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优质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而优质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和供给矛盾却越来越突出,如何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从全球能源发展趋势看,由目前的多元化结构转向可再生能源,逐步实现对化石燃料的替代已无可置疑。我国生物质能源资源储量丰富,现代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已有一定积累,跨越式地发展可持续、环境友好的现代生物质能源,对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降低石油的进口依存度,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晓明 《调查研究报告》2006,(175):3-17,F0004
目前来看,我国生物质能主要以传统方式利用为主,利用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开发。今后15-20年,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实现生物质能源从传统利用方式向现代利用方式的跨越,是我国发展现代生物质产业的重要方向。围绕这一目标,要加强法律保障和政府引导;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竞争机制;结合企业发展,强化技术创新;推动规模化发展,集约化利用资源。在具体措施上,要建立和完善服务配套体系,加强税收、融资等方面对生物质产业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调查研究报告》2007,(221):1-15
北欧国家拥有较为成熟的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尤其是直燃发电应用普遍。多种原料和热电联产是北欧生物质发电厂的主要特点。能源问题和环保压力是北欧发展生物质发电的主要原因,原料充足是北欧国家发展生物质发电的重要优势。北欧国家鼓励生物质发电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价格补贴、投资鼓励和税收优惠等方面。此外,瑞典的绿色电力交易证书制度也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博 《新财经》2013,(2):98-100
生物质能领域不能仅仅止于概念炒作。行业方兴未艾,可拓展空间巨大,需要做实业绩,生成市场化的盈利模式。2012年12月底,国家能源局发布《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生物质能年利用量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生物质能是蕴藏在生物质体内的能量,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是天然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受政策利好推动,迪森股份(300335.SZ)、富春环保(002479.SZ)等相关行业股票表现活跃。  相似文献   

5.
森林中蕴藏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因其可再生性、绿色洁净、存量丰富、分布广泛以及二氧化碳零排放等诸多优点,成为世界公认的既能改变能源资源供应结构,又利于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性选择。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国资源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提出了从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能源供应产业链和健全产业服务体系四方面推动其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的大趋势下,林木生物质能源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产业链的视角,从政策法规到上中下游产业情况,分析了芬兰基于产业链的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概况。并从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体系的构建、技术设备和生产措施的配套、各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法律法规的建立四个方面,为我国今后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生物质能源的特点以及我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要解决我国的物质能源紧缺的问题,首选的策略是用生物质能源作为替代能源。社会各方面要紧密配合,协调科研、企业、地方政府的力量,为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能是指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生物质能分布广泛、产量丰富.可永续利用.具有环境友好和可再生双重属性.发展潜力巨大。农业生物质能是生物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和能源作物等都是重要的农业生物质资源。  相似文献   

9.
《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12):101-101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质能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生物质燃烧获得,具有可再生和环境友好等双重属性,是唯一可再生、可代替化石能源转化成气态、液态和固态燃料以及其他化工原料或产品的碳资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资源的日趋枯竭和全球气候环境的恶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把能源战略重点转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储量巨大、低碳环保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多数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首要选择。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以及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制定了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和目标。据联合国统计,2006年,全球在生物燃料方面的投资已达260亿美元。英国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估计,21世纪的前50年,生物质将为世界提供30%的化学品和燃料,世界市场份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一个以生物质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时代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物质能源视角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玲 《改革与战略》2011,27(5):92-94
生物质能源的多种优势和政策扶持使其成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在生物质能源的视角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线,以能源结构优化拉动农业结构优化,以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带动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  相似文献   

12.
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对于替代化石能源、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早在20世纪90年代云南省就已开展了生物质能的研发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6年12月,云南省政府与中石油就发展膏桐(小桐子)生物柴油基地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开发利用生物质能这种可持续再生的清洁能源,对于解决我国能源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不久前国家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生物质能产业正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期。  相似文献   

14.
目前各国已将开发可再生能源置于重要战略地位,风能与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美国、德国、丹麦、西班牙四国风电产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研究4国风电政策对我国发展风能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从政府支持、法律强制、财政激励、合理定价、研发支持、宣传教育6个方面对比分析4国风电产业政策,并提出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过程中河南农村能源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河南农村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尽管河南农村拥有巨大的生物质能源,但家庭联产承包的小农业生产模式限制了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水平,导致丰富的生物质能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随着农户承包的土地的流转,将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也为河南农村能源发展带来良好契机。抓住机遇,有效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将为河南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发展的能源保障。  相似文献   

16.
完善我国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再生能源电力,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必须加快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补贴政策。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补贴政策是一种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1、背景技术能源农业就是有目的地生产生物质能含量大、利用价值高的农作物,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凝结在农作物中的生物质能开发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可供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利用的能源。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生物质能源。我国的燃料乙醇生产已初步形成规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2月9日出版的《科学时报》报道:两院院士石元春积极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石元春院士提出:发展可再生能源以生物质能源为主导是大趋势。固体生物质燃料要有大的发展;燃料乙醇不能停,要加快步伐;产业沼气替代天然气该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9.
<正>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能是指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生物质能分布广泛、产量丰富,可永续利用,具有环境友好和可再生双重属性,发展潜力巨大。农业生物质能是生物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和能源作物等都是重要的农业生物质资源。  相似文献   

20.
<正>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就地取材,依赖生物质能源来取暖。后来,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虽然这些新能源更加便利,但是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也日益成为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同时,因为这些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也意味着它们带给人类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河洛炉业是位于河南禹州市的一家专业自主研发生产生物质炉具的公司,他们的生物质炉具,最大限度的利用廉价清洁的生物质燃料,为广大农村、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