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国内自主研发和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是一国获得技术进步的两个重要途径.运用1999~2009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基于DEA的Maimquist指数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国内自主研发和进口服务贸易结构产生的技术溢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国内自主研发能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是一国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和源泉;进口运输服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无显著作用,但能显著提高技术进步;进口旅游服务无益于技术进步的提高,但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进口其他商业服务获得的国外R&D存量能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2.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服务贸易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对25个国家1999-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抑制了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出口的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消极的负面影响;由于协同效应的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在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中发挥了“助推器”作用;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的提高带来了生产率优势,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国内自主研发是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按东道国研发资本密集程度划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不同作用和机理,并利用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都能够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通过人力资本消化吸收;虽然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但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对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渠道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具有显著的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服务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世界经济服务化进程的加快,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内容。本文通过构造模型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1985—2008年的数据进行严格实证研究。本文先估算出此期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再进一步论证了它与服务贸易的具体内在关系。计量结果证实了服务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所贡献的直觉论断,并且证实服务出口比进口更有利于提高生产率;还得出服务贸易对生产率的作用受到国内经济结构的影响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5.
运用索洛残差法估算1979—200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了简要分析;从新增长理论的一个分支——内生创新论出发,分析贸易影响一国创新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理论机制,运用内生创新论的Coe&Helpman的贸易的技术溢出模型对国内和国外溢出的R&D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进口贸易渠道的R&D溢出对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研究显示,整体来看,国际R&D资本显著地促进了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但是其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促进了东部地区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对中西部地区省份却起了阻碍作用。实证研究还发现,国内其他省份R&D资本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皆为负值。因此,加强各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各省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的贸易结构,加强与欧美等研发投入比重高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成为当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制造行业的数据,分析了贸易开放影响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三种不同的渠道。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国内行业的R&D支出未能产生有效的激励效应,而贸易开放和R&D支出对哪增长率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贸易开放对国内行业所形成的国际竞争没能对TFP增长率产生积极作用;技术溢出是贸易开放影响TFP增长的唯一渠道。  相似文献   

8.
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文章运用经验数据和实证检验分析了对外贸易、劳动力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影响并对其进行了结构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倒U型影响,主要源自于进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与此影响相反,进出口贸易对综合技术效率呈正U型影响。劳动力转移可以显著提高综合技术效率而对技术进步具有直接负面效应,但通过推动对外贸易进而提高技术进步的间接促进效应不应被忽视。随着技术势差的缩小,通过对外贸易等渠道获得技术溢出的效应日趋减弱,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应转变为主要依靠自身技术研发和制度创新,同时应注重进一步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进口不但可以通过改善中间品供给质量和结构促进国内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出规模的增长,而且可以通过技术溢出、知识溢出、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推动国内制造业技术升级;国内制造业产出增长会通过需求效应带动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扩大,国内制造业升级则会通过增加对富含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带动生产性服务进口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从而,形成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升级的前向推动效应与制造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进口的后向拉动效应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双向联动机制。基于WIOT采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2000—2014年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进口与国内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性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前向推动效应远远大于国外生产性服务投入,制造业发展对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后向拉动效应也远远大于生产性服务进口;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中国制造业产出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前向推动效应显著,且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越高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效应越强;制造业产出增长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具有后向拉动效应,而制造业技术升级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具有后向拉动效应,且技术密度较高制造业行业对高技术密度生产性服务进口的需求拉动效应更大。因此,要以本土制造业供给质量提升和技术升级为主体,以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催化剂,构建国内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生产性服务进口+制造业升级”双向联动网络:一是通过扩大市场开放增加国外生产性服务在国内制造业中的投入,尤其要提高“FCB”领域的开放水平以引导和促进国外先进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生产性服务进口的技术溢出、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以进一步拉动高质量生产性服务进口。  相似文献   

10.
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2~2007年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28个行业面板数据,从总体和行业分组两个层面考察了进口和出口对制造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变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2002~2007年期间,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升,而非技术效率的增长。从制造业总体回归来看,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出口则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进出口对技术效率的影响都为正,其中进口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而出口的影响显著。行业分组回归表明,进出口贸易对不同行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程度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DEA Malmquist方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然后,就生产性服务贸易前向溢出效应对中国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TFP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类型的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均能显著提升我国所有类型制造业的TFP,其中跨境贸易比商业存在的作用大得多;虽然两者都是通过改进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来提升制造业TFP的,但其对制造业TFP的具体作用及作用途径却受到制造业行业异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转型压力不断增大,生产性服务投入这一被看作能促进制造业升级的要素投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日本制造业长期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其发展模式值得中国借鉴.采用系统GMM法比较研究了生产性服务投入对中日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的差异,发现生产性服务投入对两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影响,对日本有负向影响,对中国则有正向影响;要素禀赋不同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对两国制造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有不同影响,技术效率的提升正向影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的抑制则负向影响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制造业规模促进两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对其全要素生产率都有正向影响.建议改善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拓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内需市场开发.  相似文献   

13.
高杠杆率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杠杆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使用Fare Primont指数法测度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针对2003—2017年国内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并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可分析杠杆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杠杆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全要素生产率以2008年为转折点,总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较低;全国在2008年之前为去杠杆趋势,2008年之后总体呈加杠杆趋势;东部地区杠杆率偏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较低。总体上,高杠杆率会通过降低技术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的路径来抑制全要素生产率,但存在区域异质性:高杠杆率会显著抑制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而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明显影响。此外,经济开放、信息化水平和政府科研扶持能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开放和政府科研扶持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重点降低中、西部地区杠杆率,稳定东部地区杠杆率,并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和政府科研扶持等外部环境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分析了规模水平溢出效应、前向溢出效应、后向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然后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定义了规模水平溢出效应、前向溢出效应、后向溢出效应,对中国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规模水平溢出效应和规模前向溢出效应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规模后向溢出效应对下游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明显。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可以使用汉森(Hansen)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生产性服务业FDI可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研发投入水平在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确实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人力资本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之间呈非单调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种提升作用就会发生显著性改变;随着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FDI促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系数就发生由负转正的变化,由抑制作用转变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数字技术在旅游业绿色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基于DEA模型测度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2013—2020年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GMM、PVAR模型实证探究了数字技术对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短期非线性及长期动态冲击影响,并使用SDM探寻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对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影响,该U型特征主要集中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长期内数字技术对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冲击为正且延续性较强;此外,数字技术对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空间溢出特征,该效应主要源于地区间的溢出。最后提出持续推进旅游业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贸易开放对生产率水平的影响机制,发现要素禀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贸易开放的情况下,要素禀赋决定一个地区的专业化生产模式,而专业化生产通过干中学过程影响生产率水平。利用中国1996年—2005年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对生产率水平的影响取决于劳均物质资本的多寡,即当劳均物质资本存量较低时,贸易开放会降低生产率水平;当劳均物质资本存量较高时,贸易开放会提高生产率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机理及协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外直接投资(OFDI)作为一种技术外溢路径能有效提升国内技术水平,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向前迈进。在L-P模型的基础上,针对1985—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衡量指标系统可以探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技术进步效应及影响因素。结论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产生明显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也即对外直接投资每上升1%将提高国内全要素生产率0016 3%,但影响效果不及外商投资、进口贸易和国内研发;此外,逆向技术溢出作用程度受到国内研发强度、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以及技术差距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生产性服务进口和FDI提高了进口国和东道国的专业化分工,从而促进了制造业的生产率提升。对中国制造行业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进口比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要更为明显,而且二者都更能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专有权与特许权使用费的进口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最为明显,其次是建筑服务、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的进口;专有权与特许权使用费最能促进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而建筑服务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产率的效应更明显;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明显有利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但对资本技术密集性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2001~2007年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和高度细化的进口数据,考察垂直专业化对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在运用DEA—SBM模型估算中国全部企业、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的基础上,分析垂直专业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关系,我们发现中国并没有明显获得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技术溢出效应,而中国的技术升级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出口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