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在全方位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特区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问题被重新提出来了;有的认为"特区不特"、"正面临名存实亡的危机",甚至经济特区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也被提出来了。本文仅就此发表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特殊的共同需要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就是经济特区的衰落与消亡。殊不知,经济特区恰恰是在  相似文献   

2.
如何总结海南建省办特区十年来的基本经验,以便更好地认清现实,找到未来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必须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 什么是海南建省办特区十年的基本经验,有的同志认为是超常规发展的规律;有的认为是开放;有的认为“小政府、大社会”是海南建省办特区的基本经验。我认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推进了海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才是海南建省办特区十年成功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3.
试析特区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及改革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方 《特区经济》1995,(9):28-29
<正> 昔日,深圳特区靠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和敢闯的精神,在短短的15年内,“杀出一条血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区国有企业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壮大.然而,在全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特区国有企业普遍感到经营困难,面临着效益低下,甚至亏损严重的困境.对此,有人提出了“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疑问,也有人失去了信心,认为国有企业的将来只有“死路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区国有企业如何发展?出路何在?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深圳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目前,特区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冲击,也有自身内在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1、竞争能力不强.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全方位地纵深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特区昔日政策上的优势已不复存在.深圳国有企业原有的一些“政策饭”、“独家饭”也吃不上了.然而,令国有企业经营者们更伤脑筋的是,当政策放开之后,在目前市场经济调控、约束机制特别是经济法律体系尚未完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自觉选择。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我党确定的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必要手段和途径,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刮于民富国强。能否把这一历史重任担当起来,成功地创造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笔者认为关键是我们党的各级干部能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所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是在…  相似文献   

5.
<正>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场”和“排头兵”,已经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认真分析现存的问题和矛盾,寻求解决这些矛盾的正确办法,是深圳改革开放继续深入进行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当务之急.1、市场经济与行政手段调控的矛盾性.特区作为全国的一部分,小局应该服从大局.但是,深圳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特区,如果中央在对待特区的关锁性政策上,不是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而是过多地采取行政的手段,势必影响特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市场经济”一词已经家喻户晓,但是这个词何时出现在中国文献上?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常修泽 《浙江经济》2003,(21):12-13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21世纪前2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性任务。这里的“完善”,不仅包括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而且要使这种新体制更加趋于成熟、完整和定型化。如能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将是中国对当代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从中国肩负的这项战略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内在逻辑研究,笔者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关键是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性的根本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实现“两个转变”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特区人的思想道德面貌如何,直接关系到特区优势的增创和发挥,关系到特区的前途和命运.只要有一批对特区建设有着高度责任感的人,有一批敢为天下先,敢冒敢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有一批具有奉献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特区更上一层楼的目标就会实现.一、加强特区道德建设,是增创特区新优势的重要方面现在,一讲特区优势,就说体制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开放优势,却很少讲到培育精神优势、道德优势,这实在有点偏颇.笔者认为,加强特区道德建设,研究、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9.
特区经济体制配套改革的主要任务笔者认为,目前深圳特区经济体制必须围绕下列四个主要方面进行配套改革: 第一、要建立国家对特区的宏观控制和特区自我控制体系。特区是全国的特区,是社会主义统一经济的组成部分,它必须接受全国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宏观间接控制和指导,以便使特区经济的发展与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相衔接。同时,特区又是具有特殊生产关系的部分,必须建立自我控制的供需平衡体系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比例,以保证其自身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建立这样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使特区更好地发挥“四个窗口”、“两个扇面”的战略功能作用,全国支援特区建设,特区为全国服务。第二、正确处理加强宏观间接控制与搞活微观经济的关系。特区的企业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直接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0.
信息要览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议程确定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11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和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会议认为,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任务,必须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不断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经济特区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新疆具有设立经济特区最重要的地理优势,面临发展外向型经济前所未有的国内外环境条件,因此,应尽快实施经济特区带动地方经济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措施。本文结合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与可能,提出建立阿拉山口边境贸易区、新疆喀什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设立乌鲁木齐保税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尝试从竞争优势角度阐释中国经济特区40年持续性产业升级何以成功。文献梳理发现,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经济特区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模式。文章结合开放型经济下经济特区产业发展的演进特征,构建依托生产要素、国际国内市场、产业和创新体系、特区文化等四个因素耦合作用的经济特区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其中,"特区文化"的引入是对波特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最大的拓展。文章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分阶段考察了经济特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化,并分析其构成要素驱动产业升级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13.
海南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来,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醒认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现实、潜在与后发优势,客观分析海南经济发展及其战略设计的缺陷与不足,对于海南区域发展模式选择与产业结构战略创新,经济又好又省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李建建  童薇  张业圳 《亚太经济》2007,(6):69-72,64
由于福建省特殊的地缘优势,使东盟国家成为闽籍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福建在拓展东盟经贸合作方面处于有利的位置,也因此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桥梁。福建省应该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依托,运用与东盟经济具有较强互补性的特点,开拓东盟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然而,福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有着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城市化水平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和严峻。  相似文献   

15.
中日市场体制建立在世界经济演变过程中,两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和演进均有着某种相似,而在借鉴基础上与本国现实进行的兼容又决定了两国市场体制的重大差异。但市场体制对经济的一致有效激励使两国在20世纪都创下了世界经济奇迹。  相似文献   

16.
朱解放 《特区经济》2012,(3):130-13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历史已经证明,计划调节依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的和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处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重新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机制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经济特区的“特区之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凌云 《特区经济》2008,235(8):16-18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相对于"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即"新特区"来说,经济特区作为"老特区"的改革实验田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似乎已经完成了其作为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实验田功能和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排头兵"的历史使命,经济特区的"特区之位"已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所取代。其实不然,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仍将继续发挥其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外开放是从经济特区的试验开始的;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对比较优势原则的重新尊重和非均衡协调发展的重新肯定;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为我国融入世界经济,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A novel, very general and global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the welfare effec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economiczone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with tariffs on trade in finalgoods and binding quotas on the imports of intermediate goodsis developed. It is proven that there generally exist allocationsof binding quotas to the domestic and special economic zoneswhich improve welfare. Then it is shown that the abolition ofthe quotas on imports into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 may reducewelfare. Finally the welfare effects of abolishing the quotasalso in the domestic zone are analysed.  相似文献   

20.
陈赞晓 《特区经济》2011,(10):303-304
园区经济,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它既不同于区域经济也不同于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具有创新性、融合性、集聚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经济有机体。它以其突出的特征,相互结合,互联互动,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优势。建设园区经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极大、影响长远,因此,必须抓好科学决策。建设园区经济的定位要"高",决策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把决策转化成行动要落实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