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公民有更多的渠道和能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极大的加强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给公民和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沟通渠道,但互联网的开放性、以及公民极强的参与热情,更容易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针对瞬间爆发并快速传播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尤其是县级及基层政府如何快速应对,并获得良好的治理效果,是现代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县级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2.
网络问政中的公民有序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腾飞 《中国市场》2011,(27):115-116
赛博空间中运行的网络问政所具有的特征决定了网络问政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参与机制,以更好的引导公民积极有序的参与成为政府所面临的新课题。网络问政帮助促成公民有序参与机制的成功转变,成为新时期政府引导公民有序参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王琦 《中国报业》2012,(24):139-140
数字时代的来临加速了网络技术运用于政府治理的进程,同样决定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必然性。互联网为公民行使话语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解决民生问题、社会热点事件上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网络技术在推动我国政治文明进程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本文通过介绍公民网络参与的主要渠道,呈现网络话语权在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暴露出的问题,进而通过危机背后的原因探析,找寻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新公共利益、公民精神和民主治理为核心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后,在公共行政活动中,政府的角色应当是:指向全体公民的服务者.构建以公民为主体的共商社会,不仅要关注新公共管理理论所主张的竞争、效率和绩效,更应关注宪法责任、民主、公意等公共政治价值理念.政府应更加关注以公民权、公民参与和优质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公民精神建设.同时转变行政执行观和领导观,并从五个方面重新定位政府角色:职能、执政目标、服务对象、责任和组织文化,才能最终实现民主治理.  相似文献   

5.
利用CSS2019数据,探究政府透明度感知、政府信任对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透明度感知、政府信任均正向影响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负向影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但政府透明度感知的负向影响不显著。政府信任在政府透明度感知和两类政治参与的作用路径中均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通过对政府透明度、政府信任和政治参与行为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公民参与是公民涉足公共领域,了解公共事务,影响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网络凭借其开放性、交互性、低门槛等先天性优势,逐渐成为公民参与的新载体。其在改善参与手段的单一性,提高参与主体的主动性,扩大参与的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公民网络参与一旦偏离公共政策的价值规范,就会造成参与的无序性、极群化、非代表性等新问题。从政府和公民两个层次出发,通过法律和道德等路径综合加以规范,实现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非政府部门参与到公共治理中。首先分析了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状态下政府责任呈现的新特点,继而从民主政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善治理论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政府问责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问题剖析,最后提出我国的政府问责应从问责法规建设、问责文化重塑、问责机制创新、问责主体多元等方面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8.
《商》2016,(6):241-242
作为现代政治的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社会化和制度化是大势所趋。网络政治参与在沟通民意的同时,其政治参与的无序化、生态环境的脆弱化也给政府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从建设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完善网络立法监管、打造良好政府形象等方面对网络政治参与机制的治理对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张依  梁龙 《现代商业》2013,(15):275-275
微博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渠道,是社会舆论监督的新平台,增加了公民对政治的关注度,强化了公民的参政意识。同时,我们也觉察到微博在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而,政府和相关部门、公众人物、网民都应各自肩负责任,积极地为微博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积极作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公众崛起时代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公民参与出现了治理困境。从公民参与向公民治理转变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基本途径。公民治理是公民崛起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以公民为中心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它具有独特的概念框架与理论模式。公民治理与公民参与及流行的治理理论相比具有诸多的理论创新之处,为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深化政府体制,加快政府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大势所趋。政府必须实现职能转变及政府政务公开,实现公民本位,实现依法行政,政府必须从侧重经济向更加关注民生转变,把服务社会作为政府工作的着眼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2.
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冲击着旧的僵化和顽固的体制,促使统治和管理型政府向治理和服务型政府转变,推动着我国从善政走向善治。要有效构建基于治理理念的善治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我国应坚持党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大力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创新政府和社会治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权力运行,并借鉴国内外政府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以大力推动善治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更好发挥政府服务于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民主政治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及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及与政府的博弈日益频发和激烈,爆发了各种形式的集体抗争行动。社会转型期的集体抗争是历史上所积累矛盾的一种发泄。对此政府应予以充分重视,要通过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和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用社会资本促进社会的整合,将集体抗争行动制度化,以实现公民的有效参与和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引导集体抗争走向理性、合法。  相似文献   

14.
以乡镇政府的群众信访为着眼点,在分析乡镇群众信访困境和忽视群众信访危害的基础上,提出在目前信访制度改革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应重点提高乡镇政府部门对群众信访的回应能力,以积极的姿态对待群众上访,在解决问题有限的信访制度下,尽最大的努力获取信访人的宽容和理解,才能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15.
改善民生是政府的职责,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民生问题十分突出,而各级地方政府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却由于各种原因严重不足。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支出导向,构建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公众参与的主体多元化评估机制,提出了如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促进民生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网络理财是指投资者使用电脑或移动终端基于互联网对理财产品进行买进、卖出或转让的行为,其目的是使投资者的投资保值、增值的一种行为。我们通过对网络理财产品进行SWOT分析,对比网络理财与其他理财产品,给出了网络理财产品健康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建议。此外,种类繁多的网络理财企业难免良莠不齐,银行的加入和反击也将改变市场的格局,这些都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和网络理财的行业自律,这样才能使网络理财得到良性发展,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网络理财时代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17.
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是在政府主导下的生产和分配过程,它与各种组织和公民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可有效防止由经济因素造成的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方面的偏差,降低服务供给成本和提高其社会效益。市场体制、行政体制与社会体制的合作能为此服务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公民与残疾人家庭是落实服务的最终主体。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要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以及各类组织与公民,在市场机制、行政机制、社会机制与公民主体的共同维护与努力下,坚持供求关系的动态均衡原则,努力降低服务的经济成本,不断提高其社会效益,确保残疾人有"尊严的生存",并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政府绩效管理过程中政府自身之"被动"、学术界倡导绩效管理理念之"冲动"、媒体舆论对政府绩效评估之"盲动"、社会公民在政府绩效管理中之"不动"现象,值得剖析与反思;只有清醒领悟政府绩效管理是一场持续渐进之运动,只有建构以伦理与制度结合之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管理,才有助于实现政府持续改进、人民满意与社会和谐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自然垄断产业大多是民生性行业,民生行业大多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政府管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它体现着一种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制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对自然垄断产业有效政府管制需要具备对自然垄断产业边界的准确界定、市场失灵及有效的管制体制等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镇政府作为上联国家、下接乡村社会的最基层政权,其职能履行好坏与“三农”问题能否破解休戚相关。当前乡镇政府职能履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位”现象,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弱化了乡镇政府的职能。乡镇职能转变是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新时期农业生产需要、农村工作形势和农民增收致富要求,推进乡镇职能转变,从转换乡镇工作机制、完善建立乡镇工作制度入手,切实解决好困扰乡镇的诸多难题,逐步使乡镇工作与群众需要相统一,与发展相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