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倪骁然  刘士达 《金融研究》2020,483(9):136-153
本文研究了地区层面金融同业活动对实体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基于各省份金融机构开启同业存单业务的研究表明,地区层面金融同业活动显著提升了当地上市企业股价大幅下跌的风险。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同业存单业务的发展,当地上市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和风险水平有所上升,而业绩表现和市场价值有所下降。上述发现表明,企业融资链条变长后,信贷市场道德风险上升,部分企业因风险偏好增强导致经营风险上升,更容易突然出现负面事件而导致股价大幅下跌。本文的发现揭示了金融同业活动存在监管规避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实体企业的潜在路径,凸显了完善金融监管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同业存单在金融机构加杠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去杠杆也需要重点关注同业存单。基于金融去杠杆的视角,本文从同业存单的特点、发行及投资主体、套利链条、套利风险,以及监管思路建议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认为要逐步加强同业存单的监管,实现其规范发展和金融稳步去杠杆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4.
自2013年末央行重启同业存单以来,同业存单市场发展如火如荼,其功能也从推出伊始的主动调节负债流动性,逐渐转变成为银行扩表和套利的重要推手,其背后暗藏着较大的流动性与系统性风险隐患。本文从同业存单发展的市场环境出发,对同业存单的特点、供求主体与市场推动力、同业资金链条和潜在风险隐患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其套利链条拆解和MPA考核体系下的流动性风险隐患评估,发现中小银行在强监管下面临较为严重的监管压力和流动性隐患。本文认为,同业存单只有逐步回归同业存单主动性负债管理功能,强化监管与流动性风险监测,还原业务本源实现风险透明可控,方可实现其规范发展和金融去杠杆,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5.
吴茜 《银行家》2021,(3):95-98
201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宣布对包商银行实行接管,并公布针对同业负债的兑付方案:5000万元(含)以下的对公存款和同业负债,本息全额保障;5000万元至1亿元的仅兑付本金;1亿元至20亿元的仅兑付90%本金;20亿元至50亿元的兑付80%本金;超过50亿元的兑付70%本金.此举打破了同业存单"刚性兑付"的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同业拆借市场快速发展,市场交易主体不断增加,交易量大幅上升,市场利率波动幅度加大,同业拆借市场在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和货币政策传导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工作实践出发,对当前同业拆借业务的特征以及同业拆借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提出了完善同业拆借监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7—2020年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数据,探究企业金融化对经营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货币政策对金融化与经营风险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企业金融化程度提升使其面临的经营风险加剧,且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扩大,这一作用逐渐增强。对样本时期进行划分,采用金融收益作为金融化指标,得到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企业金融化对经营风险的正向影响更显著。异质性检验发现:金融化对经营风险的正向影响以及货币政策的强化效应主要体现在经营者受监督程度较低、财务环境较差的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中。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会阻碍未来企业价值的提升。本文研究使用动态指标衡量金融化,并结合货币政策视角,为避免“脱实向虚”引起企业内部经营风险提升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规避监管要求的表面原因。掩盖了前阶段同业业务蓬勃发展的金融创新性质。同业业务所体现的分工合作,是金融创新的基表路径。这—路径既体现在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上,也体现在银行间的业务合作之中。金融监管的非对称性,强化了不同,机构的比较优势,是促进金融创新的基本因素之一,而这种非对称性在未来的金融监管中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会得到进一步强化。以风险内化和公开透明为核心内容的监管要求,将有可能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已构成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实体网点、网上银行和客户资源构成了商业银行的网络外部性.商业银行利用这一网络外部性发展保险、理财、银行卡、银证合作等金融同业业务.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消费者都要使用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银行卡或转账服务进行交易,这使商业银行具有双边市场性质.在双边市场中,网络外部性的大小、质量和进入壁垒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商业银行网络平台的质量和大小就决定了网络外部性的大小和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的竞争力.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金融同业业务的方向是拓展实体和虚拟网络,包括提高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和用户数量.  相似文献   

10.
邵晓 《中国外资》2013,(6):69-70
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已构成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实体网点、网上银行和客户资源构成了商业银行的网络外部性。商业银行利用这一网络外部性发展保险、理财、银行卡、银证合作等金融同业业务。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消费者都要使用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银行卡或转账服务进行交易,这使商业银行具有双边市场性质。在双边市场中,网络外部性的大小、质量和进入壁垒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商业银行网络平台的质量和大小就决定了网络外部性的大小和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的竞争力。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金融同业业务的方向是拓展实体和虚拟网络,包括提高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和用户数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出存款产品一度成为部分中小银行吸收存款的重要手段,监管部门对此高度关注并出台监管措施,但相关的学术研究较为匮乏。本文基于国内上市银行2012—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开展第三方合作存款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考察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开展该业务显著提高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表现为加权风险资产的扩张及高风险行业信贷资产配置的提升。机制研究表明,合作银行的储蓄存款规模显著扩张,流动性资金的过快增长刺激银行信贷向高利率贷款、高风险行业倾斜。本文研究对完善互联网存款监管,防控商业银行风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宏观审慎监管应视所有金融机构为一有机整体。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核心是构建一个以宏观审慎监管为基点的银行业监管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实行专业化监管和统一监管相结合。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设计需要运用系统科学方法从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两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3.
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监管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田 《南方金融》2012,(1):34-38
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运作特点和崩溃原因开展研究,分析危机后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举措,并结合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提出有助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际上针对银行跨境风险兴起了重构跨境监管框架的热潮,成为后危机时代银行监管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跨境监管的模式与困难,以及近期国际上跨境监管的趋势及局限,在此基础上,探讨实现有效跨境风险监管合作的具体途径,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若干改进和完善我国跨境银行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政 《海南金融》2009,(4):47-49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在高度证券化和高度衍生产品化的金融体系中,由金融创新所引发、因货币政策和政府监管失误所造成的系统性金融危机。本文通过美国次贷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问题,提出了加强对金融创新监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whether and how the Deposit Insurance (DI) system and its Risk-adjusted Premium (RAP) scheme affect the systemic risk of Chinese banks. Based on bank-level panel data from 2007 to 2020 and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 method, we fin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xplicit DI system in China increases bank systemic risk, whi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AP alleviates this negative impact by reducing systemic risk. We further find the mechanism behind this phenomenon that bank profit acts as a mediator. We also find evidence for international heterogeneity using cross-country data and show that, as China has a longstanding implicit government guarantee, the establishment of explicit DI actually reduces the extent to which banks are protected, thus increasing bank systemic risk.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specificity of Chinese DI system, offers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financial safety nets in China and worldwide.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当局形成的广泛共识.我国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也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提出的背景入手,从监管目标、主体、客体机制等角度总结了近期国际上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与实践,并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议,包括明确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主体、客体机制以及明确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离岸金融中心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西南边疆离岸金融中心布局的具体方案进行优选决策。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人才储备、金融机构竞争力与区位优势等几个因素对离岸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在布局离岸金融中心时应该重点关注。同时,还应该注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金融机构国别风险成为世界各国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国别风险的不可抗性、复杂性、危害性等角度分析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监管的必要性。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监管体系不健全、法律基础薄弱、信息系统滞后,必须从树立国别风险理念、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监管体系、创建国际合作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