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灯文 《商》2014,(22):68-68
本文试图从社会整体论的视角出发,探究社会变迁与家族组织的关系。笔者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是由不同的方面组成,社会某一方面的变化虽然会引起家族组织相应的变化,但是,真正对家族组织产生冲击性、根本性影响的还是社会之整体的变迁。社会某一方面的变化必然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其他方面,因此,笔者以为,社会之变化必然是联动的、整体的,若想探求家族组织变迁的真正缘由,则必须立足于社会整体之变化。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文化内核:柔性文化。而阐述了面对国际社会变迁的大背景,柔性文化需要植根入更多刚性文化的因素以适应社会变迁。因此要以柔性文化为本源,挖掘本民族刚性文化因子,一方面继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呼唤刚性文化,以适应主流社会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计划与市场一直被视为单位社会变迁现代性内涵的重要解释变量,而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在其间的突出作用却鲜有触及.从社会人口学的视角,关注于国有单位职工的流动性,从时间、空间和动力三个维度探讨了人口压力与单位社会变迁紧密相关的现代性内涵.时间上,单位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呈现为倒U形,具有鲜明的“制度堕距”特征;空间上,单位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展现了人口蓄水池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历程,具有东、中、西部同步即时效应与第一、二、三产业异时累积效应;无论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都是一个“单位性依赖”的克服过程,其间既有市场导向“拉”的作用,更有政府主导的产业剥离“推”的作用.单位社会的变迁是现代性逻辑的必然结果,它的结构性作用仍将长期凸现.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旅游地社会变迁带来了深刻影响。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旅游地女性社会角色、职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及旅游地社会分层变迁等几个方面,对旅游地社会结构变迁影响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目前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5.
胡振东 《商》2014,(25):69-69
社会变迁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状态。然而不同的社会形态对于社会变迁有着不同的影响---或者平稳过渡,或者动荡不安。本文通过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的比较来阐述契约社会和市场经济对于平稳社会变迁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6.
“京”“海”两派的文化冲撞杨东平上海和北京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两个城市.人造城市、城市造人,人和城市造就着城市文化。城市盛衰的历史命运,便构成了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的宏观轨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近百年来,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南北文化的对峙冲撞,城市地位...  相似文献   

7.
朱晓露 《商》2013,(24):363-363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作为三民主义政策的一部分,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是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由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程。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根基来源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同时在民国社会,近代军阀作为中国社会变迁的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对当时中国政局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处于同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孙中山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民族主义政策的演变必然和中国近代军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孙中山与近代军阀的互动关系中看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武 《新财富》2006,(12):34-37
在没有发达金融业的农业社会里,“养子防老”是最主要的规避未来风险的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今天,在收入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后,人们没必要靠传统的家庭结构来规避未来风险和养老需要,社会结构转型、文化变迁以及不断深化的城市化也逼迫人们减少甚至放弃对儒家“孝道”文化的依赖,转而依靠正式的保险与其他金融证券市场获得经济保障。因此,下一步的经济发展重点必然是金融业,一种基于金融市场与法治的体系将取代传统家庭加儒家文化的社会体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使我国部分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等发生了或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而依附于赣南农村传统文化土壤的客家体育,其在新时期的发展必然深受这场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影响,客家体育也在城镇化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载体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社会对“何为幸福”的认知也经历着时代变迁。文章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采用深度访谈方法,提炼出兼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五大幸福观维度——“物质满足”“人际支持”“自我实现”“自然和谐”和“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上,文章基于1979—2021年《人民日报》上的新闻文本数据,采用词嵌入(word embeddings)技术(一种刻画词汇间语义关联的机器学习方法)刻画中国幸福观的历史演变。结果发现,对于“何为幸福”这一问题,“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呈上升趋势,以“家国情怀”为中心的传统幸福理念也逐渐得到巩固;自千禧年以来,“物质满足”基础幸福观维度整体式微,“自然和谐”幸福观维度的地位迎来了社会的重视。通过构建幸福变化指数发现,近40年来五个历史时期(1982—1984年、1991—1993年、2000—2002年、2013—2014年、2017—2018年)里的经济社会变动对中国幸福观的变化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不仅从横向(研究范式)与纵向(跨时段视角)拓展了社会文化心理的相关研究,而且对构建国民幸福指标体系和发展幸福产...  相似文献   

11.
记住乡愁:旅游开发背景下乡村文化变迁与重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变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久的主题,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深刻的文化变迁。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传统的乡村文化肯定也会产生变化。在研究分析旅游引发的乡村文化变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在新时期下重构乡村文化,唤起人们乡愁情感的路径:挖掘、激活、光大乡村文化资源;处理好乡村文化的市场化问题;重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乡村文化精英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乡村文化展示厅与体验区;积极创造未来的乡村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速实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商务英语是一种特殊用途英语,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3.
王丰 《中国市场》2008,(5):120-121
明代晚期适为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开始接轨的时期。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乃为此一时期社会结构变化最直接之表现,同时这一变化又加速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对此过程作以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明代社会结构变化与白银货币化之关联,而且亦有益于对白银货币化之影响作整体性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马飞 《商场现代化》2005,(9):145-145
体育名人是时代的产物,竞技体育造就了体育名人,我国历经了50多年的体育广告发展变迁,体育名人广告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在“社会生态围”中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市场经济是浪潮中,体育已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它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名人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同产物。  相似文献   

15.
高翔 《江苏商论》2012,(12):115-119
明万历九年(1581),当时的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前人试行的基础上将全国的赋税与徭役统一核算征收,正式施行一条鞭制度,从而引发中国赋税徭役制度的一次大变革,成为中国赋税徭役制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张居正推行一条鞭并非偶然,它是明朝赋税徭役制度变迁的必然产物,又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联系,并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日前,一款名为“绿代代”的环保精灵面世,这是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主办的“中国环保袋广告网”的拟人化吉祥物。“中国环保袋广告平台”广告环保袋的产品标志。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变迁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结构变动的重要特征。本文探讨了广东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从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格局、提高产业素质、加速城市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提出优化调整广东产业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幸玉芳 《中国市场》2009,(31):82-83
"科学"一词是杜威思想的关键词,围绕"科学",杜威论述了科学与社会、社会与教育、科学与教育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科学引起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影响教育,教育又促进科学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即对其此思想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对外开放规模的迅速扩大、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生产要素的加速集聚,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为经济圈的崛起。区域经济的崭露头角,是中国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是经济腾飞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其中“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探讨广州对泛珠三角的辐射作用,希望能对其他经济圈和大都市圈的形成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林倩  胡婷婷 《商》2014,(45):173-173
近年来,观众对于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国内自主创新的节目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从而使得我国不得大量引进国外电视综艺节目。在经过“本土化”改造和内容形式上的文化变迁后,摈弃了国内外文化冲突中“水土不服”的部分,将正面积极的文化融入其中,变成呼应观众需求的产物,从而形成了当前丰富多样的节目文化和形式。本文主要针对引进类电视综艺节目在“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变迁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