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国内旅游统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当前,国内旅游统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国内旅游统计数据“纵向不能相加,横向不能比较”,难以发挥统计数据的基本作用。自1993年起,国家旅游局就同国家统计局城调队合作,开展了针对城镇居民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从1997年开始,又与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合作,进行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这两项调查的最主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国内旅游的出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可以满足的是国家一级对国内旅游数据的需要,但不能反映地方国内旅游的发展情况。1999年,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颁布了《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向各省(区、市)推荐了一套《地方接待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方案》,以反映地方国内旅游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旅游界曾认为,国内旅游尚未形成规模和条件,不宜大力提倡和发展。近十年过去了,我国发展国内旅游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为国内旅游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朱涛 《经济咨询》2006,(3):44-45
工业旅游起源于二十世纪中叶的法国。在国内发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进入二十一世纪,工业旅游在国内旅游界逐渐得到广泛认识和重视,但由于发展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笔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工业旅游开发策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李姝晓  童昀  何彪 《经济地理》2023,(6):230-240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2000—2020年海南省旅游碳源、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上,利用GDIM、蒙特卡洛模拟、情景分析法分解并预测海南省国内和入境旅游碳达峰路径,同时利用灰色模型、马尔可夫链预测旅游可分配碳汇,探索不同情景、不同客源市场下的旅游碳中和实现。结果显示:(1)2000—2020年海南省旅游碳排放和生态系统碳汇均呈增长态势,国内旅游碳排放和可分配碳汇比重逐渐上升,入境旅游碳排放比重下降且受疫情影响明显。(2)海南省国内和入境旅游碳排放的最大促增因素分别是旅游经济规模、投资规模,以绝对因素为主,促减因素分别是旅游经济碳强度、投资碳强度,以相对因素为主。(3)海南省国内旅游碳达峰时间分别为基准发展情景2035年、可持续发展情景2030年、低碳发展情景2026年,峰值分别为3 470.74万t、359.02万t、326.84万t;入境旅游碳达峰时间为基准发展情景2035年,峰值7.38万t,其他情景已经达峰。(4)旅游可分配碳汇逐年增加,国内旅游可分配碳汇提高,入境旅游的降低;海南省国内旅游将在2044年全面实现碳中和,而入...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波特的竞争策略,提出当前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应该采用差异化竞争策略,对国内旅游消费市场进行了细分,并对学生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商周刊》2013,(8):43-45
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曾长期在青岛工作生活。对于青岛旅游的未来,他亦有深思熟虑的见解。从旅游的角度看,他认为青岛强则全省强。山东省旅游局正在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指导各市结合实际创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国内著名旅游城市、国内优秀旅游城市。省旅游局将把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工作重点放在青岛。积极帮助做好规划、标准、弓l进项目等方面的工作。早日建成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带动全省旅游业跨越发展,是青岛旅游的山东使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旅游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其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旅游经济现存的问题,并探讨了旅游循环经济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发展速度快,投资回报率高,并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被誉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2003年,我国的入境旅游者达到1亿人次,其中外国人1400万人次,入境过夜旅游者达38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215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250亿元人民币;全年旅游收入达6000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长8.5%。然而,在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还隐含着中国旅游市场的诸多问题。比如法律、法规的出台的相对滞后,以及一直困扰着整个旅游市场的大量的消费争议。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快速发展,但随着旅游者消费意识的变化,旅游的形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多元化,并竞相发展。其中探险旅游是正悄然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发展探险旅游不仅为旅游者提供探险的感受,获得刺激、新奇经历的机会,而且,开展探险旅游还能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与营销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早在1996年就对国内旅游进行了抽样调查,该调查报告显示,当年城镇居民国内出游人数中,60以上老年人占38.6%,仅次于中青年组。可以预测,老年游客市场不久将成为旅游业中份额增长最快的一部分。为此,探究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的现状与消费特征,提出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与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李丹  吴金林 《发展研究》2006,(6):104-105
旅游品牌代表着旅游产品或目的地的竞争力,在旅游者“认牌”消费的今天,打造知名品牌成为旅游业目的地市场竞争的至高点。两岸携手、共铸海峡旅游品牌,使“海峡旅游”成为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新亮点,将极大地提升闽台旅游的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两地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WTO下国内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是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服务贸易协定》的谈判方与签字国,曾就该框架内旅游市场的开放做了负责任的承诺,并在实践中逐步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而弱小的国内旅游企业同国外强大的对物的竞争则处于不同起点上。为此,我国政府应在公平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对旅游市场实行渐进性开放,为国内旅游企业创造快速扩张发展的环境,提升其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首先将国内旅游收入影响因素归纳为国内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利率水平等。然后,以旅游收入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旅游收入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运用1994—2012年数据,对中国国内旅游收入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最后,针对中国国内旅游收入影响因素,提出提高旅游收入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琼 《时代经贸》2014,(6):168-169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又再次提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思路,对促进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是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应加强国内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改善旅游环境,从而更好地带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琴 《经济研究导刊》2009,(35):92-93,106
为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国内各旅游目的地纷纷采取措施提振旅游业。其中,降价促销手段被各旅游目的地所广泛使用,为应对当前旅游业的困难局面起到了一些作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价格的敏感程度是决定降价促销手段能否发挥其作用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在无锡市旅游景区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归纳了各类不同特征群体的旅游目的地价格敏感程度和旅游目的地重游意愿,从而为旅游目的地实施以降价为主的促销提供了策略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旅游商品的市场细分与营销调控——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明星 《经济地理》2002,22(3):379-384
根据旅游经济学,旅游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学传统旅游商品分为五类,进而针对性指出广东省旅游商品种类,购物场所和销售网络的现状和旅游购物市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对新世纪国内旅游市场的背景进行了宏观分析,相应的对广东省旅游购物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疆旅游业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介绍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并对新疆国际旅游的创汇效应、国际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企业经济指标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提高新疆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9月27日——世界旅游日,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国际性旅游纪念日,旨在以旅游活动促进世界各国的国际、国内旅游合作,促进各国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各国的友好交往,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大陆桥视野》2012,(7):85-85
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近日宣布,将该县国家4A级景区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打造为“中国西部最美乡村”,以充分发掘当地旅游资源,打造国内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旅游收入的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基于VAR模型,采用1994—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旅游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是影响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的重要正向因素,国内生产总值对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主要产生正向的响应效果。因此,我国应积极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内旅游收入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