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这两天,我接触了一些浙商,我对浙商敢于自我剖析的精神表示钦佩,而现在浙商首要的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已经有第一商帮之称的浙商,应浙江省工商联邀请到杭的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魏杰给予了这样评价,并对完成了原始积累的新生代浙商如何走出新路指点迷津,开出了12字的“诊断书”:转变战略,调整结构,把握走向。  相似文献   

2.
胡小平 《浙商》2009,(7):87-87
从前两篇重组案例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浙商的新思路——为把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价值链,做强供应链,取得市场的品牌效应和话语权,浙商已经试水新的经济模式——从“创业经济”走向“重组经济”。这符合现阶段全国市场和浙商发展的趋势,毫无疑问,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白友文 《浙商》2010,(5):86-87
“10位‘科技新浙商’都富有创新精神,而且将科技与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取得了很好的业绩。这种技术应用型的发展模式,值得在浙江乃至全国推广。”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杰对10位首届“科技新浙商”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吾维 《浙商》2006,(10):65-66
浙商证券破冰启航,不仅意味着金信证券成为“金信系”中第一个被重组的公司,更代表在继浙商银行之后,又一家以“浙商”直接命名的金融机构的诞生。“我们赶上了个好时机。”浙商证券董事长方云梯如是评价。[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描述了浙商反哺浙江经济的有关情况,并基于浙商外迁的历史变迁对外迁和反哺现象进行了准确定位和理性分析,指出浙商的外迁和反哺将促使浙江的经济经历从纯粹地域概念的“浙江经济”到“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的深刻变革。吸引在外浙商“反哺”浙江的关键在于构造优良高效的软环境,具体而言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构筑更加完备的产业配套、提升已有的网络集群和强化后台服务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6.
朱丹 《浙商》2012,(19):110-110
制造业的冬天已经到了,民营企业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经济不可能很快好起来,在这时千万要抓住现金,千万要减少你的债务,然后活下来。” 企业如何从源头上预防、控制、管理债务危机,如何应对和解决正在遭遇‘的债务危机?8月26日,由浙商传媒(《浙商》杂志)主办,浙商全国理事会、浙商投融资服务中心承办的“债务危机下的企业生存法则”专题讲座,邀请了著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专家、债务危机应对专家、上海王笃明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笃明与浙商企业家共同探讨如何化“危”为“机”。  相似文献   

7.
“浙商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这句话道出了此次“浙商创新:从模仿到自主”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的主题,2007年11月24—25日,来自全国各地和省内的学界、政界、企业界的代表共100多人汇聚杭州,为浙商创新与发展出谋划策。此次由浙江省浙商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主办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受到了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理论界等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李海舰、浙江工商大学校党委书记胡祖光、  相似文献   

8.
胡小平 《浙商》2005,(8):28-28
目前,面对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冲突,面对欧美对我国纺织、服装、鞋类、农产品、眼镜、打火机等出口产品越来越频繁的反倾销限制,面对海外同行对低价浙商产品的暴力行为,面对国外中高端产品对我国企业的冲击……以“块状经济”、“集群经济”、“出口导向经济”、“草根经济”著称的浙商,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呢?  相似文献   

9.
陈杭生 《浙商》2009,(17):76-77
《浙商》杂志创刊5周年推出“5年·故事”专栏,寻找一批与《浙商》杂志共同成长的企业(本刊联系电话0571-85311285)。透过对这些企业成长和壮大的观察,从一个侧面呈现这五年来的经济图景。  相似文献   

10.
《浙商》2009,(14):103-103
浙商是最具头脑、最精明的商人,其对于机遇的掌控,特别是对投资机会的把握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在不久前召开的“2009浙商大会”上,记者就见识了浙商的经济头脑与犀利眼光。这次大会汇集了世界各地的知名浙商,以及银行界、行业商会、学院教授、政府职能部门等众多代表,进行主题为“投资浙江投资中国”、“赢在下一轮”、“跨越发展”的一系列论坛、创投对接会等活动。  相似文献   

11.
周雪梅 《浙商》2007,(12):49-51
继2006年浙商大会推出全社会第一份“社会责任”榜单之后,“社会责任”这四个字已经成为浙商群体当中评价一家企业是否“优秀”的核心标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黄小杭 《浙商》2005,(4):21-2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浙江精神如何与时俱进,以保证浙江经济健康,协调,科学的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浙江人民再创新辉煌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而浙江精神,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源于浙商;那么,浙江精神的与时俱进,很大层面上体现为“浙商精神的与时俱进”。本刊自4月期开始推出“与时俱进的浙商精神大讨论”专栏,希望社会各界建言献策,踊跃投稿。我们还将组织百名浙商讨论“与时俱进的浙商精神”,形成新时期浙商精神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姚先国  婴子 《浙商》2005,(8):26-26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本身。20多年来,浙商一路变化着过来,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遇到内外环境变化如此之大,逼迫浙商不得不在“脱胎”之后,还须“换骨”。但是,浙商面临的内外环境。到底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为什么在今天变得如此之大?环境一变,对浙商究竟有哪些大的影响?更为关键的是,面对巨大的变化,浙商应当如何与时俱进地变化?应该具有哪些应变之策?如果说浙商过去“脱胎”有畅快淋漓之感,那么今天的“换骨”不得不说是一个转型期的“阵痛”了。要在这个“阵痛”中有“痛并快乐着”的感受。就必须理清一些发展思路上的大问题。为此,我们从本期杂志开始。开辟“浙商之变”专栏,以期给广大浙商朋友在转型过程中有所帮助,也诚恳希望广大读者参与讨论,这也是“与时俱进的浙商精神”大讨论的延续。  相似文献   

14.
姜顺木 《浙商》2005,(11):86-86
“浙商.不时尚。”一位商界人士这样评价。在许多人眼里,浙商只是个会赚钱的群体,而且多来自农村.“大老粗”,文化程度低、不会穿着,缺乏品位.离所谓的“时尚”很远呢!  相似文献   

15.
倪轶容  俞苗玲摄影 《浙商》2009,(14):116-116
“我想用三个‘气’来形容浙商给我的印象:‘敢为人先的勇气,流光四射的财气,享誉世界的名气’。”绩溪县县长李前智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浙商。  相似文献   

16.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400万浙商在省外创业,绽放出绚丽的财富之花。浙商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有目共睹,而社会为浙商提供了丰厚的创业土壤。那么。浙商在全国各地发展的创业环境又如何呢?值此本刊联合中国投资协会、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浙江省工商联等举行“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评比活动之际,在征求数千名浙商意见的基础上,本刊特别推出浙商(省外)投资环境分析评估报告。  相似文献   

17.
朱健 《浙商》2010,(22):60-60
“全国浙商营销网络的建设工作已时近一年,从功效上来看,它打通了省外浙江人经济与浙江经济互动发展的任督二脉。”  相似文献   

18.
何晓春  王任华 《浙商》2008,(2):38-38
2007年12月26日,浙江省区域经济合作企业发展促进会的千余浙商相聚杭城,参加“浙商与和谐发展”主题论坛暨2007年会。会上,促进会会长黄保苗向《浙商》透露,由会员企业发起的“和发”基金正在热募中,预计募集资金可达上亿元。  相似文献   

19.
金少策 《浙商》2009,(11):77-77
5月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王忠宏博士在接受《浙商》记者专访时表示,浙商“百亿现象”说明,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时机逐渐成熟。企业只要战略得到就能突破“天花板”。  相似文献   

20.
马克强 《浙商》2005,(7):48-48
作为“浙商论坛2005年峰会”重要内容之一的“浙商回乡投资与总部经济论坛”.于6月5日下午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的人大厅举行。杭州市副市长金胜山、浙江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等企业家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金祥荣、著名学者高小勇等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就如何打造浙商“总部经济”这一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其中不乏观点碰撞的精彩场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