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监狱叙事是“十七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伦理意涵。以规训与反规训为焦点的监狱叙事,映射出有别于其他革命历史叙事的革命伦理:它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产物,而更是文化选择与整合的结果。“十七年”文学监狱叙事参与了那个时代国家与人民伦理规范体系的建构,从而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参与了当时宏大的社会规训计划。  相似文献   

2.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巧妙地选取动物叙事视角,使文本取得陌生化的叙事效果;并通过游移于可靠与不可靠之间的叙述者“猫”来对其见闻和感受进行详尽的叙述和评判,引起读者对小说所述情节及社会现象的深思;小说还采用人猫互文的叙事策略,使人与猫的命运形成隐喻性同构,体现出独具一格的叙事艺术范式,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凸显出夏目漱石在小说创作上的求异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讲故事的策略和抽象的伦理思考的结合是"叙事伦理"的核心特征。文学语境中的叙事伦理是一种虚构伦理,也是一种现代性伦理,它的重点不是在揭示或解释现实理性伦理的主题呈现,而是在考量虚构语境中文学元素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伦理境遇性及其可能性。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和研究者而言,安东尼·伯吉斯作品的叙事伦理和后现代叙事技术,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他的作品融合了实用主义与流行文化、现实与虚拟世界,它丰富的想象、双关及黑色幽默带给人们无限的愉悦和有趣的思考,技巧上元叙事、潜文本、涂抹的使用更给作品平添了诸多魅力和深刻的内涵,作品中音乐节奏的运用、低俗语言、反讽的叙述方式、特殊的叙述视角,使得作品丰富而且生动,拥有广阔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4.
“三言”文本系统的生成离不开单个篇目叙事时间的设定和安排。而这些设定本身便形成了具有自我阐发能力的符号系统。根据这一系统的指引,在“三言”研究路径的选择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佳的宏观性。以此为观照基点,至少能够看到“三言”故事主题随时代演进而呈现出的伦理强化、故事朝代分布所蕴藏的时代气质以及明君典型创造中的民间参与。可以说,“三言”叙事时间系统作为“三言”研究新的增长点,具有巨大的开掘空间和发掘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青春之歌》中李盂瑜即江华的提前出场及长时间缺席,可以看出《青春之歌》中爱情叙事与革命叙事的不同形态及所表现出的叙事裂缝,这也揭示出《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在写作时的矛盾及困惑:到底是让卢嘉川与林道静演绎一场革命时代的完美爱情。还是让江华与林道静完成对革命时代爱情的完美讲述,成为作者给自己设置的一个悖论式问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社会急剧转型,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并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进程。这一时期,文学中的“苏联”叙事主要呈现出政治祛魅的特征:褪去神圣光环的十月革命、正义性遭受质疑的卫国战争、被消解的乌托邦神话体制等在文学中得以书写。作家通过这种陌生化的手法诉说历史之痛,解构苏联官方话语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7.
“现代白话语言/生命场域/时间”三位一体,在现代主体的反思观照中形成意涵丰富的纲领句式,并作为叙事逻辑框架统率整个叙述,构成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特质。现代白话常常融入欧化的、能包客复杂意涵的句式;在时间的断裂中,中国现代叙事主体入新出旧;叙述对象兼处现代时间断裂中的不同生命场域——理想与经典的现代白话叙事正是对这三者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杨柳 《商》2014,(12):55-55
福克纳是美国南方著名的作家,《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是一篇分析性论文,就《献给艾米丽玫瑰》中对福克纳的叙事手法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小说的叙事理论,叙述视角,在不同的叙事视角下的情节发展、艾米丽的形象分析。  相似文献   

9.
“无”是构建起《金批(西厢〉》美学体系的基石,具体表现在其叙事结构和悲剧观两个方面。全剧贯穿着从“无”到“无”的叙事模式,演绎了人生的如梦如幻与人间至情的夭折,衍生出一种空无缥缈的抒情境界。  相似文献   

10.
铁凝《笨花》叙述与表达,以第三人称和“第三性”为叙事视角,从生活化叙事结构和意象叙事系统中,探测人性结构的大美,并以结实、简朴、准确、温润的叙事语言完成小说“辐射法”和“嵌入法”的叙事行为,从而形成作品冲淡温润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决议,对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政治性、学理性、目标导向具有重要意义。决议融入“纲要”课需正确处理《决议》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关系、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关系、纲领宣讲与学理阐释之间的关系。《决议》融入“纲要”课可从历史方法、历史自信、历史主动等教学途径发力。  相似文献   

12.
影视剧对历史认知意识的叙事和传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行为,它关系到接受者的主观真实的建立。影像景观的最后停泊点在于个人人格的构建意识和对未来社会系统的建构意识,借以娱乐的外观出现,这是影像叙事与传播的秘而不宣的动机。在后现代语境中,“主观真实”依旧是一个在解构拉锯下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文明小史》文本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以井连和勾连的方式连缀故事(组),其叙事时空操作表现为同一背案时问中的空间位移,体现出社会全景式小说建构的艺术企图,具有民族叙事特质。小说官、民、洋人的人物结构隐含文明与落后对峙、交杂的叙述意艾,表达着李伯元对近代中国社会情状与走势的主体认知和整体概括。李氏叙述显示其对本土与外洋关系的某种智性辨析和判断,体现出一种智性民族主义立场,属于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话语谱系。  相似文献   

14.
《十三步》是当代文学史上罕见的创新性叙事实验文本,小说通过极致化的人称转换、散点透视和元(小说)叙事,以高度叙事审美陌生化倾向的视角试验在叙事上实现了对传统叙事模式和人称机制的颠覆与解构,并创造性地赋予了内视角(限知视角)叙述者全知全能的叙述能力。《十三步》在以强烈的艺术叛逆性和实验性造成阅读障碍和批评缺席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致(极端)化的叙述人称视角频繁转换的标本性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纲领性指导思想。“世界历史”是研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全新视角,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出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涵了丰富的世界历史性内涵;它的世界历史传播,也体现着一定的规律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路遥在《人生》的叙事策略上作了适度的探索:文本的全知全能的非限制性叙述视角充实了新内容;小说打破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经典叙事模式,叙述结构具有开放性;叙述语言朴实生动,抒情性强,发挥了陕北方言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7.
微纪录片以单集时长短、制作门槛低、传播渠道多样、内容丰富为特点,向大众呈现另一种传播样态。2018 年央视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弘扬传统历史文化为导向,在内容表达与叙事策略上建构出一套独特的叙事话语体系,实现文本扩容与意义加工的媒介内外呼应。本文从媒介文本的内容表达、叙事策略、意义生产等方面着手,探析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年轻化表达。  相似文献   

18.
张毅江 《消费导刊》2012,(1):117-117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如何建构城市文化,文章以运城市为例进行探讨,阐明“植根维新”是城市文化建设之精髓。认为“植根”,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时代价值;“维新”,就是吸纳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这些观点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馨 《商》2014,(12):245-245
王安忆的《轮渡上》使用了外聚焦叙事、展示与讲述、间接人物描绘、散文化等叙述方式,作者有意压低叙述者的声音,以最自然的方式展现乡土风情,体现了作者对于乡土民间的审美姿态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在“三教”改革大背景下,结合高职院校新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学习模式、课堂内容、课堂评价方面探索有效的课堂革命路径,从而落实课堂育人的效果。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应用本文提出的课堂革命路径,应用效果显著,因此对新商科类课程的课堂革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