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宜居城市,是人们的理想家园,梦开始的地方! 沈阳沈北新区于2006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规划面积1098平方公里。新区将用十年左右时间,城市人口达到100万,经济总量进入东北区县第一集团,最终实现沈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沈阳北部再造一座‘生态沈阳城’”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面对新时期的城市发展竞争,沈阳市委、市政府站在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取得了做优发展空间的战略共识。这是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增长极”的需要,更是沈阳空间拓展与合理布局调整的需要。本文在对沈阳当前面临的形势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对做优沈阳发展空间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6年12月,辽宁省经请示国家发改委同意,批准沈北新区为辽宁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把这一头衔由“省级”升格为“国家级”的报告也已经送达国家有关部门。几个月来,沈阳市委常委、沈北新区区委书记王世伟成了“空中飞人”,他奔波在沈阳、香港、上海、深圳等各大城市之间,四块沈北新区的区域位置宣传板也跟着他随机辗转各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马坤 《辽宁经济》2005,(5):48-49
中共沈阳市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要以建设区域性社会服务中心为目标,以优化结构、提高水平为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施沈阳现代服务业升级计划。沈阳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是东北最大的经济中心。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沈阳必须发挥对经济腹地的吸纳、辐射功能,说到底就是必须发挥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以强大的第三产业去反哺经济腹地。  相似文献   

5.
梁欣 《辽宁经济》2014,(10):66-69
正沈阳市委提出把"做强县域经济"作为全市总体发展的五大任务之一,法库在沈阳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结合自身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及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跳出法库研究法库,在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大框架下,整合域内外资源,强化错位发展,不同质化竞争,科学定位法库发展,走有比较优势的县域特色发展之路。在工作中,实施"品牌兴县"战略,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法库精神,强化"工业兴城、市场兴城、文化兴城",打造"中国瓷谷、北方通航、中国牛县、山水法库"四  相似文献   

6.
王男 《辽宁经济》2011,(11):75-75
棋盘山泗水科技城是沈阳市委、市政府做优东部城市空间,推动沈抚同城化,加快沈阳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截至目前,泗水科技城已有十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预计到“十二五”末期,泗水科技城产业经济总量将达到150亿元以上;集聚高端人才1000个;新增就业岗位30000个。该项目的实施对培育开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开发区较单一的税收结构,促进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依据“轴向发展”、“带状组团”城市发展模式,沈阳未来的新城区定位于浑南新区是比较适宜的,把浑南新区培育成沈阳第二个城市中心也是有可能的。沈阳应进一步强化“大浑南,新沈阳”的主战略,以跨越浑河以拓展方向,集中力量建设浑南新区,进而形成相对于老城区而言的“一城两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东北的中心城市沈阳有个沈北新区,她是我感到无比骄傲的美丽家乡。顾名思义,沈北新区依偎在母城沈阳的北部。这里是一片既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又充满了蓬勃生机的土地。从远方天边而来的辽河流到这里拐了几道弯.在汇集蒲河、长河等几条支流后,又向远方的渤海奔腾而去。  相似文献   

9.
董峰 《辽宁经济》2007,(4):40-41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将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无疑是铁西新区所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沈阳市委、市政府据此确定了重点发展西部空间——建设沈阳西部工业走廊,为铁西新区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背景。“十五”期间.特别是2002年6月原铁西区与国家级的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组建铁西新区以来,政府投入近千亿元人民币实施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彻底性改造.为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同时也为铁西新区建设和谐城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宝贵的建设和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竞争已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内容。中心城区是城市功能的主要承托,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加快培育中心城区的功能优势、突出城市功能地位已成为宁波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这次召开“中提升”研讨会,统筹谋划中心城区的新一轮发展,这不仅是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宁波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的五年,中国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沈阳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带领720万沈阳人民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机遇,实施了一场改天换地的大决战,突破了前人,超越了自我,跳出了旧有模式,走出了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引言:浑河流经沈阳境内,古称“沈水”.沈阳位居浑河以北谓之“沈水之阳”。浑河是沈阳的母亲河。其实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并非习惯把沈阳同一条河流联系起来.只是当浑河渐成城中河的时候,人们才近距离感受到沈阳的亲水特质。这得益于近几年浑河南岸的开发和浑南新区的建立。“大浑南、新沈阳”战略是沈阳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战略.它表明沈阳未来城市发展向南延伸的基本趋势,也表明沈阳城市的空间形态由环状发展到轴向扩张的转换。这其中蕴含着很多讯息:工业化与城市扩张有何必然联系,城市的膨胀能否导致一系列“城市病”的出现,我们应当选择哪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如何使人们生活更美好,等等。  相似文献   

13.
一、现状与成就沈阳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近十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由于市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城市功能和面貌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主要表现在:1.能源供应能力增强。电力供应量...  相似文献   

14.
提起沈阳市浑南新区,人们可以说耳熟能详,前身为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浑南开发区,经过十三年的初创起步和发展提高,于2001年被确定为浑南新区。2005年年初,沈阳市委、市政府又明确提出开发建设大浑南的战略构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杨凯 《首都经济》2011,(10):30-32
北京目前正处于加快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及“单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使得北京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严重、人口急剧增长、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而目前新城疏解、集聚作用较弱,难以形成与国际大都市相符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体系。新时期北京提出分类推进新城建设,集中力量聚焦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重点推进发展新区顺义、大兴一亦庄、昌平和房山等新城,加快建设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生态涵养区新城。积极借鉴国际大都市在新城建设政策推动方面的经验,使新城有效地疏解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并承载世界城市具备的其他功能,是今后首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向世界城市迈进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发展大城市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战略重点。泉州的城市建设通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规划、实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省委、省政府将泉州确定为福建省发展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推动全省发展的“第一层面”,更加突出了泉州在全省的地位。做大做强泉州中心城市,不仅是省委省政府的厚望,也是泉州自身发展内在张力的要求,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沈阳夜经济快速发展,这既得益于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还得益于人们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夜经济不仅给沈阳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还在影响着消费、需求、就业以及城市的软环境.可以说,夜经济已成为沈阳经济的新增长点,为活跃地区经济和优化沈阳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对锦州提出的战略任务。当前,锦州市委、市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发展规划制定和重点工作部署,已经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较仍有较大差距。文章从对中心城市内涵的理解、推动各区县协调发展、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加快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强数字基础平台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高质量推进锦州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唐山经济》2006,(12):10-11
“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建设现代化沿海大城市目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中心城市、县(市)城和小城镇的改造建设步伐,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镇面貌明显改观,城乡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6.1%,比“九五”末提高10.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搬迁转型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市委市政府着眼天津市未来长远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提出了“双城双港”的总体战略。双城是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双港是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根据滨海新区空间发展规划,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地处双港之间,规划为滨海新区核心区。散货物流中心区域的开发建设,将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双城双港”战略提供重要支撑,是拓展滨海新区城市发展空间,实现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