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辽宁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是未来几年辽宁经济发展的主线。为此,需要了解和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抓住机遇,以国际产业结构转移为契机,调整相关政策,加快辽宁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辽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世界产业转移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不仅转移的速度和频率在加快,而且在持续进行原有产业类别转移的同时,已经开始把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和计算机硬件产业作为转移的重点。这对于辽宁老工业基地而言,应当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财税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工具。为此,笔者提出了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加快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的财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江苏产业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技术的进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了新的趋势,这些新的趋势为我省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在新的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背景下,分析我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了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正在进行,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有着自身的特点,并将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要采取有力的应对策略,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与我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关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产业转移呈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也将发生变化,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6.
进入90的代以来,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出现,传统的三大产业划分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知识产业的兴起和日益壮大使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传统农业的改造固然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但由于其所独有的“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可能跳跃某些发展阶段,以科学技术为杠杆,实现产业升级的历史跨越。本的研究将着眼于全球产业升级的历史变迁,通过对一般性的全球产业转移与升级的理论与现实分析,进而讨论中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共同推动下,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不断变化,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良机。我们要把握这个机遇,认清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外贸商品结构间的关系,在努力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同时,优化我国外贸商品结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辽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跨国公司战略投资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主要载体。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各种模式中,产业链边际环节的转移已经成为主流模式,东道国主动吸纳的模式也在迅速发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国内地区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辽宁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劳动力价格和成本、人才与区位优势等。辽宁的弱势也很明显,市场发育不充分、设备陈旧等都制约着辽宁的引资战略。辽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应该理顺产业对接点,要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辐射面较广的行业,纺织服装业的升级,对区域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有重大影响.对广西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后,探讨了广西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西纺织服装企业承接广东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的企业战略.  相似文献   

10.
产业区域转移与江西中部崛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区域转移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经济活动,也是决定当前江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江西承接梯度产业转移的有利之处在于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不利之处在于制度环境不够完善。产业布局及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降低企业综合成本,营造更好的产业转移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产业结构仍较落后。当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平衡、轻工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重工业、制造业内部“三低一高”产业居多等问题。西部地区应转变片面强调发展第三产业的观点,高度重视发展第二产业;要统一规划,加强区内的整体协调;要实现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并大力发展能源深加工行业。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经历了巨大的结构变迁, 同时结构变迁也深刻影响了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西部开发的新阶段,西北地区要加快市场一体化建设力度,形成高效的资源配置新机制,促进落后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多元化所有制格局的形成,发育产业,实现区域内外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由于就业体制的转变、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重庆市工业吸纳劳动力数量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减少的同时私营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就业人数缓慢上升;采掘业、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而基础设施就业人数增加;技术人员比重增大,而女性就业比重降低.受国家政策、市场开放的影响,重庆市工业就业结构的变动将更加剧烈,并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快速演变.  相似文献   

14.
从结构相似数看,重庆与上海的结构相似程度非常低;从就业弹性系数看,重庆第二产业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最小;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看,重庆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从结构偏离度看,重庆第二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就业偏差;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重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来越协调,而第一产业越来越不协调,第二产业相对前十年有微小程度的不协调化。  相似文献   

15.
呼伦贝尔市应抓住我国产业结构总体调整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要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以提高地区竞争力,延伸以原材料为依托的产业链,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特色农业和生态观光旅游业,并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 ,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推动经济发展 ,关键在能否将产业结构调整好。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有新思路 ,新办法 ,应当 :①要坚定以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 ;②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③依靠科技与人才 ,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 ;④发挥基础作用与发挥优势相协调相配合 ;⑤处理好市场导向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文章提出广西调整产业结构工作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要集中力量抓好几个方面 :①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②加强水电开发 ,努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③高水平发展有色金属工业 ,有效地保护性开发大宗主体矿产及稀有战略性矿产 ;④充分运用天时、地理、气候造就的独特优势 ,将林产林化、制糖、食品工业充分发展好。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形势下重庆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由单极带动转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实现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重庆市的产业布局与结构,并进一步对综合因子得分较高的工业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分析,为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找出了活动的空间,其核心观点是通过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实现三次产业协同带动重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紧迫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具有可行性。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河北省绿色金融战略的主要策略是: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机构、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绿色金融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建设、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取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对比较利益学说的批判着手 ,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应着手抓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关于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论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其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重化学工业成为日本生产结构的主体,其发展推动了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是日本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日本产业政策、贸易立国战略、技术革新和设备投资、大批量生产与专业化分工、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等经验的分析,以探求中国世界工厂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