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舒蠹 《中国高新区》2009,(5):112-114
先讲一个关于经济学家的故事:话说科学家爱因斯坦死后升天,上帝铺下红地毯,派三位天使迎接。受此礼遇,爱因斯坦大为兴奋,在赴宾馆路上,他问A天使:“你的IQ多高?”A天使答道:“201。”爱因斯坦颇为吃惊,道:“201,我将不愁寂寞,因为你有资格和我谈论相对论。”又问天使B:“你的IQ又有多少?”B天使道:“150。”爱因斯坦说:“那还不错,我们可煮咖啡论天下事。”最后问天使c:“你又如何?”天使C答道:“75。”爱因斯坦想了一会说:“请问阁下对明年度财政赤字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2.
寻访特困户     
听说我们要来,镇扶贫办主任老石打来电话,催我们早早上路,说乡里路难走。车刚停稳,老石笑着大步迎上来,伸出他那又大又硬的双手,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去王堰乡小李庄李元贵家看看。”路上,老石向我们介绍:王堰乡是全县最贫困的乡,人称“穷灾窝”。我问:“特困户多吧?”老石想了一下说:“不贫困的乡也有贫困户,贫困的乡村并不全是贫困户,特困户更是如此。大都天灾人祸所致。”接着他向我们讲述了特困户李无贵家的故事。李元贵一家四口,两个孩子正上小学,在校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去年,他女人得了“中风”偏瘫在床,一直没起…  相似文献   

3.
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们认可学需有疑,可实际操作却往往不尽人意。 一个案例我曾请同学们搜集关于鲁迅的故事,有位同学说鲁迅很谦虚,在自传中说:“我留学时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我当即表示赞同,也认为此举尽显其虚怀若谷,这时班里的一个角落有些骚动,然而请那位显然若有所思的同学谈谈他的问题,他却始终支支吾吾,最终在我和同学们鼓励下,这个男孩终于开口了:“老师,我说了你别生气,我觉得他不谦虚,而且假谦虚,既然认为写的不好,为什么发表,既然发表了,又为什么还这样说。”一时班里一片哗然,我仔细聆听才知道,喧闹更多是因为大家认为这个男生爱出风头,不尊重鲁迅和老师。  相似文献   

4.
先讲一个笑话。话说爱因斯坦死后升‘天,上帝安排了三位天使前去为他接风。爱因斯坦很是高兴,在路上打开了话匣子,与天使们谈笑风生。,他问第一位天使:“你的IQ多高?”天使回答道:“201。”爱因斯坦眼前一亮,“这么高!以后我肯定不会寂寞,因为你可与我谈相对论了。”又问第二位天使:“你的IQ多高?”天使回答道:“150。”爱因斯坦说:“也不错,以后我们可以煮咖啡论天下。”又问第三位天使:“你又如何?”天使说:“75。”爱因斯坦沉思半晌后问:“阁下对世界经济前景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5.
《宁波通讯》2009,(5):68-68
有一只猫头鹰正在忙于收拾家当准备搬家。它的邻居看到了问它:“你要往哪里去?”猫头鹰说:“我要搬到东边的树林去。”邻居又问:“在这里住得很好,为什么要搬家呢?”猫头鹰回答说:“你真的有所不知!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歌声,说我唱得太难听,所以我必须搬家。”邻居说道:“其实你不用搬家,只要改变唱歌的声音便可以了。如果你不改变唱歌的声音,就算你搬到东边的树林去,那里的人一样会讨厌你的。”  相似文献   

6.
黄宗跃 《中国西部》2013,(36):96-97
小麦在这次检测中没考好。可他大言不惭:“不是我学不好,而是我不想学好——”他的话在同学们中引起巨大反响。我问他,他却说起他曾经的成绩是多么优异,说他平时并没有努力去学,甚至还经常请假不到校,可一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说这话时小麦得意洋洋。我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相似文献   

7.
我去拜访一位事业上颇有成就的朋友,闲聊中谈起命运。我问:“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命运?”他说:“当然有。”我再问:“命运到底是怎么回事?既然命中注定,那奋斗又有什么用。”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笑着抓起我的左手,说不妨先看看我的手相,帮我算算命。朋友给我讲了一通生命线、爱情线、事业线等诸如此类的话后。突然,他对我说:“把手伸好,照我的样子做一个动作。”  相似文献   

8.
倾听的魅力     
任小健 《魅力中国》2014,(22):207-207
星期天的晚上,已经是九点多钟了,儿子还在床上蹦跳,死活不肯睡觉。因为明天还要上学,我和他爸爸好话歹话说了一大堆还是不行。这时,我很生气的问了一句:“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看看我的脸,轻轻地说“我害怕。”“害怕?”我很奇怪。“今天咱俩不是看那个恐怖片吗?我一想那个布娃娃就不敢闭眼睛。”我使劲的一拍头,原来原因还是在这儿。“为什么?”我耐下心来问儿子。儿子指指阳台说“咱家也有一个布娃娃,就在阳台,万一我睡着觉,他也活过来,跑来杀我怎么办?”  相似文献   

9.
志云 《沪港经济》2004,(5):52-53
有个印伽挑夫的故事:印伽挑夫挑着担子走到半山腰,他坐下来歇息,路人好心催他:“天已不早了,你怎么还不赶路?”印伽挑夫回答说:“我走得太急,正在等待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要,不要     
本地一家电视台举办有奖活动,头奖是价值5000元的彩色电视机一台。这位幸运者干唤万唤才出来,是某县某乡某村的一位农民,发奖那天,他没有来。打电话去,答日:“不要。”再打电话去,说来回旅费全包,仍说:“不要,”问他:“那么送给谁?”他说:“随你们罢。”再问“那么为啥来参加活动”,他说“重在参与”。众人议论。一个说:也许他是百万富翁,不在乎,一个说:也许那地方还没通上电,又一个说:说不定他是盲人,看不看电视都一样。另一个更聪明:一定是弟兄位,拿回去分不匀影响和气,不拿为上,再一个简直忿忿:那么他可以卖掉…  相似文献   

11.
一日晨练,跑步时碰到一位刚退下来的老同志,年龄满打满算也只有50岁。他有点儿木讷地说:“我老了……”我一怔,问他:“你怎么就老了?”他无奈地摊摊手:“没得事干了,还不老了吗!”说话间,他又似有点儿委屈地补充道:“……其实,我还可以再干10年、20年的!”说完,他生硬的转着手里的健身球,转身走开了。  相似文献   

12.
《老区建设》2013,(3):64-64
小题大做 老师问学生成语“小题大做”是什么意思。一个胖男孩站起来说:“就是小孩作业由大人来做。”老师皱皱眉,再问另一个女生。女生毫不犹豫地答:“他说得很对,我的作业就是经常由妈妈来做的。”  相似文献   

13.
抵制诱惑     
《中国集体经济》2010,(9):33-33
有一位新员工到银行上班,担任出纳。有一次,银行老板问他:“你手中数的是钱吗?”他很老实地回答:“这当然是钱。”过一段时间,老板又问他:“你手中数的还是钱吗?”他如实说:“这是钱。”  相似文献   

14.
朱红利 《魅力中国》2011,(21):339-339
韩国的古书,说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时,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他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那一头更棒一些呢?”农夫看了看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那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悄悄的低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嘛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呢?”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却是一样的。我如果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就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还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的……”  相似文献   

15.
微吧     
《中国经济快讯》2013,(18):15-15
@我就叫阿亮:我在中央公园打开电脑看行惰。一个乞丐向我乞讨。我给了他一块钱,继续看K线。他没有走。看着我在干什么。过了一会儿,他悄悄地说:“这股过了布林中轨了。”我惊诧地睁大眼睛问他:“这个你也懂?”他说:“就是因为懂这个,所以我才有了今天!”  相似文献   

16.
三重门     
《广西经济》2009,(4):61-61
从前有一位王子.他问他的老师——一位年长的智者:“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智者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白了。”  相似文献   

17.
《广西经济》2005,(2):56-56
有一天,一名大学教授到一个落后乡村游山玩水,他雇了一艘小船游江,当船开动后教授问船夫:“你会数学吗?”船夫回答:“先生,我不会。”教授又问船夫:“你会物理吗?”船夫回答:“物理?我不会。”教授又问船夫:“那你会用计算机吗?”船夫回答:“对不起,我不会。”  相似文献   

18.
沟通     
《广西经济》2009,(1):61-61
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著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相似文献   

19.
上一篇,我们谈了发现自己的优势,这一篇,我们来谈谈敬畏之心。 最近有弟子来看我.和我说起因为工业化而带来的心智模式的改变。他说,每隔半个月,就会听到某一种食品又变成了一次化工产品的科普,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到最近的毒鸡蛋和毒面条。“那种所谓的简单的创新思维.能应用到食品、医疗和教育这些跟生命有关的领域里吗?”他问。  相似文献   

20.
咱老陕人     
我有位朋友南下十年,归来问他观感,他竟然告诉我,他一下飞机的直接感受是好像回到了乡下!我听了有点刺耳,就回敬了一句:“太夸张了吧?你也是老陕人呀,怎么能说这种话!”转过身来一想,无论他,还是我,不正是典型的老陕人思维吗?说话不拐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