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留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进的用人制度,既能促进人才成长,又能保证队伍稳定。落后的用人制度不仅压抑人才,而且会导致优秀人才纷纷离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通过改革和完善用人制度来吸纳、安抚和稳定人才,要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全局性。要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需要以下几项基本制度来作为保证。  相似文献   

2.
企业发展,人才是关键,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用人的标准、用人的机制调整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上来,使企业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得到优化,努力适应市场的需要,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3,(9):166-167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核心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提升综合竞争力,就必须转变观念,改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营造"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增强企业凝聚力,为核心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主动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合理使用人才是抓好企业的关键,如何选用人才,发挥作用,提高效益,壮大企业实力,已成为企业一把手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本人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就企业一把手的用人问题,谈几点看法。一、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企业一把手的用人之道可用"知人善任"来概括。知人就是了解人才,善任就是用好人才,知人是为了善用,量才而用,量体裁衣,善任必须知人,扬长避短,用其所长。只有很好地将二者有机结合,不徇私情,任人唯贤,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是认识人才。识才是使用人才的基础。企业一把手在认识选拔人才上,要努力清除自己头脑中的各种偏见,避免埋没人才,坚决克服"以己量  相似文献   

5.
掌握青年才能掌握未来,赢得青年才能赢未来。这是中外古今之道理。谁要是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谁就会铸成愧对先辈与后代、愧对民族和历史的大错。因此,我们要掌握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命运,要使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就必须培养和造就青年一代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勇挑现代化重任的"四有"接班人。"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四个现代化要靠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科技人才、工业人才、农业人才和国防人才去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靠具有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素养的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去开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文明,要靠具有现代民主和法制意识及素质的政治人才、法律  相似文献   

6.
“不做假账”与会计学素质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1年4月16日下午,朱镕基总理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指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游戏规则".不按"游戏规则"办事,经济秩序就会大乱,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实现.要按"游戏规则"办事,就必须培训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不做假账"是每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并挥毫为该院题下了语重心长的四字校训:"不做假账".这不仅仅是对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师生的殷切希望,也是对全国所有会计人员及会计工作负责人提出的警训."不做假账"言简意赅,既抓住了我国会计工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又为全体会计人员提出了一条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准绳.  相似文献   

7.
厂长(经理)要想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就必须将用人决策作为首要任务,力争在人才使用上取得优势,在企业内部疑聚力上取得优势。才者,企业之宝也!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选对一个人富了一个村;选好一个厂长,救活一个厂。”的情况屡见不鲜,就是选的是有才、有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要让企业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必须在管好现有队伍的同时,制定长远的人才继任机制,关键是建立企业的后备人才库,即人才"蓄水池". 人才"蓄水池"一方面要有合理的后备人才筛选办法、明确的人才"蓄水池"准入机制;另一方面是建立人才"蓄水池"的退出机制.总之,动态管理人才"蓄水池",要持续对人才"蓄水池"中的人进行考察,跟进员工发展,优胜汰劣.  相似文献   

9.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繁荣,从而企业也得到了发展的契机,并且要抓住机会,使企业能够加快的发展。在当今不断竞争的市场经济下,企业要想在众多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其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人才,因此,企业要想得到成功就必须要留住人才以及重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必须要有效的发挥才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留住人才。本文主要是对沟通员工关系之间管理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刘江龙 《企业文明》2015,(2):102-103
企业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博弈。任何管理者都必须正确地理解企业内部的这种博弈,动态地把握好用人之道、换位思考和有效沟通,使管理得到员工认可、上下认可,以促进企业发展。把握用人之道人才是企业之本。企业最根本的财富不在于有多少资产,有了人、善用人,企业就会有一切;没有人、不善用人,企业就会失去一切。因而,企业管理的关键就在于用人。在很大程度上,管理的科学性就在于用人的科学性,管理的艺术性就在于用人的  相似文献   

11.
<正> 国有企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就是国有企业通过一定的制度、措施,使职工能够按照企业管理的方式活动,去完成企业确定的特定目标,也就是要不断地为职工灌注新的动力。激励作为一种刺激积极性的手段,可以运用于整个用人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其中包括遴选阶段、使用阶段和评估阶段。企业可以根据职工在前一阶段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在后一个阶段中承担的任务的难度,对下属酌情注入一定的刺激量。激励约束的原则1.注重实绩。实绩原则就是以职工的实绩为依据,给予适当的激励。工作实绩是人才价值的具体体现。通过它,既可以看出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劳动态度,还可以看出人才创造的实际成果。2.鼓励冒尖。在用人行为中,企业对技艺超群、成就卓越的优秀人才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奖励。这就叫"鼓励冒尖"原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加入WT0的新形势,技术机构要想在检测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并立于不败之地,科技人才是关键.因此,各类检测机构必将竞相争夺科技人才这一稀缺资源.这就要求技术机构必须从国家人才战略和全球化角度去思考对科技人才的管理问题;要采取措施来努力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吸引和留住人才;要用"靠制度出人才,靠竞争出人才"的思路,来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技术机构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技人才管理和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出一个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3.
用人既是一门艺术,也有规律可循.自古以来,人们在不断探究人才使用的方式方法.人才使用得当,既可人尽其才、事业有成,也会汇聚人才,产生"马太效应".本文认为组织使用人才的智慧有:  相似文献   

14.
所谓"经营人才",也就是把人才当作"客户".这样,企业就必须像对待真正的客户那样,站在人才需求的角度,向他们持续地提供令其满意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因此,企业最终要赢得顾客的满意与忠诚,必须先赢得人才的满意与忠诚.  相似文献   

15.
<正>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物演天竞,适者生存,就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优存劣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发展生产的基础.也就是“产品不能只讲数量,首先要讲质量,要打开出口销路,关键是提高质量.质量不高,就没有竞争力.”“质量第一”,过去对此重视不够,这一是由于市场经济观念淡;二是经营思想不端正;三是质量管理水平落后.  相似文献   

16.
管理者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必须既有丰富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又有高超的现代管理艺术,管理艺术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为广泛,各种不同的管理任务需要各种具体管理艺术来助其完成,而用人艺术就是其中之一.随着社会的前进,人们的知识水平在提高,精神上的自我意识、独立性在不断提高,单纯依靠模式化指令式管理,要求人们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是不可能达到管理目标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用高超的用人艺术感动被管理者,调动其积极性,达到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谁都知道用人的重要."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管理就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就是要凝聚人"等等,类似的说法非常之多,都是在强调用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当代中国要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现代化,如果没有人才,就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占主动.所以,很好地发现人才,果断地起用人才,尤其是合理地使用人才变得尤为重要.然而有的用人者却不能正确使用人才,在用人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加入WTO,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是最活跃最易变的影响因子。用人,作为一门艺术,是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话题,任何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取胜,就不得不谈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加入WTO,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是最活跃最易变的影响因子.用人,作为一门艺术,是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话题,任何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取胜,就不得不谈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