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黎 《企业导报》2012,(8):236-237
代孕虽然在法律上被禁止,但是在实务中广泛存在。从法律问题本身和社会现实来看,代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立法承认、规范代孕也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代孕法律关系的性质是委托关系,代孕双方应签订代孕合同。代孕有严格的适用范围,应在红十字会组织下由计生部门审批后由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实施。  相似文献   

2.
"代孕"行为颠覆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法律理念,国家法律应伴随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完善.但是现阶段我国调整"代孕"并无相关法律规定,也显然是做不到强行禁止的.与其强行禁止,不如趋其利避其害,规范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将从"合理性代孕"行为的理论基础出发,研究制定相关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代孕"这个时代的新名词已经让我们并不陌生,自从它出现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主要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代孕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深入分析了由代孕现象产生的一系列伦理冲突和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4.
宋葛 《活力》2014,(22):51-52
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在满足人类种种欲望的同时也对传统伦理观念提出了挑战,与此相关的法律问题也接踵而至。代理孕母,这个当今社会悄然兴起的“新兴职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随之而来的,许多大型的代孕网站,运营公司随之而生。人们在感叹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不禁在思考这种游走在法律与道德边缘的代孕行为给人们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是亲子关系的混乱?人格尊严的被侵犯?生育权的被侵犯?还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败坏?由此可见,对代孕行为进行立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高中  何少怀  王子月 《英才》2005,(10):113-115
代孕,是现代社会又一次颠覆性的创意。之所以说它有创意,是在于它对某种市场的把握和迎合。代孕首先满足了某些人群在传宗接代这一人生大事上的需求;其次,现在社会节奏过快,很多年轻太太想要孩子,却不愿意经历十月怀胎的痛楚,原因也许只是因为怀孕影响自己的事业;再者,还有一部分新富阶层家庭,还想要一个孩子,但又惮于计划生育的国策,所以找人代孕一个孩子以掩入耳目。但代孕的颠覆性却显而易见,法律上的禁止是毫无疑问的。卫生部在2001年 8月1日曾经颁布过《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中明确禁止代孕行为,特别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眙,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也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最重要的一点,是代孕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孩子在其中变成了商品,人伦、生育权是不能市场化随便买卖的,女性的身体,也不是生育机器,此类伦理问题,不容忽视。也许,每一个代孕孩子的出生,都将是一次社会道德的流产。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代孕现象开始逐渐增加,那么如何认定这种行为的合法与合理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试图通过比较代孕的优劣,从法学理论的层面对其做出一定的分析与论证,希望可以对于“代孕”的法律研究尽出己身之力。  相似文献   

7.
罗潇 《企业导报》2012,(21):241-243
作为人类辅助生育方式之一的代孕,不仅是人类基因科技不断发展的结果,更是人类生育观念"挤压"的结晶。尽管遭受着来自伦理、道德、法律与社会的责难与挑战,但它依然能够顽强地、生生不息地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其根源在于人类延绵不断的以生育观念为核心的生育文化。当今社会和国家必须正确地看待,科学地引导,理性地利用,以进一步促进代孕的健康发展,确保部分不育不孕者生育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吴晓君 《数据》2013,(6):24-25
2013年两会期间,卫生部召集专家就"代孕"问题征集意见。有关专家预计,一旦代孕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并公布,未来5年至10年代孕合法化将变成现实。为了解民意走向,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2013年3月在全国范围展开了专项调查,随机抽样3000位城镇受访者进行了电话访问。  相似文献   

9.
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行业。法务会计研究对象是书证、物证、财务违法舞弊行为。司法审计是司法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法律、法规,运用司法会计方法和技术,对受理案件的财务事实进行验证、审查,并作出书面意见的诉讼证明活动。比较法务会计与司法审计异同可以进一步理解法务会计的独特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广峰 《数据》2022,(1):54-56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社会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极大影响,法律实践领域也不能例外,从法律运行的轨道上看,大数据技术深刻影响了立法、执法、司法各层面,特别是在法律制定、证据侦查、案件起诉和刑罚执行等环节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影响不断深化的同时,大数据技术在法律实践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究如何看待和处理大数据技术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法律的客观性认为法律能为社会纠纷给出一个确定统一的答案,这是概念法学派所推行的法律客观性主张,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立法的支配地位,防止司法权的滥用.但是司法实践的经验告诉后来的研究者,司法的裁量权对于实现法治设想的实现不容忽视.中国需要针对中国自身的情况,寻求一个这种的综合法律客观性之路,既要承认立法的引领作用,又要放开司法的裁判权力,司法和立法共同实现法治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以物抵债是以他种给付替代原定给付而消灭原有债务的行为,大量存在于现实经济生活和司法实务中,然而我国法律对于以物抵债现象却无明文规定.由于以物抵债存在立法空白,使得以物抵债在司法实践中缺乏法律依据,不利于司法公正及司法权威的树立.因此,在法律上明确以物抵债的法律性质和效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以物抵债的法律性质和效力进行分析,为解决我国存在的以物抵债若干问题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在2012年修订的 《刑事诉讼法》 中,第152条明确规定技术侦查证据可在刑事审判中作为证据使用,赋予刑事侦查证据以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然而,从司法实践看,刑事技术侦查证据在运用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庭外核实过度适用,辩方人权保障不足,非法证据难以排除等.在大力推进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背景下,技术侦查证据在刑事审判中的运用必须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法制”一词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指法律和制度,或法制系统;二是指依法办事,即依照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三是通过立法、执法、守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法律运行环节而达到某种秩序或状态,由此可见,秩序的建立理一种目的状态,它离不开立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法律运行环节的基础。良好的秩序源于健全的立法、严格的执法和普遍的守法。  相似文献   

15.
马悦 《活力》2011,(7):52-52
司法具有高度的公信力,法律才会被人们所尊崇。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公正文明执法是社会公众对司法信任和服从的基础。而基层检察机关的工作是全国检察工作的前沿和基础.是党通过司法途径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的第一线平台。如何提升基层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从而为提升整个司法系统的公信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李国新 《活力》2010,(16):129-130
宽严相济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刑事司法政策,是检察机关正确执行国家法律的重要指针。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就是要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分子的不同情况,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实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杨帅 《活力》2014,(22):45-46
法律解释是当代法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法律实践的核心环节,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围绕着法律解释,萨维尼、德沃金等西方法学家们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和激烈的争论,我国理论界对此进行广泛地了介绍和研究。第一部分是法律解释的法理释义,分析了法律解释的涵义,从法理角度肯定法律解释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分析司法过程中法律解释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一部分提出解决办法:利益衡量本身作为解释方法之运用。  相似文献   

18.
王栋 《中国审计》2003,(23):61-62
本杰明·内森·卡多佐(Benjamin Nathan Cardozo)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法律学家和法学理论家之一,与霍尔姆斯、汉德一起被并尊为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三位法官。他长期担任法官职务,运用自己似乎天生的独到的法律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司法实践的奇迹。卡多佐笔耕不辍,将他的法律观浓缩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以及大量的司法意见中。他的主要法学著作和最能体现他的法律思想的学术文献就是《司法过程的性质》。该书自1921年一经发表就极为轰动,自那以后,一直获得美国法律界的高度评价,已经成为美国法律界最为广泛引用和学习的著作之一,并成为独具特色的美国法律哲学和司法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9.
法律实施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法的适用;二是法的遵守.法律适用,一般分为执法和司法,执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司法的主体是国家司法机关包括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法的遵守又称守法,守法的主体包括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法律的实施必须有监督.狭义的法律监督机关是国家检察机关,广义上包括所有社会主体对于法律的监督.  相似文献   

20.
李逸斯 《企业导报》2012,(14):236-237
《司法过程的性质》阐释了美国大法官卡多佐的实用主义司法哲学,描绘了一位实用主义法官眼中经验的、渐进成长中的法律世界。当今中国的司法实践与实用主义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