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绿肥是农田化肥替代的高效、清洁技术,是培育健康土壤、扼制土壤退化的最有效手段,是生产健康农产品的最佳物质和技术保障。需加强绿肥发展规划,推进绿肥生产及产业化进步。方法 文章通过长期工作总结、大规模联合调研、查阅文献等方式,分析了我国绿肥发展现状、潜力、制度模式及重点任务。结果 (1)绿肥生产技术不断优化发展,绿肥产业化新机制(“绿肥+”产业机制)取得明显成效,绿肥生产规模稳步恢复,2022年我国绿肥面积达412万hm2。(2)我国尚有约88%的绿肥面积潜力未加以利用,主要农区和经济林园的绿肥总面积潜力约4 227万hm2,其中农区、经济林园绿肥面积潜力分别为3 340万hm2、887万hm2。(3)概述了我国典型区域农田、果茶园、新整耕地及边际土地可采用的绿肥利用技术模式。(4)近期我国绿肥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提升绿肥种业保障水平、加强技术创新及应用、扩展绿肥服务国家战略路径、推动绿肥产业路径建设、创新绿肥产业政策保障机制。结论 到2025年,绿肥生产技术及应用进一步提升,绿肥生产面积稳中有升,绿肥对耕地质量和区域经济的贡献显著增强。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立足当前现实需要,着眼为将来留下良田沃土,将推进绿肥生产及其产业化,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抓手。  相似文献   

2.
详细分析了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经济评价指标的再投资背景,从项目系统外部研究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指标在方案比选过程中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消除这种差异的思路,并且从再投资分析结果对净现值等评价指标进行了一定的比较判断  相似文献   

3.
净现值指标和内部收益率指标在评价投资效果时,其结论有时并不一致。在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既可以采用内部收益率指标,又可以采用净现值指标。在进行方案择优决策中,用净现值更能准确合理地反映出方案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比较湖北潜江“虾稻共作”种养模式,阐明其运作机制,为推进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优化建议。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访谈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宏、中、微观层面探究湖北潜江“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的运作机制、主要做法、经验及问题。结果 (1)总结出湖北“虾稻共作”的 3种典型发展模式,分别为“家庭农场”模式、“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和“全产业链”模式;(2)剖析出“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的发展主要源于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双导”推动、产业链利益共享的建立和各主体要素互补的形成;(3)阐明了政策扶持、品牌创建和宣传、全产业链经营、技术研发与虾稻共作标准、可追溯体系建立是虾稻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与经验。结论 针对虾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全省共创虾稻品牌、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市场监管、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衔接机制和延伸虾稻产业链条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成都市温江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采用动态财务评价法,选取财务净现值、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三项指标对其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江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财务净现值为0.09亿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8%,投资回收期为9年,项目经济可行性较好;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出让收益约占总收益的84.85%;项目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和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出让最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基于典型村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评价, 分析吉林省当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阶段, 为吉林省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文章采用AHP-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在此基础上采用TOPSIS综合评价法得出2018年吉林省金达莱村、红旗村、珍珠村、孟家村、库里村5个典型村落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结果 (1)吉林省典型村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孟家村和红旗村整体发展水平较高, 各方面发展均衡;金达莱村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中等水平, 社会文化效益方面略显薄弱;珍珠村和库里村综合发展水平较低, 珍珠村各子系统评价存在较大差异, 库里村的子系统评价和综合评价均处于较低水平。(2)整体而言,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中下水平, 尚不具备显著优势。从典型村落代表地区看来, 吉林省东中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好, 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结论 吉林省乡村旅游整体发展处于中低水平, 各地区存在区域差异, 应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塑造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 推动乡村旅游与农村三产融合, 从而实现吉林省乡村旅游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西安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并基于“产—景—村”融合发展背景,探析乡村空间优化。方法 文章对1 905个西安市行政村,通过坐标拾取工具获取各行政村地理坐标,并运用ArcGIS10.2,选取平均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指数分析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区域发展数据分析并提取乡村聚落产业空间和景观空间元素,结合“产—景—村”发展模式,系统分析西安市乡村聚落发展格局并提出优化措施。结果 (1)西安市乡村聚落空间模式为集聚分布,集聚程度一般;(2)聚落平均分布密度为0.217 9个/km2,整体上呈现出“一核四带、东密西疏、北密南疏”的空间分布特征,且趋向于经济发达区域集中分布;(3)人口空间集聚最大的特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模式。西安市经济和人口密度具有明显的城市辐射效应,尤其以西安市辖区、高陵区和长安区的村落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人口和道路优势;(4)而“一核四带”中,又以“四带”优势明显。(5)最后基于“产—景—村”模式下提取出乡村聚落景观要素,并给出相应优化措施。结论 西安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优化需要以自然环境为优化大格局,通过规划设计使得产业具有景观价值,景观具有产业功能,融合工业和旅游业,打造产业景观点,最终建立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发展的乡村聚落空间,促进乡村聚落“产—景—村”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加强并高质量推动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是丰富食用油供给体系的重要手段。全面评价我国油茶种植的适宜性,是科学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我国油茶产业的重要基础。方法 文章基于2008—2018年油茶产业发展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2009—2018年的气象数据、地形数据、土壤性状数据等环境数据,从规模和效率两个角度分析各地当前油茶种植及产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同时根据油茶种植对气象、地形、土壤等因子的要求,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油茶种植潜力评价结果,并对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提出建议。结果 最适宜栽培区集中于长江流域以南的气候湿热地区,主要有江西、湖南、福建大部,广西北部、湖北东南部、安徽南部;其中,湖北、湖南、河南、陕西具有较高的规模充分程度;河南、广东、福建、湖南具有较高的效率充分程度;湖南、安徽、河南规模和效率充分程度均较高。我国油茶种植以及产业发展潜力较高,尤其以广西和云南省等地区为甚。结论 我国适宜种植油茶和发展油茶产业的地区分布空间差异明显。建议加强油茶种植基地等建设,以提升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水平。该研究可为科学规划并推动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提供方法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中国是西瓜甜瓜生产和消费大国,其产业发展对于保障城乡居民鲜果消费和带动农户增收非常重要。方法 文章系统梳理了1961年以后中国西瓜和甜瓜产业变迁史,运用重心模型分析中国西瓜和甜瓜生产重心演变轨迹及优势主产区变化,解析其区域布局变迁背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1961年以来中国西瓜甜瓜产业发展划分为缓慢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全面增长期和结构调整期4个阶段。(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西瓜生产重心整体比较稳定,向西南移动了196.82 km,中国甜瓜生产重心变化剧烈,整体向西移动了545.64 km。(3)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西瓜和甜瓜东北优势区地位逐渐下降,西北优势区发展快、潜力大。(4)自然禀赋、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及消费需求升级是中国西瓜和甜瓜产业区域布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针对中国西瓜甜瓜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需求与制约瓶颈,提出未来要提升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能力,加大产业科研资金投入,创新绿色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快产销模式变革和业态功能创新,推动西瓜甜瓜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江汉平原地区1 023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探讨生态种养模式采纳者是否能拥有更高的农业劳动力质量,以期为如何缓解我国农业劳动力质量约束提供可参考的建议。方法 文章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在“反事实”分析框架下分析农户生态种养模式采纳决策对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影响。进一步运用工具变量法探究农户生态种养模式采纳强度对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影响。结果 (1)采纳生态种养模式需要更高的家庭农业劳动力质量水平,具体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采纳生态种养模式的农户比其未采纳时农业劳动力质量高23.65%。(2)从采纳强度上看,采纳生态种养模式强度越高的农户拥有的农业劳动力质量越高。结论 政府应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加大生态种养模式研发与推广的力度,引导农户适度采纳生态种养模式,吸引高质量劳动力回流,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民生维度目标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是相呼应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文章构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潜力的测度体系。方法 运用熵权法、TOPSIS、障碍度模型分析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潜力水平的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结果 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潜力水平总体不高,且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与省域相比,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大都市的潜力水平处于较高等级,高水平地区从点状分散向集聚分布格局转变,部分省域的等级呈现动态变化。结论 经济、文化、社会维度是准则层的主要障碍因素,其中文化维度的障碍度呈降低趋势,环境、社会维度的障碍度呈增大趋势;环境治理、绿化覆盖、客源市场消费能力、产业规模、居民消费水平是指标层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理清乡村民宿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实现机理,弥补现有研究实现机理不清的现状,并提出共同富裕目标下规范乡村民宿发展的可行路径。方法 文章引入经典空间生产理论,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将构建的乡村民宿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分析框架应用于浙江省象山县的实证分析,理清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结果 (1)乡村民宿发展通过带动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实现乡村物质空间改造;(2)通过助力显化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价值、优化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实现乡村社会空间优化;(3)通过拓宽农村居民就业与收入渠道,延伸乡村产业链条,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空间提升。(4)整体来看,浙江省象山县在通过乡村民宿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过程中,体现出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保障到位三大基本特征。结论 (1)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发展的物质环境;(2)借助城乡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宅基地盘活利用、乡村金融制度改革、数字化改革等相关工作,挖掘改革协同价值,提升发展的社会环境;(3)探索多元化的“民宿+”模式,延长民宿产业链条,拓宽发展的经济空间。最终,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物质、精神、经济基础,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乡村改革不断深化,乡村资源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乡村发展活力不断激发,中国的乡村融合发展亟待科学指导。方法 文章借助CiteSpace软件梳理中国“产—景—村”融合发展相关研究领域阶段性前沿,探讨了“产—景—村”融合发展内涵,解析了“产—景—村”融合发展模式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结果 指出中国“产—景—村”融合发展下聚落景观和生产景观交叉融合,催生了复合型乡村景观的大量涌现,乡村土地分区利用呈现多元化,“产—景—村”融合发展模式的推广加速了乡村多功能转型发展,同时乡村空间分割、发展失衡和人地矛盾等问题也得到有效修复缓解。结论 考虑到乡村振兴背景下“产—景—村”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空间、产业、景观营造、内生动力等层面构建“产—景—村”融合发展理论模型,从乡村发展规律、价值功能、区域互动、生态安全、机制保障等角度提出对策措施,为中国“产—景—村”融合发展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根本上激活乡村发展内部的动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在对项目收益进行考核时,投资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法应用广泛。本文在对影响投资者决策主要因素及原则考察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两种方法的内涵。在多选方案中,两者的结论可能会出现矛盾,本文对矛盾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建议投资者在两者产生矛盾时,从风险等方面来综合考察项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产业融合是新时期农村农业发展的载体,通过对乡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探索,构建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融合发展业态下的哈尔滨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 文章运用熵值法计算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分析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探究其系统指标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影响。结果 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程度在逐渐加深,尤其在2014—2017年,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乡村产业融合逐渐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休闲农业产值、农业合作社、特色农业种植面积、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在提升哈尔滨农业整体效益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贡献率主要来自于农业多功能型拓展。结论 (1)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且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但从贡献率来看,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是现阶段促进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2)协调城乡发展关系,降低乡村产业生产成本,使农民真正从农业产业链中获益是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的关键。(3)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农业多功能型拓展发展相对较好,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有较大发展潜力。(4)哈尔滨市在农业产业价值提升上应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要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种养分离的农业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为重构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链条,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中国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现状,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确定了14项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从实证角度对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测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求和的方法对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 研究发现:在评价指标的权重方面,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权重已经高于经济效益权重,说明当下社会更加注重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展;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值明显高于非种养一体化,小、中、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综合效益值分别是非种养一体化的1.16、1.20和1.17倍;综合效益值随养殖规模扩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养殖规模为1 300头左右时综合效益值最高。结论 虽然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高于专业化农业生产,但在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中仍然存在种养失衡、种养协作微弱等问题,尚未达到系统最优化,因此从种养平衡、养分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沼气工程利用率和优化种植结构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时期,深入剖析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利用江苏省工商企业下乡投资调研数据,采用有序选择模型(Oprobit),实证分析江苏省工商资本下乡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 (1)研究结论表明,良好的政企关系显著促进了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在进行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换关键解释变量、考虑内生性问题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处于基础设施完备地区和项目负责人为非当地户籍的下乡投资企业,政企关系对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对处于政策环境更好地区的下乡投资企业而言,政企关系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3)进一步分析表明,行业关联正向调节了政企关系对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结论 应推进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利用农业关联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完善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以提升工商资本下乡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研究农业产出增长分解及其与服务业产业融合,对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以及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以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中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核密度分析、结构分解分析与归因矩阵分析,考察农业产出的动态变迁,分解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量化农业与服务业产业融合状况。结果 (1)我国农业整体呈现产出增长与区域布局调整的动态趋势,农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动力由各省份的内部需求扩张效应转变为国内需求扩张效应;(2)技术水平变化对西部省份农业产出的增长作用显著;(3)出口扩张效应并不显著,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外部流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挤出作用扩大;(4)农业与服务业产业融合主要体现在需求侧融合,仍需加强农业与服务业供给侧融合。结论 促进农业供给适应需求变化,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塑造参与农业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产业融合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重点所在,对园区产业融合发展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明晰其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并有利于了解园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效与主要短板。方法 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的形式及其产生的作用,结合文献与调研资料,文章从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本身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两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农业产业融合综合发展指数法测算北京8家园区的产业融合指数和综合效益指数,从两方面观测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 (1)经过3年的发展,北京现代农业产业园整体上基本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但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和社会、生态效益偏低。(2)园区农业产业链延伸达到基本实现融合发展水平,但农业多功能拓展、技术渗透发展两方面水平相对偏低,主要是休闲农业拓展、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等发展不足影响其融合深度。(3)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水平较高,但社会、生态两方面效益水平相对较低,主要是组织化水平、绿色发展、就业促进等作用发挥不足影响其综合效益水平。结论 基于北京区域特殊性,发挥科技创新的强劲驱动力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推动作用是未来北京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产业融合深度和综合效益水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主要考核指标,系统剖析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差异及其障碍因子,对掌握乡村发展实绩、发现乡村发展短板,纠正乡村发展偏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采用熵权TOPSIS评估当前背景下乡村发展现状;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影响乡村发展水平提升的障碍因素。结果 (1)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州等地区的乡村综合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高的农业省,产业兴旺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地区、生态农业省生态宜居。尽管全国乡风文明水平并不高,仅上海、北京为理想状态,但全国乡村治理水平较高,生活富裕水平与城市经济和乡村农业发展水平关联紧密。(2)主要障碍因子分为4类。产业类:农业技术贡献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农药化肥施用强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生活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信息化程度、农村恩格尔系数;生态类:农村公共厕所卫生情况、村生活污水处理程度;治理类:农村家庭美德覆盖率、乡村治理参与程度。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障碍因子主要为产业类与生活类。结论 基于上述结果,各地区各部门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评估乡村振兴的实施绩效,及时发现乡村振兴的短板,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每一步高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