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无悔的追求     
高中毕业以后,我就有缘于会计这一职业,到现在已有两年了。 记得从我上班的那天起,我心里就一直在想,怎样才能当一名名副其实的、让人信得过的会计呢?一次,在一个会计朋友家里做客,无意中在沙发上看到了一本《农村财务会计》,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96年的第5期,从那上面,我看到了很多会计同行的文章,就这样,我将这本巴掌大的杂志带回去,一连看了好几遍。 从那以后,我渐渐地对会计这一职业有了感情。记得第一次下乡,别人都说又调了位新会计,等到了村里,干部们也会计  相似文献   

2.
良师益友     
我与《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结缘的日子只有屈指可数的三年,三年前,第一次看到《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这本杂志就深深被她所吸引,里面的文章对于我了解全国农信社的概况、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非常有帮助,于是我每期必看,一看到有报道价值的稿件我就踊跃投稿,随着发表的文章增多,也渐渐和编辑部的几个编辑熟悉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铁铮 《林业经济》2015,(4):74-75
先要谢谢《南开花事》这本新书。它让冬天里的我,提前看到了南开大学春天的花开。这就是书的魅力。前几天刚刚去过这所知名的老校。第一次,只有短短半天,而且一直在开会,又赶上数九寒天。放眼看去,校园里多是落叶树木和枯萎花草,没有看到一朵盛开的花。这本带着墨香的《南开花事》,不仅弥补了这个缺憾,还让我很快喜欢上了这个校园。此书的作者是该校环境学博士生莫训强。他在南开校园求学生活十多年,不但完成了学业,还用心完成了这部书籍。他投身环境而志取自然,给自己起了个贴近自然的名字——四叶草,以喻对植物的喜爱。潜心观察,诚恳码字,于是就有了这本新作。  相似文献   

4.
<正>2012年2月6日,我从基层行社借调到省联社办公室,在这座熔炉里经受了两年的锻造和打磨。入行以来,我在自己的宣传岗位上做得游刃有余,连续几年被评为全省优秀通讯员。借调到省联社后,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激发出了自身的潜能。我开始接触评论员文章、专报信息,参与全省重大活动的筹备,负责浙江农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我是贵刊的一位忠实的读者 ,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政工工作。这些年来虽然没发表过文章 ,但杂志订了不少 ,也看了不少 ,可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刊物读后像《中国农垦经济》那样给我如此深长的回味。她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我们广大读者的喜爱。这本杂志刊登的内容比较广泛 ,她带给人们不只是一种知识上的汲取 ,更是一种思维上的咀嚼。由于她既有理性的阐释 ,又有感性的捕捉 ;既有专家权威的指导 ,又有基层党务的“乡音” ;既有对现实党务工作的探究 ,又有对国家改革历程的追忆 ;既有栏目设计的活跃 ,又有内容安排的科学 ,因而有很强的指…  相似文献   

6.
初识《农村财务会计》是在乡经管站的办公桌上。一天去经管站闲坐,发现桌上放着一本《农村财务会计》,我顺手拿起翻看。乡政府各部门都订有业务杂志,我总是挑选其中所喜欢的文章看后便置于一边。这本杂志也不例外,我先在目录上选了几篇,谁知看完后却不想丢掉,又慢慢地从头翻看,越翻越想看,越看越爱看,这真是一本好刊物!她内容全面,不仅有政策性、业务性文章,还有文化知识、散文、实用技术、生活小常识等,同其它杂志比较,她广告少、文章不媚不俗,不仅贴近生活,而且对乡村干部的工作具有指导性。从此,我喜欢上了《农村财务会计》,每当新的一…  相似文献   

7.
笔者是刚接手农经工作的新人,正当对许多工作一筹莫展的时候,同事递给我几本<农村财务会计>.起初我并未太在意,心想这本"小册子"能有多重分量?可当我翻开随意浏览时,便被其丰富的内容所深深吸引,浏览也变成了仔细阅读.杂志从大的政策法规到小的生活常识,从业务技术到经验交流,既给你政策导向,又给你业务培训,还为您指点生活、教你生财之道.其中的"会计园地"、"人物彩照"等栏目是老百姓讲述自个儿和自己身边的事儿,读来让人觉得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编读往来"是人们敞开心扉的地方,朴素的话语无不表达出读者对杂志的关爱,体现了杂志在读者中的非凡影响.  相似文献   

8.
幽默笑话     
正有才小侄8岁的小侄子迅迅喜欢贫嘴,却有些歪才。一天,他跑到我的书房里,看到墙上朋友送我的一幅字,于是一字一顿地念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调侃地问:"光会念有啥用?知道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小侄子一脸不屑,胡诌白咧地为我解说道:"书山有路勤为径是说有一座山名叫书山,山上有只‘鹿’,那鹿爱臭美,可没有镜子,就把钢琴当做镜子,成天地照看自己的模样。"  相似文献   

9.
<正>"妈妈去哪儿了"的话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女儿小时候的情景再一次浮现于脑海中,这些情感隐藏在琐细的生活里,没有一个契机也许就不会再提。当我收到杂志,看到我的小文和照片被发表时内心充满了喜悦,同事们也迫不及待地传阅着这份杂志。对于孩子,每一个农信母亲都有一份无法言说的心疼,却从来没有机会诉说。这个专题,除了让我说出心  相似文献   

10.
喜欢读《中国农村金融》这本杂志.喜欢杂志里“人文情怀”这个栏目.喜欢透过信合同事的眼睛里看世界、悟人生.而最喜欢的是2011年第10期的一篇文章《心中的那一抹绿》。这篇文章出自于山东东营市河口农合行的郭玉婷之手.或许是因为我与作者一样同为信合新人.我们对工作的热爱、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执著如此相似.以至于我把文章看了又看、读了又读.想了又想,舍不得把它放下。  相似文献   

11.
沿着公元一九九九年一路走来,新世纪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仿佛听到时间老人在问:昔日的梦想是否实现,新的梦想诞生了吗?我知道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它是昨日夕阳的延续。因此我也了解了生活,生活每天都有新的开始,然而这开始也浸透着昨日的辛勤汗水。梦想就是在一次次的开始和一滴滴的汗水中一步一步地近了,近了……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一个梦想实现,新的梦想诞生。我知道在梦想剧场里,每个人都是主角,都在编写着自己的剧本,然后用勤劳和信心去推动剧情发展。我知道在我的剧本里,我是一个爬山人。山  相似文献   

12.
正1994年我从中专毕业离开学校,刚进入农经站参加工作时,老站长递给我几本杂志,并语重心长地说:"小张,这些杂志多看看,对你今后工作有好处"。从此我便同(《农村财务会计》杂志以下简称《农财》)结下了不解之缘。虽说我是科班出身,但由于刚接触经管业务,遇到具体业务实例就晕了,不知如何下手。问同事吧,又羞于启齿,这自然让我想到站长为我介绍的《农财》杂志。正如老站长所说,这本杂志很贴近实际,是我们农经人的良  相似文献   

13.
缘分     
自和小梅相识,平日里我这个满脑子唯物论者也不得不相信缘分的存在了。 那是我刚毕业参加工作,面对当时冷酷的现实写了篇《自己也该廉虚点》的文章,发表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1993年第10期杂志上,一个月后收到一封寄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笔者在《中国粮食经济》杂志上看到"‘四无粮仓’精神永传承"系列报道,作为一名"老粮食人"被深深地打动了。沉浸在记忆的深潭中的过往,如幻灯片一般,一幅又一幅地呈现在我的眼前。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高中毕业后的我参加了粮食工作,在江西武夷山北端的铅山县的山区湖坊粮站当粮食保管员,保管稻谷。以后的39年我从未  相似文献   

15.
<正>敲开房门,记者很难将眼前这位个子不高、身材瘦削的38岁农民工代表与干了22年模板工、在重庆打拼了十多年的劳动工人结合起来。刘钟俊笑着把记者迎进门,记者看到桌子上堆放着他正在起草的建议,一笔一划十分工整地写在稿纸上。"我正在关注农民工培训问题,我打字慢吞吞的,总要先写下来再敲到电脑里。"他有些腼腆地说。  相似文献   

16.
200期,阅读本期杂志的读者们,你们是否感觉到了这个数字的特殊份量?生活中离不开数字。伽利略曾说过,任何符合科学规律的现实,通常用数字来揭示。如今,《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这本杂志已经办刊整整200期了。如果用简单的丈量方法显示,我们可以看到,摞在一起的200期杂志足足有一人多高。很多信合员工在网上、在电话里都在谈论,认为可喜可賀,认为杂志办到现在很不容易。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杂志办刊200期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简单积累,信合杂志也不仅仅是行业的一个宣传标志。作为农信社系统的惟一国家级期刊,它忠实地记录了信合事业的兴衰荣辱、见证了我们改革发展的坎坷与飞跃。  相似文献   

17.
北京西客站南的马连道,是个茶叶集 销地,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经销商在这里 聚集,他们在这里打拼,在这里开拓他们 的市场,打造他们的梦想。在绿谷茶城里, 有一个来自江西省浮梁的复员军人耿永 松,他也正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用他 的话说就是:"浮梁是我的家乡,我是在 那里的茶基地里长大的,我有责任为推 广浮瑶仙芝茶而努力。"面对记者,耿永 松坦露了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18.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这本是好传统、好作风,最近看到温家宝总理下去调查时说了三次:“你们要同我说真话。”同时一家一户去实地走访调查。可见,温总理深深感到实地调查的重要性,但如今在有些地方有些人却“变味走调”了。  相似文献   

19.
在我家的书橱里,整整齐齐摆放着近200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闲暇抽出一两本静心翻翻读读,有种抚摸自己儿女的亲切感觉。在这16年的时间里,这些杂志伴随着我几次搬家,从未舍得丢弃。这里面有杂志人16年的的艰辛,更有我的喜怒哀乐,她伴我走过了每年的春夏秋冬,更漫过了人生的春夏。1988年下半年,我偶然得知《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要创刊,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期盼中等到了散发着墨香的1989年第一期杂志,看到一轮红日在  相似文献   

20.
记得第一次无意间在别人的办公桌上看到《中国农村金融》杂志,出于对文字的喜欢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我便随手翻阅开来,书中专业的排版和印刷让我眼前顿时一亮。出于对这本杂志的喜爱,在此我想对如何使刊物办得更具特色谈几点肤浅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反馈实践。一是增加读者来信版面,每期定期出版,倾听来自基层一线员工以及读者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