数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休息方式”,还抱有两个很重要的目  相似文献   

6.
<正> 企业管理具不具有生产力属性?这是大家在学习和加强企业管理活动中,越来越多地提出并争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要回答它,我们就要同企业管理和生产力两个范畴打交道。直接目的是弄清企业管理有没有生产力属性?这个论断如果是肯定的,那么它在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这种生产力属性和其它属性是怎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亚洲资本市场相互之间以及它们和世界资本市场之间是否在变得更为一体化?如果是的话,其驱动力是什么?资本市场一体化对该地区经济增长和稳定有何影响?对其是否要求有政策反应?对于这些涉及面广且错综复杂的问题,我们在回顾与此相关的可以获得的数据和广泛详尽的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尝试性的回答。二、亚洲资本市场是否正在变得更为一体化?如果(1)资本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某个国家,并且(2)该国的资产可以代替它国的资产,那么这个国家就算一体化于世界资本市场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亚洲的发展中国家,都对资本流动有所限制,且都不能宣称本国的资产都可以完全代替它国的资产,因此资本市场一体化只能是程度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商周刊》2014,(21):3-5
开启蓝色文明窗口·助推蓝色跨越主讲嘉宾: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题目:直面大转型时代——论全面深化改革时间:2014年8月16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多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多次遇到了往哪儿走的问题。十八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回答了近十年来讨论的一个问题:中国向何处去?它对此做出了一个明确的回答。”主讲嘉宾: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题目:从全球看未来中国时间:2014年9月20日“我认为,消费很难拉动经济增长,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增长,如果收入不增长,最初的消费就要靠储蓄,储蓄用光后就得借贷,借贷后要还钱,没钱就得破产,个人和国家部是如此。现在发生危机的国家,普遍是由发债造成的,这是的车之鉴。”  相似文献   

9.
《商周刊》2014,(20):1-3
开启蓝色文明窗口·助推蓝色跨越主讲嘉宾: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题目:直面大转型时代——论全面深化改革时间:2014年8月16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多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多次遇到了往哪儿走的问题。十八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回答了近十年来讨论的一个问题:中国向何处去?它对此做出了一个明确的回答”主讲嘉宾: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题目:从全球看未来中国时间:2014年9月20日  相似文献   

10.
胡适是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提倡的自由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而对胡适个人主义思想的评价在学术界是见仁见智的。有学者认为胡适的个人主义思想是完全出自私利的,也有学者认为胡适的个人主义思想并不是为了谋求一己之利的单纯的唯我主义,还有人认为胡适的个人主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切实际的。以上观点或多或少存在着对胡适个人主义思想的误读,所以应该在全面分析胡适个人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阐释其观点的实质,并给予尽量公正的评判。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7.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