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志愿服务作为社区社会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构建灵活多变、丰富完善的青年、家庭、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对于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重庆市巴南区社区志愿服务为调研对象,发现社区志愿服务在参与活跃度、分布结构、规范运作、管理监督等方面的组织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建议从社会协同机制、政府引导机制、规范发展机制、常态运行机制等路径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志愿服务模式是志愿服务开展的主要运作形式,它强调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态过程,直接关系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本文就我国的社会志愿服务模式作初步探讨。一、共青团组织模式它是共青团组织根据社会的某种特定需要,在其组织与领导下开展的社会志愿服务。共青团组织向政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初期,学雷锋活动在神州大地兴起,“雷锋”成了人们心中善良、乐于助人的代名词。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在学雷锋活动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从1987年广州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1993年12月,铁路系统上第一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以及汶川和玉树地震中志愿者的身影,我国志愿者事业正经历着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5.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青年群体的环境参与热情逐渐高涨,尤其是近年来环保社会组织的发展,扩大了青年人的有序参与。从资源动员理论出发,基于北京G组织及其校园环保小组的调研发现,环保社会组织的青年动员主要是以关键人物和活动进行成员动员,以校内校外相结合实现资源动员,以榜样和个体诉求构建框架动员。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环保社会组织的青年动员和参与中,尽管卡里斯玛型权威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主要通过为组织成员赋能、重视激励机制和构建意义框架等路径,实现组织动员和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6.
青年社会组织作为时代的产物,赋予了时代的特征,具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全新的价值取向,他们把对成功的渴望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标志,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错误的行为观念。当遇到挫折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解决时,他们极容易偏离正确的航道,做出一些反社会、偏激、甚至危害生命的违法行为,这无疑对社会、国家乃至个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和财产损失,同时也对新时期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青年社会组织自我教育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而且灌输了我国“以德树人”的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7.
<正>一、志愿服务的时代定义及其对和谐社会的意义1.志愿服务的含义对于不同时代背景有着相同的解读中国共产党及新中国的成立无不有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虽然其具有的时代性不一样,但其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8.
9.
一、志愿服务的时代定义及其对和谐社会的意义1.志愿服务的含义对于不同时代背景有着相同的解读中国共产党及新中国的成立无不有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虽然其具有的时代性不一样,但其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型社会组织因分担了政府的一些职能,发展势头只增不减。但由于社会整体环境和组织自身的局限性,使得这些中小型社会组织在发挥功能的同时,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管理与服务是否规范的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本身和行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通过对制约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发展的问题分析,借助组织文化建设,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构建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的中国社会需要新的养老力量。可以缓解养老资金不足和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全社会统一的志愿服务时数认证和转接手续,影响大学生离校后持续参与的积极性。也需要政府购买服务进行鼓励和扶持。 相似文献
16.
志愿服务是基于“求”与“助”关系基础上的一个双向过程.民众有需求,志愿组织才能提供相应帮助.只有打通“求”与“助”通道,志愿服务才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我国志愿服务在发展中存在“求助”不畅问题,主要是受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影响.本文在“求助”关系框架下反思志愿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阐述健康人格内涵、特征和分析大学生人格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青年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认为青年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磨练意志和培养优秀品质,强化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提升思维分析、沟通协调和灵活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新疆籍民族生志愿服务为例,分析了新疆籍民族生参与广东社会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介绍了该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新疆籍民族生参与广东社会志愿服务的有效措施:以学生党支部为基础,构建新疆籍民族生服务社会的有效引导机制;以活动为媒介,搭建新疆籍民族生服务广东本土平台;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塑造新疆籍民族生服务社会成长成才的正确价值。最后,阐述了取得的成效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