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主要对于此轮通胀的性质从三个方面做出分析:货币供给、成本推动和国际因素,并认为本轮物价上升主要是周期性,需求拉动的,货币供给和国际因素同样对通胀有显著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如需求因素。最后提出对于此轮通胀进行治理需要针对它的性质加以解决,并给出一些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2.
诸建芳 《新财富》2011,(4):27-28
预计2011年上半年通胀还处于顶峰区域,CPI将上升4.4%左右,但下半年通胀将有所回落,CPI将回落至3.4%左右,2011年全年通胀为3.9%左右。预计PPI总体趋势将回落,但是由于翘尾因素,在6—7月将可能有所回升。从通胀的走势来看,2011年上半年通胀处于顶峰区域,目前正处于跨越通胀高峰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四川物价》2010,(3):43-43
去年12月中旬以来,早籼稻经历了长达两个月的振荡走低过程。尤其是进入今年1月以后,由于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控制通胀预期导致商品市场整体下跌之后,早籼稻期价快速走弱,至上周五收盘,早籼稻跌幅已经达到了5%,跌幅已经达到了前一轮上涨幅度的61.8%。  相似文献   

4.
自2010年开始的新一轮通胀,学界的一个观点是本轮通胀具有显著输入型通胀特征。鉴于此,本文从国际贸易及资本流动渠道实证分析输入型因素对我国通胀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轮通胀主要由自身惯性造成,输入型因素对我国通胀的影响较小。因此本文建议治理输入型通胀时应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相似文献   

5.
钟志勇 《新财富》2008,(7):104-104
通胀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难题。相比而言,成熟经济体的宏观调控重点仍将在经济下行与通胀上行风险之间摇摆不定,而新兴市场国家的宏观调控则倾向于暂时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速,将控制通胀放在首要位置。由于本轮通胀的表现特征为原材料料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诸如巴西、俄罗斯和中东等能源与原材料出口地区,将充分受益于本轮资源供需紧张下的全球通胀,而且前两者日益强劲的内需市场,使得其股市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值得期待。除此之外,商品市场作为通胀期间一贯表现不错的大类资产,将继续有望提供正的投资回报,驱动本轮通胀的能源、农产品以及其他相关的投资标的成为吸引避险资金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2010年,我国物价平稳向上,1—11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11月当月达到5.1%的年内新高,但物价总水平仍属总体温和基础上的结构性上涨。预计CPI全年上涨3.3%,PPI上涨5.6%。展望2011年,国内外流动性泛滥、生产要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等因素将推动国内物价上升;但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速回调将抑制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2011年CPI上涨4%.PPI上涨6.2%。  相似文献   

7.
王志浩  常钟 《新财富》2007,(9):22-25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增长高于潜在增长率,通胀压力不再仅限于食品领域,全面通货膨胀的苗头已经出现。如果接下来两个月(8、9月)的经济数据强劲,决策层很可能将偏向于运用更为激进的紧缩调控举措,特别是利率手段。绝大多数分析人士相信,延续了6年之久的此轮经济繁荣仍将以软着陆的方式收尾,但其实现与否有赖于宏观政策的精心呵护。 即将到来的紧缩调控将倚重于利率及更加严格的遏制投资手段,而不会是大幅加速人民币升值。预计2007年四季度还将有一次加息,2008年上半年会有两次加息。而2007年人民币兑美元将保持5%的升值幅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诸建芳 《新财富》2011,(1):25-26
短期而言,目前一路走高的通货膨胀有可能在2011年发生改变,春节后通胀上升动力将减弱,总体上呈现前高后低格局,预计2011年CPI上升约3.8%。控通胀会“牺牲”部分增长,但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新一轮投资启动,消费潜能持续释放,宏观调控也将视通胀变化而相机抉择,  相似文献   

9.
《财经界(学术)》2011,(17):76-76
中国CPI通胀同比已达到新高。我们认为,潜在通胀压力依旧很大,这意味着通胀只会缓缓下降。对于早前我们所预测的中国全年5.2%的通胀预期,我们目前认为这存在均衡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市场》2008,(46):44-44
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在日前举办的2008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秋季论坛上表示,明年1、2月份,如果我国食品价格不向上反弹,CPI涨幅预计将回落到2%-3%,而随着全球商品价格、资源价格、能源价格的大幅下跌,明年5、6月份我国CPI有可能出现负增长。他认为,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对这轮通胀压力没有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物价形势分析及2012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我国物价总水平高位运行,同比涨幅先升后降,预计CPI全年上涨5.5%,PPI上涨6.4%。展望2012年,总需求放缓、粮食丰收、房地产调控累积效应逐步显现、猪肉价格上涨周期趋于结束、翘尾因素减弱和大宗商品价格趋稳等因素将抑制物价涨幅;但劳动力成本上升、高货币存量及负利率刺激投资、通胀预期增强和资源价格改革逐步推进等因素将支撑物价涨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2012年CPI和PPI涨幅将有所收窄,分别上涨4%和4.5%。  相似文献   

12.
尽管2007年上半年以来CPI涨幅持续突破3%的警戒线,但仍保持在温和通胀的上限附近。综合考虑影响物价上涨的各方面因素,我们预计,全年CPI水平在4%左右,高于年初预定的3%的调控目标,也略高于2004年CPI全年增长3.9%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李稻葵 《新财富》2011,(4):34-35
尽管本轮通胀的性质是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但中国流动性过剩可能引起通胀预期的上升,为防范由此带来的二轮打击,需要适当收紧流动性,并尽快解决负利率问题。同时,在通胀压力蔓延全球、各国刺激政策退出、北非和中东危机、日本地震等错综复杂的国际因素影响下,中国应将汇率、利率、准备金率等政策搭配使用,全方位应对通胀压力,并可以考虑在短期内减免受通胀影响部门的税收,加快人民币资本账户下的可兑换步伐,允许个人出国投资。  相似文献   

14.
高艳 《商》2014,(9):17-17
昨晚,欧洲央行宣布0.25%的基准利率不变.这是第5个月维持此利率水平。欧洲央行最近一次降息是在2013年11月,从0.5%降至目前的0.25%。专家分析认为.由于欧元区通胀持续走低,预计未来两月欧洲央行采取宽松措施刺激经济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本轮煤价上涨周期,以煤炭市场供需失衡为支撑,以全球通胀为大环境,以国内能源价格改革为背景,受到煤炭运能接近极限的制约,因此,本次上涨的基础更加坚实,上涨周期也将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16.
声音     
《中国电子商务》2007,(12):14-14
“11月的CPI涨幅如果在6.8%至6.9%之间的话。12月会稍微低一些,春节前会维持在6%至7%的水平,春节后则会有明显下滑。考虑到能源价格在明年可能提高两次,明年CPI整体涨幅大约在3.8%左右。”;“明年食物价格上涨会趋缓。但原材料如钢价格等会比较高.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可能会传递到生产资料价格上去。为了控制更广泛通胀的预期.央行还要加息。”;  相似文献   

17.
陶冬 《新财富》2011,(4):40-40
食品通胀有季节性,工资拉动的服务业通胀却可能是结构性的,今后十年CPI估计介乎4—5%之间。  相似文献   

18.
宏观     
哈里 《大经贸》2011,(6):11-11
通胀进入下行通道 统计局公布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2011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2%: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月上涨0.1%,比去年同月上涨7.3%。对此,中银国际董事、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8月数据符合预期,通货膨胀已经处在下行通道。曹远征表示,因为本轮的通胀很大一部分因素来自食品价格的上涨,目前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19.
冯禹丁 《商务周刊》2010,(22):46-51
中国曾经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和2003-2004年间爆发过烈度不一的通货膨胀,但本轮通胀体现出与以前不同的"成本推动型"特点。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它不会如需求拉动型通胀在短期内爆发恶性物价上涨;同时也是个坏消息,它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的物价上涨将成为长期趋势,且比前一种通胀要难控制得多  相似文献   

20.
王庆  周莹 《新财富》2007,(10):18-20,22
中国是否已进入了通胀时代仍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认为现在断言中国长期通胀时期已来还为时尚早。因为此轮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缘于国内需求的拉动,这可以通过从国际市场进口食品来消弭;非食品价格目前涨幅有限且有相关政策的护航,仍处于政府可控制范围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仍然处于低资本成本与低劳动力成本时代,前者使得产能过度扩张,产品供应过剩,从而削弱了企业对产品的定价能力,后者使得中国劳动力名义工资的增长长期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工资上行对通胀的压力难以显现。因此,短期内,只要低资本成本与低劳动力成本这两个因素没有消除,中国就不可能进入通胀的时代。预计此轮通胀未来或将沿着如下的路径发展:需求增加→食品价格大幅上涨→CPI适度上涨(非食品价格保持平稳)→食品供给缓慢增加+货币紧缩政策的实施→食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有所缓解→CPI企稳。[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