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建筑大国,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建筑能耗亦迅速增长。所谓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能耗约占60%-70%。  相似文献   

2.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2006年颁布以来,推动了绿色建筑的极大发展,到2019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修编到第三版。而当下,《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等难度更高的标准更是层出不穷,推动绿色建筑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零碳建筑等方面发展,而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绿色技术应用过程中,计算机模拟软件的定量和优化等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希望通过相关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案例的研究,为建筑的节能减碳应用找到合适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当下各行各业对低碳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住建部组织相关机构在2019年编写并发布了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而推动建筑迈向近零能耗的行动是建筑业节能减排和响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目前,近零能耗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在华南的实践项目还屈指可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近零能耗建筑必将成为全国建筑发展的新趋势,本文是对华南为数不多的取得认证的近零能耗建筑实践的研究介绍,希望能通过对华南夏热冬暖地区近零碳建筑技术的分析和介绍,给未来其他类似的建筑的建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建筑节能当居安思危 看几个数据再说话: 我国建筑总能耗逐年上升,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1/3;  相似文献   

5.
提起建筑节能.人们更多地会考虑建筑的内外墙及门窗的能耗,而往往忽视建筑通风所造成的能耗.这是一个误区。据有关专家研究.建筑物的通风能耗大约可以占到整个建筑能耗的20%以上.节能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孟德新 《民营科技》2011,(9):165-165
近几年,随着“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提出,人们对住宅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随之增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建筑能耗的增加和大量空调设备的安装,“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使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建筑节能的重点应为:建筑本体的节能、采暖系统节能、提高照明和其他电器的效率、大型公共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7.
利用自然通风减少建筑能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世华  张彤 《基建优化》2005,26(3):51-52
针对全球环境变暖及我国建筑空调能耗较大现象,提出暖通空调设计人员应改变设计理念,加强建筑自然通风的设计,以减少建筑空调能耗,节约能源,改善大气环境。  相似文献   

8.
建筑遮阳节省7.2亿度电! 全球原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已然全面告急! 建筑能耗的严重性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警戒。单以上海为例,上海的建筑能耗占全市总能耗的20%以上,而且,以每年1%的速度继续上升,预计将超过工业、交通跃居全市能耗首位。建筑节能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绍秋 《河北企业》2011,(10):83-85
一、建筑能耗构成与建筑电气节能1.建筑能耗构成。建筑能耗构成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加工、运输建筑材料的能耗,施工过程中的建造能耗,建筑物建成后的管理、运行能耗以及建筑物废弃后的拆除能耗,前两者又称为隐性能耗。在这些能耗中,运行能耗占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图1。建筑的运行能耗中,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当下各行各业对低碳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住建部组织相关机构在2019年编写并发布了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这是推动建筑迈向近零能耗的行动,也是建筑业节能减排和响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2023年7月24日,住建部在官网发布了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这说明绿色低碳的建筑技术将会有着加速发展应用的前景。目前,近零能耗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在华南的实践项目还屈指可数,而在不久的将来,近零能耗建筑必将成为全国建筑发展的新趋势,本文是对华南为数不多的近零能耗学校建筑实践的研究介绍,希望能通过对华南夏热冬暖地区近零碳建筑技术的分析和介绍,给未来其他类似的学校建筑的建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很大,如果能将外围护结构所耗能量降低,则对建筑节能有很大帮助。因此,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研究与材料的创新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建筑采暖能耗为同纬度发达国家建筑采暖能耗的3倍左右,采暖能耗浪费是巨大的。这里有现实的问题,更有历史的原因,不仅涉及建筑墙体节能,更涉及供热系统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以及供热收费体制等社会政策方面的因素。仅从热网平衡控制方面对供热节能做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能源消耗日益严重,给国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文章首先分析了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设计的作用,然后从水供应及给水系统能耗和排水系统能耗两个方面探索了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能耗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节能减排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例探究,期待与同业设计人员相互交流,促进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良性发展与持续进步。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于全球有史以来最快的城市化进程中,目前房屋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达28%,连同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50%。随着居民对住宅面积、住宅环境、舒适度等条件要求的逐步提高,建筑能耗和排放将持续上升,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能耗和排放的主要增长点。由此可见,推进住宅产业化有其现实的研究意义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是开展建筑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报告介绍了深圳市2021年度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情况,分析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中小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电力、天然气、水资源消耗及碳排放情况,并对不同功能类型的公共建筑能耗强度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基于统计数据,测算深圳市2021年民用建筑能耗总量及碳排放情况,为建筑节能行业提供一定数据参考。统计结果表明,电力仍然是深圳市民用建筑最主要的能源形式;通过数据统计、科学分析,准确获取不同功能类型建筑的能耗水平和用能规律,有助于针对不同建筑类型制定相应的节能计划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经济角度探讨了资源价格和建筑能耗对环境的影响,并引用了全生命周期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建筑能耗的局限条件。  相似文献   

17.
暖通节能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大约有20亿时的建筑总量。接近全球年建筑总量的一半,建筑能耗巨大。建筑节能的职责义不容辞。以介绍两个项目中的暖通节能技术办公楼为例,说明公共建筑能耗的组成。建筑使用能耗中,暖通空调所用能耗占了40%以上。《标准》中提出节能50%的目标,其中由北到南,围护结构分担节能率约25%~13%;照明设备分担节能率约7%-18%;空调采暖系统节能率约20%-16%。暖通空调专业的节能意义重大,但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中小企业》2005,(1):74-75
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物质消耗总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28%。截至2002年底,中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近400亿平方米,绝大部分建筑为高耗能建筑,同时新建建筑中95%以上仍属于高能耗建筑。预计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达690亿平方米。所以,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乡建设的加快,建筑能耗的持续、迅速增加将加剧能源危机。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比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发达国家高2-3倍。在建筑耗能中,供热采暖又占很大比重。有这样一组数据:我国北方采暖地区供热采暖耗能占建筑总耗能的65%以上,有的地区高达90%。如何充分利用能源,减少能耗,节约用水,减少环境污染,是摆在每个供热企业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摆在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研究供热节能对国家建设,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西斌 《大众标准化》2023,(20):162-164
随着全球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商业建筑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商业建筑的能耗占据了全球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占比最高。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节能措施,其中基于BIM技术的节能设计和管理成为了一种新兴趋势。BIM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化建模的全过程管理方法,可以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维等各个阶段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BIM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建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对建筑能耗进行精确分析和优化。因此,基于BIM技术的商业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旨在探讨基于BIM技术的商业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问题,通过对商业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分析和建模,提出一系列节能措施,并利用BIM技术对节能措施进行仿真模拟和评估。研究结果将为商业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推动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