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刘磊  沈亮 《中国市场》2013,(5):53-55
本文回顾了1999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新增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最新数据,对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表明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增长具有明显的、递增的正相关作用,且外汇储备已成为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外汇储备供需失衡框架下货币需求长、短期动态调整模型,研究了1980-2008年我国货币供需失衡与失衡调整①。结果表明货币供需失衡缺口的变化同宏观经济的波动方向大体一致,外汇储备的积累行为导致的外汇储备供需失衡,加剧了货币供需失衡的程度,并干扰了货币政策的实施,在货币供需失衡向均衡调整的过程中调整速度明显过慢。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外汇储备供需失衡框架下货币需求长、短期动态调整模型,研究了1980-2008年我国货币供需失衡与失衡调整①.结果表明货币供需失衡缺口的变化同宏观经济的波动方向大体一致,外汇储备的积累行为导致的外汇储备供需失衡,加剧了货币供需失衡的程度,并干扰了货币政策的实施,在货币供需失衡向均衡调整的过程中调整速度明显过慢.  相似文献   

4.
自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8年8月超过1.9万亿美元,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会引起我国货币供应量的迅速上升,改变我国货币供应结构;由外汇储备引起的外汇占款增加会使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加强;外汇储备的增长导致中央银行持汇风险和持币成本不断上升,影响我国的货币供给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快速合理地进行我国货币政策的内部协调;建立一个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差额统计体系;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放松外汇管制,拓宽外汇储备使用范围;严格控制国际短期套利资本(热钱)的流入,维护外汇储备安全。  相似文献   

5.
中国外汇储备的数学模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公式出发,推导出一个经济货币数学模型,这个模型揭示出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中的外汇和本币的关系,以及外汇储备与汇率的关系。本文用这一模型对中国的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带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需要制定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以解决中国外汇储备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焕平 《中国物价》2006,(12):52-55
一国的货币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和国民经济的结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不论总量还是增量都在急剧增加。这一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复杂而深远。本文回顾了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形势,对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不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增多,使得货币供应量激增。本文选取1994年-2008年的季度数据,采取协整方法、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VE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外汇储备的增长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刘洁 《商》2013,(1):131-131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远远超过了合理的水平,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多,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发挥,降低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状况,然后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情况从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结构、货币供应量内生性和货币供应时滞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外汇储备增加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旨在明晰外汇储备增长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杰 《价格月刊》2009,(4):48-50,53
对我国2001年~2007年外汇储备及其来源基本情况及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供给影响的研究表明,外汇储备改变了我国货币的投放方式,加剧了货币投放结构不平衡问题,增加了货币供给的不稳定性.应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将汇率政策纳入最优货币政策框架,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外汇储备与CPI波动动态传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IS-LM-BP模型并借助1994年1月~2008年6月(174个样本)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物价波动及其传导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和物价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和长期内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对物价波动均产生正向冲击;进出口贸易是物价波动的格兰杰原因,但外汇储备不是物价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证实进出口贸易和货币供应量短期内减缓物价波动,但是长期内对物价波动冲击效应显著,加剧物价波动。由此可见,在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物价波动的外部传导机制,内外经济问题都需要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基于VAR模型的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2002年1月至2008年3月的我国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CPI之间协整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外汇储备、广义货币供应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CPI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次,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得出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CPI的动态影响关系,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稳增长与CPI的增加存在并不矛盾的且长期稳定的正向交互响应作用的结论,为有效稳定物价提供了科学的定量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第四季度,我国基础货币中外汇占款连续三个月下降,外汇储备也出现了近年来首次下降,2011年10月香港银行业人民币存款出现两年来首次下降,人民币一度出现较大的贬值压力。其最直接的原因是当时因欧债危机形势  相似文献   

13.
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调节国际收支,稳定本币汇率,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增强综合国力。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在增加基础货币的同时,以货币乘数效应扩大了货币供应量,提高了货币供给内生性。从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连年攀升,目前已处于高额状态。另一方面,我国货币供给量也在迅猛增长中。本文从内在机制角度分析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量影响的渠道后,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呈现出四个特点,即储备发展的起伏性、储备增长的滞后性、储备结构的单一性和支付压力的严重性。针对以上情况,本文阐述了外汇储备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选择适量外汇储备应考虑的基本条件和确定本国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时应遵循的原则,并就如何运用和安排外汇储备资产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化进程日益加速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外汇储备对于一个国家有着维持收支平衡,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作用。选取六个重要解释变量,采用1991年-2017年的年度数据,运用E-G两步法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外汇储备与进出口差额、国内生产总值呈同方向变动关系,而与其他四个影响因素呈现反向变动关系。其中,短期货币供给量促进外汇储备的增加,长期货币供给量增加会放缓外汇储备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而持有的并且与各国因素决定的需求相适应的一个储备量.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底,已高达19460.3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问题成为当前经济热点话题.选取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协整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我国加世纪90年代外汇储备为充足甚至过量,但2002年以后外汇储备规模为适度,2005年后4年为略有不足.因此应适当调整外汇储备规模,使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殷珺 《商场现代化》2005,(4X):80-81
外汇储备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也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问题。伴随着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我国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增长。特别足2001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带来外汇占款投放的小断扩大。而造成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就是境外的游资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流入我国。尽管我国的经常项目实行着规范的管理,资本项目实行着严格的资本管制,但是外汇还是能通过各种渠道进出我国境内。这说明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中还存在漏洞。  相似文献   

18.
截至今年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的8501亿美元.登上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位置。当今的货币竞争格局,美元是当之无愧的霸主货币。货币地位的不对称决定了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利益分配不对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外汇储备的货币错配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昕  郑耀群 《商场现代化》2006,(28):366-367
根据货币错配理论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货币错配风险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对化解我国外汇储备货币错配风险的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除了要加强对外汇储备管理和改革结售汇制外,人民币成为世界可自由兑换货币是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我国2000-2009年的月度数据,讨论了我国短期内货币供给量、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长期内外汇储备的增加并不是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的理由货币供给量与外汇储备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