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驱动小微企业产业集群智能化升级能够促进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通过产业智能发展,对提高中部小微企业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造创新驱动小微企业产业集群智能化升级评价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部小微企业产业集群的智能化升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微企业产业集群的智能化升级存在“支撑、提升、转化”的三维创新驱动结构。同时,创新驱动下河南省小微企业产业集群产业智能化升级能力不平衡。其中,加工制造业提升能力指数最高,而创新支撑能力指数和创新产业转化能力指数较低。基于此,应从支撑能力、制造提升能力、转化能力三个维度对创新驱动下小微企业产业集群智能化升级进行策略设计。  相似文献   

2.
田宝玉 《商业科技》2014,(8):126-126
县域经济是强国富民的基石,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是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对特色产业集群进行调研分析,找出制约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3.
江东东 《商业时代》2021,(1):98-101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物流产业正在逐渐优化自身发展方式,向集约型、高效型发展方式转型.但就目前来看,在集群环境下,物流企业创新驱动的机理尚不明确,难以加快物流企业创新步伐.因此,为了促进物流企业创新发展,本文以集群环境下物流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物流企业创新驱动机理与发展路径,并得到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4.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中国特色产业的品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特色工业品牌发展现状,从全球视角谋划和推进特色工业品牌建设,对于实现我国产业升级转型、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和总结世界各地特色产业品牌发展的基础上,本文以滦南县钢锹产业为例,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消费升级趋势,提出了我国特色产业品牌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充分发挥齐齐哈尔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加快齐齐哈尔经济发展的步伐,树立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通过对齐齐哈尔产业集群现状的SWOT的分析,提出齐齐哈尔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是: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中介组织的发展;重视流通市场建设,以流通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地质自然条件、发展水平等条件限制,加上2013年4月以来的金价下跌,使得作为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我国黄金产业集群发展面临诸多困境。要实现黄金产业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国家、集群内部企业、地方政府、各种技术服务中介组织等多方创新联动,实现黄金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商》2015,(12)
蚌埠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色产业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该市有着卓越的地理条件,龙湖风景区坐落于此且盛产质地姣好的龙湖珍珠;其文化产业如玉石文化和玉雕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努力将其产业化并打造成知名品牌十分必要;商业条件较好,比如早年蚌埠小商品贸易就开始发展……除此之外,蚌埠知名的花鼓灯文化,孝道文化等都为蚌埠市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对现阶段龙湖自然风景区建设,蚌埠市玉石产业建设以及小商品商贸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关于蚌埠小商品商贸城,我们将结合义乌小商品贸易发展成功的实例以及理论经验对其发展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建议。总之,蚌埠市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地方特色,采用先进的技术经验支持,逐步发展壮大,成功建立起特色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许多地方通过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竞争优势,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但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如何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以维持产业集群所产生的竞争优势,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通过利用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低技术含量加工业的成功并不能使我国跨入发达国家行列。要推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构建国家创新体系。而产业集群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很好的实现了当前国情与创新的结合。首先通过对集群进行分类,筛选出其中对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起到重要作用的类型:创新集群、创新性集群。进而对这两种集群对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作用进行讨论。最后提出了培育创新集群以及创新性集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小企业集群和集群创新的定义入手,首先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进行集群创新存在的特点,通过研究发现,这种集群创新存在内部依存性和外部开放性的特点。在提出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特点的基础上,又对制约集群创新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活动在法律层面、制度层面和集群内部的企业层面,都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和探讨了如何改进我国中小企业进行集群创新的三个层面,最后,就本文存在的局限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的。国家高新区是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全力打造相关产业链,形成若干高成长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形成了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进行高新区的创新发展必须从产业集群开始创新研究,走创新性集约道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猛基 《商业时代》2012,(6):139-140
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有效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由于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视角探讨区域创新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蔓延,集群开放式创新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汽车产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跨区域集群协同创新网络和嵌入型全球创新网络,才能使自己最大程度的掌握具有领先优势的技术和方法。因此,在充分了解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从集群创新开放度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以保定市汽车产业为例实证研究创新开放度对集群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和综合效应;才能够总结出在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的适应未来保定汽车产业发展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集群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动力激发和能力提升两个方面;其中动力激发主要有"面对面"的市场激励、需求激励、竞争激励与针对性的政府激励和集群文化激励;集群型企业家具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特征、创新优势及示范效应,更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优势;集群内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主要沿着地方企业网络及企业家之间的私人和公共网络扩散。  相似文献   

15.
宁露娇 《商业科技》2014,(19):264-265
创新是产业集群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随着集群创新理论的不断深入,网络视角研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社会资本包含的信任、规范、合作等对多主体参与的网络创新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产业集群的内涵、演变,及基于创新网络的集群创新研究;然后重点梳理了社会资本影响集群创新的相关文献,并就该问题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是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集群研究,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升级中存在的问题,从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灵魂——创新这一角度出发,具体提出我国政府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创新,以利于产业集群技术、管理、组织结构等等各方面的创新,进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以此希望给我国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最终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小东  黄河东 《市场论坛》2006,(9):30-31,29
在当今世界,产业集群已成为一国或地区竞争优势的源泉,一国或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与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各地都掀起了发展产业集群的浪潮,我国西部地区也不例外。意大利式产业集群是发达国家成功的传统产业集群模式,是从传统的乡村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发达地区,对于我国的西部地区来说,具有巨大的借鉴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创意产业集群模块化网络组织生产模式是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的需求结构及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和企业管理模式,它能够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一个高效运作合作网络平台,使集群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中国创意产业集群在未来发展中应充分利用模块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实现地理范围内的网络创新发展的同时,主动融入全球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以最大化分享创新收益.  相似文献   

19.
段跃芳 《江苏商论》2005,(5):131-132
本文在分析集群创新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OECD国家促进集群创新的政策经验及对我国集群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郭永辉 《商业研究》2013,(6):102-107
集群创新文化因素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集群间创新能力差异的重要根源。本文从产业集群视角分析了集群创新文化的内涵,提出集群创新文化包括价值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和环境创新文化,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集群创新文化对集群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产业集群创新对创新文化的作用机制,探讨了集群创新文化与产业集群创新的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