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文章界定了农地流转的核心主体为农地流入方、农地流出方及村委会,从农地流转中不同主体的视角出发,对农地流转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方法]对农地流出方和农地流入方的风险采取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村委会风险采用访谈法。[结果]识别出上海涉农郊区农地流出方主要面临"失地"风险、契约风险、收益分配不合理风险、政策信息传递不充分风险;农地流入方面临政策风险、流转期限风险、自然风险、技术设备风险、市场风险;村委会面临管理风险和履约风险,由此构建不同主体农地流转的风险清单。在此基础上,运用风险矩阵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上海涉农区域农地流转风险进行评价。[结论]农地流出方的风险等级较高(69.9),农地流入方的风险等级很高(81.9),村委会的风险一般(52.5)。最后,根据农地流出方、流入方和村委会面临的不同风险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有效解决土地产权的困境,稳定农地承包权以及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方法]以广东省为例,通过构建农地"三权分置"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通过可持续发展指数确定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广东省农民土地承包权指数最高,而对应指标的指数相对也高,其中土地承包权确权实测率指数最高;广东省农民土地流转经营权的指数介于所有权和承包权之间,农民在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有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增加农民收入;广东省的农村土地所有权指数最低,因为广东省所有权人均土地面积较低,农民的产权认知能力较弱,导致指数偏低。[结论]农地"三权分置"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落实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定土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土地流转中心和合作社,维护农地的合理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分析农民分化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结果:(1)农民分化特征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而且农民分化特征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就会增加0.634个单位;(2)在反映农民分化的三个可观测变量中,职业分化和经济分化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进行农地流转的概率就会分别增加0.394和0.358个单位;(3)反映其他潜变量的可观测变量中,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具有非农就业技能、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对农地产权稳定性的认知、流转地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和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等变量对农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效应。研究结论:农地流转政策要注意区分不同阶层农民特点,积极促进农民各阶层职业结构的合理化,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农地流转制度发展至今近40年,其制度绩效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学界对农地制度变迁绩效的研究多集中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鲜有针对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绩效的分析。[方法]文章根据农民的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的相关性,采用农民的非农收入与家庭收入占比数据作为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制度指标,并对该指标与农业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VAR检验。[结果]据脉冲响应分析,在农地流转制度产生初期就会对农业产值产生正向冲击,其影响路径呈现出先是逐渐上升而后缓慢下降的一个倒"U"形的发展态势;随后采用方差分解的方式发现农地流转制度对农业产值的影响作用滞后于农地流转制度发生的时间,但是正向作用持续的时间较长。[结论]该研究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该进一步完善农地流转制度环境,坚持农地流转制度的推进。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背景下新疆农户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采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新疆是我国农膜施用和农膜残留最严重的地区。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残膜回收方式和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采纳,重点研究农地流转对农户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采纳的影响,以期为新疆及全国农膜残膜污染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方法]文章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农户残膜回收方式和处置行为,运用Pr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采纳的影响。[结果]新疆农膜残膜回收方式目前主要依靠人工捡膜,而农地流转促进了农户采用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户主个体特征和政策因素是影响农户残膜回收的主要因素,而人均农业收入、耕地特征、残膜回收技术培训和订单农业生产对农户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采纳产生重要影响。[结论]随着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耕地规模经营,人工残膜回收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农地流转后耕地规模经营有助于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耕地残膜回收率。因此,有序推进农地流转规模经营,促进农户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采纳是未来残膜污染治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农地流转具有密切的关系:农地流转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一是现行法律法规对土地所有权主体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存在所有者主体多元化和界定不清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三是土地流转中农村居民点的处理难度大,农民安置成本高;四是土地流转方式单一,土地收益分配不均。对策建议:一要加强地籍管理,明晰土地产权;二要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力度;三要妥善处理农地流转与农民安置的关系;四要采用多种农地流转模式,保障流转双方利益。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农地流转绩效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正确认识安徽省农地流转工作成果,剖析不同地区农地流转绩效差异,探讨有效提高农地流转绩效措施,对改革和完善农地政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利用安徽省皖北、江淮和皖南3个区域农地流转情况调查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构建农地流转绩效评价体系,综合分析农地流转绩效区域差异表现及原因。[结果]研究表明:(1)3个区域的农地流转绩效主要与区域内农村社会发展是否得到重视、农户家庭是否全面发展和流转工作是否落实有关,三者形成的合力最终导致综合绩效的差异;(2)农地流转绩效的提升是一项受多重因素影响的系统性工作,包括政策方针、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结论]研究认为安徽省农地流转工作成果值得肯定,为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建议综合协调各方资源,借鉴成功工作经验,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推广土地整治工作、加强农地经营权交易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地制度与农业经营模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结合当前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特点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从农地流转这一特定的视角研究农地制度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后得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弥补了农地小规模的不足、促进了农地的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带来了农地流转形式的创新;适度规模经营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必要的,通过农地流转带来土地的适度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9.
为试图解决农地市场化流转中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策激励与农民转出(退出)农地的生存保障问题,本文提出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对9个省(区、市)496户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受访者中,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条件下愿意转入和转出农地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7.8%和51.6%,表明该制度设想中针对农地转入方和转出方的激励与保障内容符合多数农户的利益诉求。运用Gologit模型对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户主年轻、有农地经营借贷需求、参加了农业保险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较高或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户,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具有较高农地转入意愿程度的可能性更大;户主文化程度为初中和高中及以上、户主从业领域为兼业和非农业、没有过农地流转行为、没有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和家庭劳动力占比较低、认为社会保障水平较高、所在村到附近城镇的距离较近的农户,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具有较高农地转出意愿程度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业部门的整体效益较低。农地流转的过程既是农地资源重新配置与再利用,又是促进农业资本深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制定合理有效地农地流转制度来高效配置资本要素,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农地流转的规模效应和配置效应两个维度来分析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本深化的影响,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别求农地流转对两个核心指标的影响大小。[结果]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本增密和滞后一期的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正向促进关系。农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加速了农业生产资料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运作效率,农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资本的持续深化。[结论]加快农地合理规范流转是提高农业资本深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农地流转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流转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研究方法:文献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1)江苏省农地流转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苏南地区的农地流转比例最高,而苏北地区的农地流转增速最快,且已超过苏中地区的农地流转比例;(2)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都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鼓励和扶持农地流转的农村土地政策有效促进了农地流转的发展,农地产权安全性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紧张的农村人地关系和与种植面积(承包面积)挂钩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地流转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研究结论:为了进一步促进农地流转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应该因地制宜引导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并逐步探索农地流转专项补贴。  相似文献   

12.
农地流转制度创新:路径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农地流转制度从而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框架。皖南F区的经验表明,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是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重要路径,该模式包含了农地产权变革、农地流转政策实践、农业经营主体选择、农地租金调整和市场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的内容,形成了整体性的农地流转制度设置和运作体系。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以村社集体为核心载体,通过政府引导下的行政资源承接、以动员为基础的公意统合和基于村民自治的民主过程等机制,明确了地方政府、村社集体和农民的权责关系,推动了农地流转秩序的有效运转。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能为“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索农地转出中农户满意度的形成过程与机理,从农户主观感受视角来定量分析农地流转政策的制约因素。研究方法:基于顾客满意度指数(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CSI)理论框架,构建农户农地流转满意度指数(Farmer Satisfaction Index,FSI)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农户对农地转出的感知质量是影响其满意度的决定因素,可靠性是关键因素,政府形象与印象感知是重要因素,人员互动是有效因素。研究结论: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确保农民获得公平的社会保障,规范流转程序、健全流转监督机制、保护农民利益,加强政府廉政建设以改善政府形象以提高农户满意度,促进农地转出。  相似文献   

14.
农业规模化经营要求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而有效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则是推动农地流转制度建设的关键。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机制运作不畅,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利益分配机制缺位等因素削弱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力度;政府应当从健全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法制体系,优化农地产权交易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完善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着手提升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中日农地流转政策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日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处在不同的水平,但同属于人多地少的国家,在农地制度改革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两国农地制度变革中,分别实施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农地流转政策,取得了成功经验。日本近现代进行了集中——分散——集中的(包含三次阶段性流转)农地流转,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农地的土地改良、良种优化、化学化、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特征的农业现代化,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对中日农地流转政策的比较分析,以期获得对我国目前农地流转问题之启示。  相似文献   

16.
探究资本下乡背景下赣南传统村落农地流转风险与传导路径,以期为推进下乡资本与农地流转的有效融合提供参考。结合访谈调研和问卷调查识别传统资本下乡过程中的农地流转风险的形成机理、传导路径和防范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资本下乡推动农地流转同时存在经营风险、财产风险和社会风险;(2)资本下乡过程中农地流转风险传导路径受到经营市场的不确定与监管机制的不到位、社会保障不到位、准入机制不完善、流转期限不合理和管理体制缺失的公共影响;(3)规范完善农地流转程序、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和提高主体性行为风险防范意识是为降低资本介入农地流转风险的重要方式。研究结论显示基于资本下乡视角探究了赣南传统村落农地流转异化风险形成机理与传导路径,为促进农地有序流转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推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亦大批蚕食农村土地,由此产生的农地流转法律规制能力低下的问题严重威胁农村居民的生存空间。研究阐述了农地流转之于农民生存权保障的意义;从农地流转中的地方政府行政权规制问题,农户与企业间利益冲突问题和农户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问题等方面揭示农地流转情对农民生存权的威胁及其根源;给出完善农地流转中的行政监督机制,创新农地流转中的组织运作机制和强化农地流转制度内在的社会保障功能社保体系等策略。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步伐加快要求以农地流转为契机来化解制约我国城乡发展的人地矛盾,同步实现农户收益提升和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目标。研究阐述了农地流转政策优化对促进农户收益增进的意义;从农地流转前的市场机制风险,流转中的利益争夺风险和流转后的社会保障风险等方面来分析农地流转中的若干问题;给出培育农地流转市场机制,创新农地流转服务机制和健全农地流转保障机制等若干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顺利推动农民城镇化必须厘清农民和农地的关系。学界对农民是否"带地"城镇化存在争议,指出"带地"城镇化不利于农民享有均等的农地承包权、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本文认为这两方面的风险可以通过政策设计加以避免。具体而言,在确保农民均等的地权方面,应坚持农地集体所有,严控农户农地承包权规模,放宽农地经营权规模,同时,确认农民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农业兼业化不妨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地租亦不影响农业规模化的实现,关键是制定规范合理的农地流转制度,划定地租的最高界限,同时,应加大国家支农力度和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使各种惠农政策真正服务于农业经营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农地流转作为中央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问题,受到政府当局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关于农地流转的政策议程和媒体议程是如何演进的?他们两者的关系又怎样?弄清这些问题有利于正确定位媒体作用,促进农地流转政策设置、实施的科学合理性。[方法]文章基于1978—2018年全国农地流转政策数量和《人民日报》报道数量,首先梳理了农地流转政策议程、媒体议程的演变,进一步通过格兰杰因果方法对两个议程间的互动关系做出实证检验。[结果]农地流转的政策议程和媒体议程互为影响,其中媒体议程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能够对政策议程产生显著性影响,而政策议程仅在中长期显著影响媒体议程。[结论]政府应与媒体的合作积极引导媒体规范化以发挥宣传、监督作用,加强媒体对特定农地流转政策的跟进,并通过媒体的“中介”作用促进农地流转政策设置及实施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