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之后,甘肃省庄浪县继续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今年计划建成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区5处、干亩示范点32处,全县种植双垄沟播全膜玉米12.4万亩。  相似文献   

2.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我省近年来推出的一项旱作农业生产新技术。省委书记陆浩在2008年8月5日《光明日报》上撰文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写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结束了半干旱地区被动抗旱的局面,正在引发着旱作农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如何使这项新技术在我省旱作农业区大面积顺利推广?通渭县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张成荣  牛建彪 《发展》2015,(1):88-89
近年来,榆中县农业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和探索,总结创新了一大批适宜全县乃至全省和全国同类地区推广的实效实用型农业科技新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彻底改变了旱作区秋粮作物低产的历史"十一五"期间,全县在秋粮生产中累计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96.54万亩,平均亩增产粮食138.58公斤,累计总增产13.38万吨、生产粮食44.83万  相似文献   

4.
张成荣 《发展》2009,(5):52-53
榆中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腹地,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是一个农业大县,又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2003年,我县在推广传统地膜覆盖技术、地膜全地面平铺栽培技术、垄沟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将集雨蓄水工程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艺节水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总结创造出了“覆膜——集雨——抑蒸——保墒——节灌——抗旱——增产”的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即旱作全膜双垄集雨沟播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5.
令续鹏 《发展》2008,(3):66-67
甘肃省通渭县自然条件严酷,灾害频发,降水较少,春夏连旱发生的几率很高,夏粮作物因旱减产、绝收和秋粮作物因旱不能下种的情况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2005年,为了积极发展旱作农业,成功引进了玉米全覆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经过连续三年的试验示范,特别是2007年的大面积推广,其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建成了全县科技抗旱样板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杨琴珍 《发展》2011,(3):146-146
马铃薯是安定区最具生产优势和开发前景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我区大部分地区土壤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所产马铃薯色泽鲜亮、薯皮光滑、薯型整齐、干物质含量高、口感好、耐运输、耐贮藏,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因此,多年来,安定区将马铃薯作为解决农民温饱和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来抓,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通过按带幅起大小垄,实施全地面覆盖,集保墒、集雨、增温、增产为一体的一项适宜于北部干旱半干旱区的抗旱种植技术,其主要优点是通过在大小垄上全覆盖地膜,充分接纳马铃薯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将春季5mm左右的微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集雨沟,有效解决旱作区因春旱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马铃薯正常出苗;能最大限度地保蓄马铃薯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保证马铃薯生育期内的水分供应;早期能够提高地温,增加有效积温,延长马铃薯生育期,有利中晚熟品种发挥生产潜力。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高产高效栽培一般每亩增产500~1000kg,增幅30%~40%,特别在高海拔地区,增产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发展》2014,(6):41-35
正一、探索与实践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1410米~2521米,年均气温7.7℃,无霜期120~160天,年降水量仅380㎜左右,年蒸发量高达1500㎜以上。2005年,在省农技总站的支持指导下,农技中心技术人员从榆中县引进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在碧玉乡试验种植,与传统半膜覆盖相比增产15%左右,增产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是春季覆膜土壤墒情较  相似文献   

8.
一、旗域地膜使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2012年科右前旗有耕地436万亩,其中地膜覆盖面积10.46万亩,除北部3个牧区几乎不用地膜外,其余都或多或少利用地膜,并主要集中在德佰斯镇、大石寨镇、察尔森镇、额尔格图镇、阿力得尔苏木5个地区.覆盖作物为玉米、马铃薯、蔬菜、瓜果等,覆膜方式主要是大垄双行和全膜双垄沟播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产业》2005,(6):74-74
本项目应用了大功率(150千瓦)交流中频双靶溅射技术,创造性地采用了特殊的膜系结构,使得低辐射镀膜玻璃产品具有性能优异、膜层牢固、耐久性长、易后续加工等特点,综合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四川推广水稻旱育技术一项成本低、产量高的水稻旱育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巴蜀农民所接受。1993年四川省示范推广水稻旱育秧面积就达到130余万亩。今年计划推广260到300万亩。水稻旱育秧在四川各生态区均明显表现出早播、早发、早熟的特点,可解决冬干春旱年...  相似文献   

11.
油菜高产“三早”秋发栽培波阳县石门街镇今年油菜喜获丰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推广油菜"三早"(早播早栽早管)秋发栽培,平均亩产比冬发栽培亩增2--3成。"三早"秋发栽培的主要技术是:1、选用良种。一般用中迟熟良种秦油2号,中油821等。2、适时早播,培养...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了提高填埋作业水平,达到北京市政府对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考核要求,并结合填埋场作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垃圾卫生填埋场全密闭作业工程。该工程包括:新扩容区密闭作业过程的填埋分区、膜上道路、膜上作业、膜下粘土覆盖层、固锚及临时排水沟、HDPE膜覆盖部分以及气体表面收集系统。目前,北京市各垃圾卫生填埋场已完成全密闭作业工程。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全要素生产率计算与分析:1952-2005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国民统计成果,通过对1952-2005年福建省经济运行数据的整理,并利用经济统计软件对其回归分析得出福建省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并利用索洛余值法求出1952-2005年福建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指数。对福建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在改革开放前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很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要素生产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趋于稳定。同时指出福建省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相似文献   

14.
彭治云 《发展》2008,(2):58-59
被誉为现代农业“白色革命”的±世膜覆盖技术,以特有的功能改善了作物生长发育的农田环境而显著增产耀效,已成为石羊河流域扶贫开发、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摺施。在地膜覆盖技术的集成作用下,作物品种、化肥、农药、机械作业等关锾技术不断创新,使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业种植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甘肃省武威市引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至今,地膜覆盖技术在武威市农业发展乃至全市国民经济增长中起着不可低估的支撑作用。在地膜覆盖技术引导武威市农业生产历史性变革的今天,当我们享受“白色革命”带来的丰收喜悦时,也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现实,那就是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大面积农田覆盖地膜,年复一年的投入地膜,加之我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农化投入品监管机制不健全,残膜拣抬回收技术滞后,以及市场的不可控因素,白色残膜碎片遍布田野,泛滥成灾。这种“白色污染”与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相悖,  相似文献   

15.
易鑫 《魅力中国》2014,(4):324-324
通过对共享切换台多频道播控系统建设实践的总结,详细介绍了系统构架的优越性,并通过米兰达NV-5100切换台的应用,探讨了其在构架多频道电视播控系统中的各种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6.
杨喜春 《发展》2009,(6):60-60
一、抓特色、夯基础;全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一是抓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及全膜玉米覆盖工作。在叶堡、何坪、侯滩、庞宋等村建设无公害蔬菜大棚150座,日光温室18座42亩。全年完成果椒建园4980亩,占任务4950亩的100.6%。同时,在建园流域内规划了2009年全膜玉米覆盖任务。目前,已登记造册7500多亩,发放地膜3万公斤。  相似文献   

17.
徐辉  周文魁 《魅力中国》2009,(20):32-33
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劳动力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江苏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相似文献   

18.
陈向阳 《魅力中国》2009,(29):147-147
本文简单介绍了组播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分析了组播网络的体系结构;总结了组播技术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本文介绍希望能使读者对组播技术有所了解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印染余热的主要来源和当前国内外余热回收技术和管理现状,并实地调查了苏州市某典型印染企业。测算出余热回收技术应用在该企业所产生的效益,可节省标准煤约1.57万池、回收废油544.5t/a、回收冷凝水3.3万t/a、60℃冷却水165万t/a。分析了余热回收技术在全苏州市推广的可行性,并进行了效益估算。  相似文献   

20.
未来学习中心满足了用户多元化情景学习需求。文章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阐述了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新范式,结合42所“双一流”高校学习中心服务实践现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探讨融入全生命周期的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人-机-资源交互的服务机能和空间运转机制,提出未来学习中心的四大场景,即虚实融合的立体感知空间场域,双生命周期的教育学习服务体系,全生命周期特色知识创新模式,人、文化、资源三元互联交互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