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诗歌的灵魂。鉴赏诗歌可以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诗歌意象的特性等。文章主要分析了鉴赏诗歌意象的具体方法,以期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由意象构成的,意象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欧美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学到一些技巧,如拆字拼合、断句组合、意象叠加。中国古典诗词因其严谨的格律和古汉语特殊的句法形态,“意象拼合”现象比比皆是,多个名词组合和意象叠加现象司空见惯,被西方意象派广泛引入到汉诗翻译和创作中。  相似文献   

3.
杜利特尔是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主将,在她的诗歌里渗透着一种"神秘性"倾向。文章试图通过对其诗歌中"神秘性"的表现、成因以及创作"神秘性"的方法等三个方面的探究,来凸显女诗人在意象主义诗歌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彰显其诗歌中常常被人忽略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宪乔诗歌中意象颇丰富,尤以灯烛之意象引人关注。文章从中国古典诗词里的灯烛意象原型及其衍变、灯烛意象与情感空间、灯烛意象的时空构成与审美价值几方面评析了李宪乔诗歌中灯烛意象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诗之美如何被西方人所读懂、所欣赏是一个难题。译诗难,译古诗更难。诗歌不仅具有一般的文体要素,更有音韵和意象之美。如何在古诗英译时传达这种意象之美?认知心理学的隐喻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诗歌意象和隐喻的关系,藉此可以找到适合不同隐喻意象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古诗之美,专求意象"。诗歌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难点,诗歌中的意象由于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方面能加深读者对诗歌的解读,另一方面却加大了诗歌翻译的难度。文章主要梳理分析中西方翻译理论界对诗歌意象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提出可以借助西方"等值论"来指导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实践,力求在这一全新视角下探索萃取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阮籍是魏末正始时期的杰出诗人,他创作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涉及游仙内容的篇目很多,与游仙相关的意象更是占了全部诗歌意象的很大比重。他不相信神仙的实有,诗歌中的游仙意象只是一种概念性的存在,是被怀疑和否定的对象,而这种怀疑和否定,恰恰反映了阮籍对人类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和深刻思考,体现出他深沉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音乐美和意象美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在文学翻译中对美的再现也主要依靠音乐美和意象美得以实现。因此以语言和文化视角分析在翻译汉语的一些散文、诗歌、小说时,译者在英译本中如何达到音乐美和意象美的意境对于创作与翻译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情感的浓缩,无论是在思想表达方面,还是在情感流露方面,都能通过简短的语句将之体现出来,其蕴藏的各种自然意象、美学理念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或愁绪或畅怀的感受。这其中的妙趣与韵味使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意象的描写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品读雪莱诗歌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自然意象是其诗歌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并且为当代文学以及社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因此,论文通过对雪莱诗歌的品读,仔细地分析了其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现代科学、审美以及生态意识的觉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诗歌有一种区别于其他语言艺术的形象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事象、物象和意象三种。在诗歌的创作中,除了少数的情况,一般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意境的组合元素。因此要区别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不同,艺术形象的辨别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该文就similes(明喻)的定义,类型及运用特征作了简要介绍,实证分析了英汉语言在明喻使用中的异同,进而分析了英汉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从纯美学和美学语言学角度得出分析结论。明喻使用上,英语使用者与汉语使用者存在着共性与差异性。(一)从纯美学角度来说,明喻的创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美的创造过程;其共性与差异性的存在是来源于审美价值的民族共性与民族差异性。(二)从美学语言学角度分析,其差异性源于英、汉语言使用者美感要求的差异以及英、汉语言使用者在审美过程注重语言性环境和非语言性环境因素在程度上发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西诗歌的意境差异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王诗中的“我”被消融在自然中,达到了物我 不分、物我两忘的境界;华诗中的“我”是在自然中张扬,体现了以我观物,以物悦我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陈衍与郑孝胥都是“同光体”诗歌的代表人物,又都是其中闽派的领袖,他们曾长期互相唱和论诗,主张“不墨守盛唐”,取径多元,追求个性,诗风清苍幽峭。但他们各自“志”的差异导致所“言”“诗”的不同:陈清刚淡泊,郑“惘惘不甘”;陈苍老中和,郑喜唱高调。而这种异同的背后,隐含着文学与道德等深层次的动因。  相似文献   

14.
迪伦.托马斯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英国诗坛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他不但在技巧上,而且在意识上极大地革新了英国现代诗歌,掀开了英国诗歌史上崭新的一页。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主题开掘和语言变异。  相似文献   

15.
英语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指示语,目的是强化诗篇的衔接和连贯。指示语在英语诗歌中使用较多,其汉泽中使用较少。英汉指示语使用有对等模式、非对等模式、英语中使用指示语而汉语无指示语的模式、英语中无指示语而汉语使用指示语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双宾语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英汉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不同,造成双宾语结构异同。英汉双宾语结构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或引申机制的作用下产生构式的多义性,而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则导致了引申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受汉语影响,表达不地道,应从词汇、句法、修辞、篇章方面发现汉英语的差异,找到消除汉式英语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宗教,中国戏剧形成于娱乐,中西方戏剧无论在起源、形成和发展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基于民族文化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和个体意识的差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美学的独特魅力。在中诗英译过程中为再现原诗"音象美",应尽量保存原诗最显著的风格,努力顺应西方当代诗歌的审美要求;同时,应慎重选择理想的诗歌译者,使译作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中英文手机新闻在标题上都有简明扼要、引人注目的特点,在语言风格上都有大众性和趣味性,在语篇是都希望提供尽量多的信息,但它们也有差异,翻译时应维持英文句法的形合、中文句子的意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