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昌 《财会学习》2012,(1):41-43
正一、税收契约及税收契约关系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契约与税收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互动的关系。税收筹划作为由社会多方契约关系制约的、多方契约力量之合力推动的一种经济行为,也与契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契约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从现代税  相似文献   

2.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方式。税收对纳税人来说是一种负担,纳税人为最大限度获得利润,会尽可能地减少税收负担,税收筹划正是减轻税收负担、增加税后收益的有效途径。有效税收筹划以“税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有效税收筹划要求筹划者必须考虑税收筹划对交易各方利益、隐性税收与非税成本。契约理论视角下要求企业必须考虑拟进行的交易对交易各方的税收含义。而税收当局是对企业有税收影响的最重要的契约方。分析契约理论及其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并以企业与对其有税收影响的最重要的交易方——税收当局的博弈为例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契约理论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任超 《税务研究》2016,(10):76-80
诺曼征服后,税收契约原则在英国封建制度中得到确认。但是,随着负担的加重,英国王室经常入不敷出。为保证王室收入的稳定,国王往往会要求封建领主们在税收契约之外增加负担。尤其到约翰国王时期,国王过度的税收要求,引发了封建领主们的反对,并由此导致战争。随着约翰国王的战败和《大宪章》的签订,税收契约的原则再次得到书面确认。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民纳税意识的淡薄一直困扰着征收机关,虽然近年来诚信纳税状况有所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本文试从税收契约理论、税收价格理论出发,探讨诚信纳税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制约纳税人意识的各种因素,提出改善我国公民纳税意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税收筹划的有效性及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效税收筹划框架的内容有效税收筹划框架是以现代契约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研究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市场上,各种类型税收筹划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契约理论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它包括企业与企业(单位)、企业  相似文献   

6.
企业纳税筹划与会计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是一系列契约安排的超级组合,它以税收契约参与到企业“契约联结体”中。政府作为企业契约参与有义务向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并以此来换取企业的纳税。  相似文献   

7.
征税权力不仅事关国家的存在与发展,也事关全体公民权利。国家的征税权力来源于公民为了维护和增进自身的权利所订立的社会契约,应体现契约平等精神、税收正义品质。从法治视角来探讨征税权力,应对宪法性税收规则和行政性税收规则进行规则间的选择,以体现人民主权原则、法律平等原则、法律至上原则、权力约束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从而规范、约束与限制征税权力。  相似文献   

8.
盖地教授是国内税务筹划领域的资深研究者,不愧为一位元老级人物。由他领衔编著的《税务筹划理论研究——多角度透视》一书,是国内关于税务筹划研究的开拓性著作。本书历时两年有余,是作者在对税务筹划理论深入研究基础上完成的力作。一、本书的核心思想(一)税务筹划的本质盖地教授认为,"一部税收史同时也是一部税收抗争史。"纳税人的税收抗争意愿实际上就是税务筹划思想,税务筹划本质上是—种企业理财行为,应该与企业财务目标并行不悖,或者说,应该服从、服务于企业财务目标。但税务筹划同时也与会计系统紧密相联,可以视为"根据税法中法律法规的课税标准确认核实范  相似文献   

9.
债务期限结构理论综述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是密切相关的。为此 ,一些经济学家对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进行了研究。本文在阅读这些文献的基础上 ,将债务期限结构理论划分为基于契约成本的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基于税收的理论和基于期限匹配的理论四种 ,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是密切相关的。为此,一些经济学家对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大体上可以分为基于契约成本的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基于税收的理论和基于期限匹配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兴起和被认知,这些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到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也为税收征管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选择依据。许多现代经济管理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契约理论、税收遵从理论、流程再造理论等都为税收征管改革开拓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现代金融契约理论研究述评——资本结构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企业契约理论的出现,金融学家开始从契约经济学角度考虑信息非对称因素,引入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研究,而形成金融契约理论.该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基于完全契约的金融契约理论,然后发展为基于不完全契约的金融契约理论.后者克服了前者的许多缺陷,但后者在有关经济主体风险态度及分析结果的运用对象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运用税收契约理论,通过合作契约形成企业间合作模式、调整投资方式降低不确定性情形下税负等纳税筹划措施,企业可以在投资决策中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苏月中  向景 《涉外税务》2006,(12):56-58
税收社会学运动的蓬勃兴起是基于对契约社会权利假说的守护,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一种平衡。税收理论与税收政策对社会协调运行从自发嵌入到自觉嵌入是税收社会学运动的发展趋势。我国当前税收理论对取消农业税、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等税收现象的深入研究,政府在税收政策制定过程中对这些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实际上就是一场把税收政策嵌入社会协调运行的税收社会学运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善民生的战略部署,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这对开展税收民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税收民生是公共财政、和谐税收的集中表现,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质的生动体现。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税收民生工作,加强税收民生理论研究,本文就税收民生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述了税收民生的五个基本范畴,即税收民生的含义、意义、实质、两个层次和四个支撑,简要分析了我国税收民生的现状,并着重在五个方面对我国的税收民生建设提出了立法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权税收理论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税收的目的物是产权。产权税收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为如何确定税收边界提供理论依据。在产权明确存在的地方,税收或税收权力应当介入,否则会导致税收真空;在产权不存在或不明确存在的地方,税收或税收权力就不应当介入,否则就导致税收或税收权力滥用。从税收的产权本质看,可将税收体系划分为产权交易税、产权收益税与产权静态税。三者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征税,但这不违背税收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现代财政制度理论和实践要求重新认识税收特征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现代财政制度下,应从设税、征税、用税的全过程来理解税收"三性"。税收的强制性是对政府及征收机关、纳税人共同的强制,是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就公共服务与税收交换契约同意的强制。税收的无偿性是相对的,现代税收在实质和整体上是得到纳税人同意和认可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有偿交换。现代税收的固定性也是相对的,它体现着纳税人主体和纳税人权利保护,是以税收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为保障的。税收"三性"是强制与自愿、无偿与有偿、固定与变动的辩证统一,税收"三性"之间由税收的法定性联结。税收"三性"源于税收是人们换取公共服务的支付,源于对国家与纳税人之间交换契约的维护,源于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信任和承诺,源于"无代表不纳税"的纳税人税收主权准则。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上下级税务机关之间出现交易成本的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上下级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上下级税务机关之间的效用函数不一致以及下级税务机关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导致税务机关之间出现高昂的交易成本的根本原因。对固定工资契约、分成契约和税收计划契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税收计划契约是一个能有效地节约交易成本的契约安排,因而也是在现有条件下税务机关做出的一个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税收价格论对强化税收征管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税收价格论认为税收是纳税人为消费公共品而向政府支付的“价格”,税收征纳双方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交换关系。借鉴税收价格论,应当以个人为基点,从利益交换关系的角度,赋予纳税人作为交换一方应有的权利。应在整个公共部门经济的全过程中体现税收本质上的平等交换关系,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和保护。引进税收价格论,对提供新的税收征管思路,强化税收征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飞 《时代金融》2014,(7Z):40-40
心理契约理论是当前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应用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以及心理契约违背对组织的影响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应用进展。通过综述,心理契约弥补了有形规章制度的不足,并且在管理成效上,丰富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凝聚组织员工的责任感,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