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遗文化翻译既是我国向世界各国展现华夏文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也是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措施.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胜枚举且地方特色突出,积极探索非遗文化外宣翻译是强化黑龙江非遗文化保护与宣传的重要措施.从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出发,旨在研讨提升非遗外宣翻译现状的对策,阐明了黑龙江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欠缺之处及形成的缘由,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黑龙江传统过程中的宝贵财富,也是"十三校五"和"十三五"规划中的发展重点.目前,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态势良好,其翻译现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但在"文化转向"影响下的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依然存在数量和质量的缺口.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现实和翻译需求,对翻译教学中的翻译方法、 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现实要求,以期待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察和分析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发展及对策,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翻译策略运用的影响.在"文化转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策略运用要根植于区域经济的总体环境,并应在一定程度上有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改变经济结构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建议政府、 企业和高校应提高重视程度,充分发挥翻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快共同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外宣文本承载较多的中国文化与哲学理念,文化特色鲜明,其翻译研究对"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中非长期保持良好合作交流关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非外宣翻译研究和实践要求更加紧迫.现有外宣翻译研究大多从中国文化走向西方社会视角,而对中国文化走向非洲这一多元文化社会的翻译策略研究较少.对非外宣文本的翻译要在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以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宣传效果、构建与非洲各国文化形成互融共生互促的包容性文化生态为目标,创建从宏观到中观乃至微观的一整套翻译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5.
"德都蒙古"是指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蒙古族以及祁连山北部居住的甘肃肃北蒙古族.如何保护和传承"德都蒙古"文化,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对指导当地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及其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民族认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法主要对于"德都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及传承人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径与方法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山壮族地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延续过程中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创意经济的全面兴起正好为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要进行"非遗"传承人培训创新;"非遗"文化的认知创新;"非遗"传承机制的创新;"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创新传承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优秀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核心,是世界认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黑龙江省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多民族边陲大省,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在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文化外宣翻译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要系统深入地分析、 总结黑龙江省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发现具体的问题,运用"二元共存"外宣翻译策略,切实推进黑龙江省民俗文化"走出去",这才能弘扬和传承黑龙江省民俗文化,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林宇  周慧  胡倩 《开发研究》2021,(4):130-136
"水族舞"作为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文化品牌,对民俗旅游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探讨了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关联性,分析了"水族舞"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了让"水族舞"进景区,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建立传承人保护和传承机制以及加大"水族舞"旅游市场开发力度等旅游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一、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作出明确定义的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实物、工具、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作出了具体的  相似文献   

10.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昱 《理论观察》2007,(4):204-20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留下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弥卟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那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概念与范畴,形态与特征将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界定?我们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是通过翻译的途径引进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广泛征询专家意见反复修正并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向世界发布的文件中,在不同时期曾经使用过“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术语。…  相似文献   

11.
辽宁民族民俗活动大都是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在岁月的沉淀下成为体育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舞蹈"、"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类"和"民俗"类.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体育活动的记录和承载,是继承、 传播和弘扬体育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后人所需的文化营养和精神财富.调查研究上述辽宁传统体育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辽宁社会经济文化,尤其是对于辽宁乃至全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9月11日至12日,由文化部、四川省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国际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探讨现代化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如何让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时俱进。本届论坛以"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通过"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文化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创造""现代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养"三个议题的  相似文献   

13.
陕西是中华民族、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我省经文化部批准设立了陕北、羌族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62项、省级453项、市级1127项、县级2292项,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我省非遗保护、保存工作,制订出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文章概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现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意义;要对新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发掘、整理,保护;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知识产权制度保障范围.  相似文献   

15.
对"文化遗产"一词,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看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召开的第32届大会上与会国达成了共识,我们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下几方面内涵.  相似文献   

16.
陈娥 《理论观察》2013,(3):82-83
随着经济发展和审美消费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本"成为各发达国家和地区争相掠夺的宝贵资源。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保护和立法保护为主,而在司法诉讼方面并没有相应的制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侵权具体类型出发,探讨外国的保护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借鉴他国有效的制裁保护制度,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中引入公益诉讼,针对我国目前诉讼制度存在的障碍,提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教育科研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经济价值.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形成了许多类型的开发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有: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活动模式、休闲演艺模式及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等五种旅游开发模式,为我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最早权威的定义,可以追溯到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怎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概念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态的实际,使其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取得全民的认同和共识,是当前所有非遗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如此定义非物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叙述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特征及展示方式,认为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及展示形式,结合西安地域特征和非物质文化背后的人文、社会、民族信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展示设计相结合。提出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设计理念、方法,解决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发展滞后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化图式理论是图式理论下的一个分支,指大脑中有关文化的知识框架.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互动的窗口,会展外宣文本的翻译是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分析会展外宣文本翻译中的文化图式冲突、缺省与重合,提出相应翻译策略,有效传播我国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