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并购行业模式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998~2004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重组事件为样本,通过实证考察并购行业模式与收购企业价值之间的因果关系,证实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行业相关性并购较无关性并购对收购企业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效应。同时,将对应于企业价值指标、有关并购价值创造的经济学假设分解成五类财务因素指标,通过比较不同并购模式下收购方指标变动特征的异同,揭示出规模经营、交易内部化和市场势力是影响收购企业价值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知名会展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通过动因、发展历程及常见的并购模式,对外资并购中国会展企业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回顾,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宏观政府层面、中观行业协会层面及微观企业层面,提出应对外资并购的对策和建议,以实现中国会展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中国企业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并购是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正在逐渐成为中国企业自我发展和扩大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并购市场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企业并购效果的初步措施。  相似文献   

4.
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战略成长模式。国外企业并购已有百年历史,是一种市场行为、企业行为,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充当核心中介,并通过资本市场提供强大支持;相比之下,仅有20年历史的我国企业并购与国外有不小差距,表现在政府介入与干预较深,缺乏中介组织的足够支持,资本市场不足以支持企业并购。本文在通过对中外企业并购对比的基础上,提出政府要尊重市场,企业要明确并购目的,发展投资银行、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并购。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开始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尤其是全球的能源紧缺,资源价格上涨以及愈来愈尖锐的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大大加速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进程以及走向国际并购市场的步伐.本文以TCL集团的跨国并购实例为样本,总结TCL的并购之路提供的经验教训,对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以期对一直急于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在今后参与跨国并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陈璐 《西部金融》2005,(8):66-71
国际银行业并购重组经历了5次浪潮,市场主导模式下的欧美银行并购的根本动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90年代以来呈现出强强并购、跨行业并购、跨国并购比重上升的趋势,以及目标银行多为零售业务发达的银行、并购交易规模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相关、市场内并购与市场外并购占比相当、并购整合以成本节约和核心业务的协整为主等主要特征.欧美银行并购是银行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为实现银行价值增值的一种战略选择,这种市场主导模式的选择与经济金融条件和银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政府的作用和偏好主要通过管制政策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行业     
《全国商情》2012,(1):9
1全球饮食业或现并购潮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全球食品饮料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的整合热潮,包括中国在内全球1/5的食品饮料业生产商正在寻求并购机遇,以期通过扩大规模提高企业利润。中国饮食企业可以借助海外并购进入其他市场,并且能够借鉴发达国家食品饮料行业要求的高标准,带回国内,促进中国饮食行业的发展。同时对于企业来说,行业整合可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比实现自身的有机增长要更为容易。  相似文献   

8.
兼并收购(简称)并购。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能帮助其降低成本、扩大经济规模、增强管理协同效应等。并购概念最先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这百年间,美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五次不同主题的并购浪潮。我国的并购虽然和国外相比发展较晚,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成长,其并购规模和并购数量每年都有令人亮目的增长。本文通过详细剖析美国并购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和中国并购市场的发展及演变,并对此进行一个简单对比分析,希望对现在市场上并购热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并购早已成为西方市场经济活跃的竞争手段和市场行为,而我国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结构的调整、国际竞争加剧等多方面原因,必然形成以并购作为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扩大企业规模的重要方式。一、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状况(一)国有企业成为并购市场上的主力随着我国国有经济不断地调整经济布局和结构,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成为并购市场上的主力。一些具备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市场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已成为跨国公司并购投资的主要目标。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并从减少负面影响,尤其是规制行业垄断行为的角度,提出我国政府和企业应采取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