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近期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等问题。对此,应继续稳定和完善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建议恢复婚检,加强婚育、保健和教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严惩用B超鉴定性别后有意堕女胎的行为;加强计划外生育的管理,健全城乡基本保障制度,扭转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的不断加剧,养老问题解决已经迫在眉睫,而我国六成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布在农村,所以农民养老问题尤显艰巨。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根本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的需求,迫切需要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虽然北京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较为发达,但仅依靠政府财政也难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需要商业人身保险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扩大覆盖面,提供多层次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3.
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但是当仅有的一个子女意外亡故,而夫妇又难以再生育之时,失独家庭就陷入严峻的养老困境。从制度安排的视角分析我国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在此基础上探讨失独家庭走出养老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寻求治本之策,本文提出了建立"农村计生家庭夫妇‘体面保’养老制度"的政策主张。其最大意义在于,由于与计划生育国策捆绑在一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所要负担的人口将会逐步减少,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并轨也将成为可望又可及。为考量其可行性,笔者选择江苏睢宁做了一县调研。对预期财政负担的测算表明,在我国推行和实施该制度即便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农村计划生育夫妇是指夫妻双方均为农村户口,且只生育了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儿,即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中的夫妻。本文通过对菏泽市牡丹区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养老状况的调查,指出了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措施存在着以下问题: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新农保"制度虽然得到普及,但老年人仍对未来生活担心;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养老有效性低,可见现有的针对农村计划生育夫妇的养老措施并不能满足该群体的养老需要,有必要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来保障其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6.
树立科学发展观,体现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口调控.,突出人口均衡、建立奖励扶助制度、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完善公共管理组织体系、加强计划生育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等重点,积极创新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为地区经济建设打造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划生育一代陆续进入老年,失独群体的规模在逐渐增大,他们的养老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失独群体是由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中的风险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他们在晚年遇到经济和精神双重困难时,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从完善制度着手,对其进行经济扶助、精神赡养和生活照护,免除他们养老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8.
城市人口风险是指城市人口在再生产过程中面临损失损害的不确定性。当前城市人口风险主要表现为少子化、无子化、劳动力短缺化、单极化、人口承载极限化、贫困化与老龄化等几种风险。防范和化解城市人口风险,一方面要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提高城市人口风险意识;创新生育政策观念,引领生育潮流,有效增加城市人口总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城乡人口调控政策力度,有序引导人口流向;加大扶贫力度与覆盖面,多渠道增加贫困居民收入;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行现收现付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普遍延长,同时,近二十年来为控制人口增长而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经历比发达国家更加迅速的人口老龄化,这将给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造成沉重的负担.本文借鉴哈萨克斯坦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成功模式,对我国当前实行的"现收现付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同时建议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尽快向个人积累性养老金制度转型.  相似文献   

10.
从基本公共服务的角度讲,新农保制度承担着确保广大农村人口能够切实享有养老保障权利的使命。而新农保制度运行过程中面临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等方面的多重风险。从社会养老机会均等化、标准均等化、结果均等化等要求出发,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重视制度的整合衔接、确保基金可持续等风险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浅论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研究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中发现,计划生育政策在为我国带了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本文从未来劳动力供给和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冲击方面分析了老龄化问题,并以建立和完善城市养老制度为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人口老龄化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群体对养老方式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伴随的是家庭结构的悄然变化,四二一式的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承担起整个家庭的养老重任.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给付确定的养老制度下,构建一个动态优化模型,模拟延迟退休方案对劳动人口福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相比不延迟退休,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不仅没有挤占当前和未来的劳动人口福利,相反改善了劳动人口福利,并且这个结果对于参数和养老制度的改变是稳健的,而其中的机制是,延迟退休通过提高未来的人均产出和降低单个劳动人口的抚养和赡养负担,进而提高劳动人口福利水平。为应对60后婴儿潮促发的养老潮,宜尽快出台延迟退休方案,但是为保障未来延迟退休方案不降低劳动人口福利,要适当控制生育成本和养老金替代率的上升幅度。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评估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主要有四种:统一城保、双低城保、综合保险和农保。这些政策在目标明确性、适应性、可持续性、有效性和可及性方面还有待完善。应该将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和劳动就业政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影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重要因素考虑在内,结合政府现行的制度供给和农民工自身的需求,对原有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创新:以渐进和公平作为新制度的原则,以横向推进和纵向深入构成的立体式解决方案来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地提高农民工正规就业程度,逐步使其符合城保条件,最终统一纳入城保体制;与此同时,用过渡性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来解除未符合城保条件农民工的养老后顾之忧,从而解开农民工养老保险"难"这个结。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人口政策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已经执行了近30年,结果是人口增长率大幅下降,中国面临低生育率陷阱。在“人口论”的前提假设已经不再成立的情况下,应立即调整人口政策,大幅度放松甚至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放松人口政策既有助于应对目前的经济危机,也有助于应对未来劳动力短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指出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和家庭养老面临重大挑战这两个宏观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同时时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构建.提出要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下的完全储备积累式的个人账户养老模式。并分析了选择这种制度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7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口控制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农村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加剧,今天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社会化养老变得愈加迫切。尽快建立完善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养老社会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还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几种可供我国农村地区选择的养老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18.
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急剧提升,导致大量老年人孤独、贫困、需要照料,同时全国各种福利型养老机构极为缺失.中国养老制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为此,急需一种合理的养老模式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通过对农村养老的现状、我国农村现行的养老模式、农村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及今后发展方向等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立和完善事关农村乃至全国经济改革和社会的稳定。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存在着制度模式设计和制度执行两方面的问题,亟待我们对原制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和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进、完善和创新,以逐步形成一个更加合理和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地方养老服务发展面临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养老服务发展的目标模式是政府、社会力量与老年人分别作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三方主体互动同时又有各自的功能与职责权限。围绕这一目标模式,地方养老服务发展要转变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和机制,完善与落实养老服务政策制度支持体系以及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