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西南地区中心城市,是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国务院将成都的功能定位为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成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南贸易中心、西部重镇。而成都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产业。本篇文章以成都产业为研究对象,以实力较强的金融业为实证分析对象,从静态和动态发展两种视角,分别与中西部重点城市重庆、武汉、西安作对比,得出成都具有独具特色的产业比较优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成都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国务院规划确定的"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及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是大西南五大经济政治中心城市之一,占据着“三中心,两枢纽”的战略地位。以成都为中心,辐射绵阳、德阳、广元、宜宾、泸州、自贡、遂宁、南充、眉山、乐山、雅安等十几个城市在内的城市群体,在天府之国的土地上星罗棋布,构成了整个西南经济最为发达的成都经济圈。  相似文献   

4.
西部扫描     
《中国西部》2008,(Z2):8-9
四川出川8至12小时直达沿海城市四川铁路出川大道增加至11条。这11条出川铁路不仅解决成都向西铁路为零的现状,还将构建起一个以成都为中心"米"字形的铁路干线网,将构成成都至周边省会城市的4小时交通圈、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8至12小时交通圈。成都作为西部综合铁路枢纽地位彰显无疑。  相似文献   

5.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心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中心城市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成都是西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如何发挥成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作用是振兴四川经济乃至于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最富活力的经济区域无疑都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发挥成都中心城市作用的核心是突出成都对其经济影响区的枢纽、主导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中心城市的聚集与辐射功能,在成都与中小城市、城镇群以及广大的经济腹地之间建立起一种广泛、密切而稳定的社会经济联系,促进地域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其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以成都为中心构筑并形成一定的经济区域。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切实增强成都"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成都市的奋斗目标。蒲江,作为成都市的一份子,本着小县也要有大作为的理念,充分发挥自己的生态优势,坚持绿色发展,集中打造以生态工业为主导、以生态旅游业为支撑、以都市生态有机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成都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贡献蒲江力量。  相似文献   

7.
成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及通信枢纽和交通枢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天府之国的“窗口”。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秋千  王伟 《中国西部》2011,(21):68-71
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国内外投资者投资西部的首选地,已逐步发展成为中欧科技、经贸、技术、文化多领域合作对话的重要城市。 10月19日下午,作为第六届中国一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主题论坛之一的中欧技术转移与科技创新合作论坛在成都世纪城新会展中心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科技交流中心、科技部火炬中心、四川省科技厅主办,  相似文献   

9.
成都,四川省省会,中国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务院批准的内陆开放城市,国宝大熊猫的故乡。现辖7区2市10县,总面积1.23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地区面积87平方公里,总人口947万,其中城市人口293万。  相似文献   

10.
现代港口的发展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海港"的概念,形成海(江河湖)港、陆港、空港等交通枢纽一体化发展的"枢纽型大港口"新概念。站在"十三五"规划期的新起点上,中国正在实施的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和以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决定了枢纽型大港口经济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重要新动力和新增长点的新空间,决定了"港城一体化"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第一基本特征。建设枢纽型大港口需要依托城市行政全域空间;需要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需要建立与完善通连"地球村"全空间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需要建设高效枢纽型经济区。  相似文献   

11.
《北方经济》2011,(21):47-49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现辖8区10县(市),幅员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总人口1063.6万,市区人口580万,是我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仅次于成都居第2位的特大城市,是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政策以来,特别是我市实施了“北跃、南拓、  相似文献   

12.
付敏 《中国西部》2013,(16):64-65
6月6日-8日,成都将成为继新加坡、巴黎、华盛顿、上海、香港等城市之后,全球第12个举办这一"财富"会议的城市。这是《财富》论坛第四次落户中国,首次放眼中国西部,第一次与四川成都结缘。那么,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中心"和最有活力的"磁石",此次论坛的落户,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以及论坛结束  相似文献   

13.
试析成都地铁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目前的城市空间格局是在单中心基础上的圈层式布局。本文对成都地铁作了一个概述,并重点分析了地铁建设会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旨在说明地铁的开通会推动成都城市空间格局由单中心圈层式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成都虽然地处四川盆地,对外交通不便,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正是这种地理上的封闭性成就了成都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成都在中国宏观地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三大交通线和经济带的交汇点。秦汉以前,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就已开通,并延续了2 000多年的发展。汉以后,张骞"凿空"西域,开通北方丝绸之路,成都的蜀锦等丝绸产品就一直是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而在南北朝的两百多年间,当河西走廊交通因战乱受阻,北方丝绸之路中断时,以成都为起点,经过甘南、青海进入西域的"河南道",成为新的北方丝绸之路,使中国与亚欧国家的贸易一直未曾中断。秦汉以后,成都成为岷江航运的起点,成都的人和物乘船顺岷江而下直接进入川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各主要城市一直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因而成都成为中国古代三大经济带的交汇点和交通、经济枢纽,由此推动了成都在汉唐时期两次崛起。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区域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确立了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发展战略,为四川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成都应构建成为21世纪中国内陆地区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为此,需要进行新的顶层设计和采取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杨建 《特区经济》2011,(4):200-202
大都市区是以某一特大城市为中心,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相互关联,有一定空间层次、地域分工和景观特征的巨型地域综合体。成都正处于由个体城市向大都市区演进的重要转型期。本文站在城市化和"全域成都"的角度,在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大背景下,预测其发展趋势并研究其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重庆"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通过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等物流枢纽建设,打造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 2021年10月,重庆发布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深处内陆,不沿边不靠海的重庆应当怎样建设"枢纽港"这张城市功能新名片,打通物流这一制约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成都"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成都未来发展的总体定位是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十一五"期间将以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体制创新、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动力,重点是加快推进"五化",即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服务业现代化、经济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2013,(22):42-42
编者按:2013年6月,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聚全球目光于一身,精彩演绎财富故事,成为当前"全球经济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城市"。成都西南远郊小城蒲江,依托自身的自然条件,多年来坚持"生态立县"的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及关联生态产业,生  相似文献   

19.
2016年,成都凭借自身的优势和基础成功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但成都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离。研究成都市的发展动力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很有必要。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以及构建发展动力评价模型对成都市发展动力进行纵向变化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并得出金融服务、文化实力和社会保障因子是正向影响因素,而国际贸易、能源效率和绿色发展因子是反向影响因素以及成都市发展动力在15个城市中处于中游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也在变化和提升。上海——中国最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正致力于强化其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作用,而成都在西部大开发中也积极努力构建科教、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巩固其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