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深刻理解水源涵养相关概念,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水源涵养、水源涵养功能及水源涵养能力代表性概念进行了梳理和辨析,提出了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定义.分析认为,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截留降水、贮存水分、调节径流、净化水质、维持生态的过程和现象;水源涵养功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水源涵养功能是针对拦蓄降水、调节径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科学评估水源涵养区的水源涵养量,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针对当前水源涵养量评价存在的不足,从流域水循环角度出发,辨识了多要素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契合黄河流域特点的水源涵养量评价目标、原则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分布式水文模型为核心的评价工具,对黄河水源涵养区的水源涵养量进行了评价.[结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体现在汛期调蓄洪水、坦化洪水过程,在枯水期增加基流和水资源供给量;土壤的蓄水能力/调节库容即其水源涵养能力,与土壤层厚度、有效蓄水量成正比,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多个\"蓄满—释放—再蓄满\"过程;含水层的调蓄能力即其水源涵养能力,与含水层厚度、储水/释水能力成正比;不同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对水循环过程施加影响,进而将这种影响传递到水源上.(2)黄河水源涵养区水源评价,应以提升全流域水安全综合保障能力为目标,统筹全流域生态安全、防洪安全以及供水与能源安全需求;应同时考虑平水时段的\"滞留\"、汛期时段的\"调峰\"、枯水时段的\"产水\"三项功能.(3)黄河水源涵养区1960-2018年多年平均年度水源涵养量为205.04亿m3,其中汛期时段涵养量153.27亿m3、平水时段涵养量38.64亿m3、枯水时段涵养量13.13亿m3;从空间分布看,兰州以上片区、渭河南山支流片区和伊洛河片区水源涵养量分别占全区的55.7%、34.1%和10.2%.[结论]研究成果可谓黄河水源涵养区水源涵养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研究郑州市未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水源涵养量,综合自然地理、社会经济、降水和蒸散发等数据,【方法】采用Dyna-CLUE模型模拟了郑州市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与实际土地利用图进行比较验证,证明该模型可用。设置不同情景,同时考虑了多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未来变化趋势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模拟了2025年、203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运用水量平衡法,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计算评估水源涵养量。【结果】结果表明:2020年总水源涵养量为3.31×108 m3,空间分布特征为西南高,东北低,林草区高,非林草区低。在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下,不同土地类型对应的水源涵量随着该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现状发展”情景下总水源涵养量逐年下降,到2030年总体下降0.21×108 m3,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中西部地区;“规划发展”情景下总水源涵养量到2025年下降0.03×108 m3,到2030年增加0.01×108 m 相似文献
4.
针对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实测径流大幅度锐减,严重影响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安全的问题,面向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梳理了变化环境下径流效应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以黄河水源涵养区为对象,以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和水资源预测为核心,细化了数据集构建、机理解析、模型研发、趋势预估4项具体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预期研究成果将揭示黄河水源涵养区水文生态过程的互馈耦合机理、创新变化环境下生态水文的模拟和预测技术,科学预测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风险趋势,有效支撑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WEP模型和水源涵养量评估公式,利用地理探测器和情景分析法识别了影响水源涵养的关键因素,并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源涵养区水源涵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水源涵养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140 mm,其中兰州以上地区水源涵养量持续增加,而渭河南山支流和伊洛河流域水源涵养量持续减少;水源涵养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黄河源区南部、渭河南山支流中段及伊洛河流域上游;降水量是影响研究区水源涵养量的主导因素,气温、相对湿度、地形、蒸散发等因素亦显著影响其分布,且各因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河湖源头及高原山区,气候变化是影响水源涵养的主导因素,而在人为干扰强度大的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区,水源涵养则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InVEST模型的太湖流域水源涵养能力评价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中的产水量模型应用于太湖流域,定量评价太湖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产水量变化上,1990—2010年太湖流域生态系统总产水量波动性明显;空间分布上,南部地区单位面积的产水量较高,山区丘陵地带产水量比平原地带高。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分异性特征明显,降水量较土地利用/覆被更显著地驱动产水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1.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桃林口水库位于燕山山地丘陵区、滦河一级支流青龙河上,是唐秦地区重要水源地,汇流面积5060km~2,兴利库容7.09亿m~2,是一座集供水、发电、养殖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库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库区属温带旱生阔叶林地带,植被覆盖度 相似文献
9.
宋文周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1994,(3)
本文针对水资源收支不平衡,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的严重局面,试将平原沥涝水通过田间垂直入渗,使其既不形成涝灾又能涵养水源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如下建议:地处山前平原,土质松散,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区,把“平整土地,筑埂拦雨”做为除涝工程的主要措施。使沥水被“分割围歼”不使其汇流集中,而迫其下渗。 相似文献
10.
水源涵养能力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为探究变化环境下的流域水源涵养状况,支撑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构建沁河流域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基于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celluar automata-Markov,CA-Markov)模型预测未来2030年土地利用状况,结合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气象数据,模拟流域未来降水、蒸发和径流,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历史和未来年份流域水源涵养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时间维度上:2010—2016年沁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49 mm,多年平均水源涵养率为8%;2024—2030年水源涵养能力呈波动下降趋势,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51 mm,多年平均水源涵养率为10%。空间维度上:2010、2015和2025年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递增的趋势,2030年则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递减的趋势。整体来看,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不足100 mm,且各年份均有子流域的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