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提高债务上限只是避免债务违约的前提,美国防止发生债务违约的关键还是看能否成功借到新债偿还旧债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概念、总量和平均期限(一)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政府债务"基本概念美国联邦政府总债务(gross federal debt)是指由联邦财政部或其他政府机构发行的联邦  相似文献   

2.
刘明彦 《银行家》2007,(10):80-82
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次级债)酿成的房地产泡沫正在破灭,美国房价持续下跌、贷款人违约率直线上升(2007年8月美国因违约被收回的住房超过10万套)使基于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债券遭受重跌。2007年8月5日,继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之后,美国投资公司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只对冲基金因市值近乎全部蒸发而宣告破产,投资者几乎血本无归,  相似文献   

3.
国内金融体系最大风险有三:影子银行泛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违约、楼市泡沫破灭。而这三者统统都与国内银行问同业市场有关。这三大风险很大程度上都是与国内同业市场所谓的金融创新有关。因此,对国内同业业务的治理就有可能成为国内楼市泡沫破灭的催命符。  相似文献   

4.
唐云 《甘肃金融》2010,(1):23-27
信贷违约掉期概述(一)信贷违约掉期的概念关于信贷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是基于信贷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一,其他信贷金融衍生工具还有总收益互换(Total Return Swaps)、信用利差期权  相似文献   

5.
信用违约互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指信用违约互换的购买者(以下简称买方)向信用违约互换的出售者(以下简称卖方)转移第三方信用违约风险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买方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费用,而一旦出现第三方信用违约(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买方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出售给卖方,从而有效规避信用风险.由于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定义简单、容易实现标准化,交易简洁,自199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国外信用违约互换市场规模相当庞大,而且流动性强.  相似文献   

6.
崔巍 《时代金融》2013,(27):242+244
2006年开始从美国爆发进而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各国金融界普遍认为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y)。MBS是美国发起最早,运作最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形式。当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直接导致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账增加,随之造成MBS违约案增加,并逐渐席卷整个金融市场。本文尝试对资产证券化的内在特性进行简要的分析,探讨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和参与其中的各方的作用,以及由于其先天造成的缺陷而产生的各类风险。  相似文献   

7.
坊间流传着一个楼市崩盘时间表,作者大概是刚刚看完美国大片《2012》后一时兴起,看到中国和日本楼市崩盘之前的3年惊人相似,于是臆测了楼市即将崩盘的警世危言。较早提出中国楼市在重复日本式超级泡沫的学者中有我一个。  相似文献   

8.
2011年8月2日(美国东部时间),美国参议院以74票对26票表决通过了提高美国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法案(以下简称法案)。此前一天,美国众议院已经以269票对161票表决通过该法案。按照立法程序,该法案已经于2日当天交总统奥巴马签字,即刻生效,从而化解了美国债务违约风险。然而8月5日,  相似文献   

9.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的上限是国会通过立法设定的联邦政府的举债规模。在政府财政赤字不断上升的背景下,美国国会也不断提高国债上限,若国会不提高国债上限,到期国债将不能还本付息。使美国政府违约。美国成立两百多年来从未出现过国债违约事件,美国的法律也不允许对国债违约。提高美国国债上限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惟一手段,但又导致美国国债的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10.
P2P网络借贷存在违约风险,对违约风险的控制是P2P平台以及投资者所关心的问题。论文以"红岭创投"的交易数据为研究对象,选取借款者违约行为的9个特征因素建立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借款利率,借款期限、借款用途、提前还款次数和逾期还款次数对借款者的违约行为(违约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借款金额、信用积分、户口所在地和正常还款次数对借款者的违约行为(违约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借款利率对借款者的违约行为影响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郑幼锋  黄竞治 《财政研究资料》2006,(25):45-48,F0003
从1812年纽约市首次发行市政债券以来,美国市政债券已有194年的历史了。由于较完善的制度安排,美国市政债券发展至今,其违约率一直比较低。据统计,1940年到1994年,美国市政债券的总发行数52万例,累计违约数只有2020例,违约率为0.5%。如果从金额上看,从1980年至1994年间发行的2.6万亿美元市政债券中,只有167亿美元违约,违约率也只有0.64%。借鉴美国市政债券风险防范的制度经验,或许能给我国发展市政债券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公司债违约的现象不断发生,这使得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失。虽然我国创新了信用缓释工具(CRM),但其效果并不明显。然而,已在国外发展成熟的信用违约互换(CDS)引入中国,将会对中国公司债有何影响呢?本文通过了解国内外有关学者对CDS的分析、对比美国和中国CDS的发展情况,然后得出中国CDS对公司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给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信用风险限额管理的基本涵义一般而言,信用风险由违约风险、清偿风险和头寸风险三部分组成。违约风险通常用违约概率(PD)度量;清偿风险是清偿率(RecoveryRate)不足以弥补银行的风险暴露所造成风险,用违约损失率(LGD)度量;头寸风险指暴露在信用风险下头寸大小的不确定性,用违约风险暴露(EAD)度量。信用风险限额是商业银行根据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确定其可以承受的信用风险敞口上限,即其可接受的违约风险暴露上限。信用风险限额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限额进行分配、监测、预警和控制的全过程管理。通常,商…  相似文献   

14.
新年伊始,次贷危机些许平息。按照2008年三季度32.2%的次贷违约率看,美国700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足以核销全部违约的次贷。事实上,2007年次贷危机初现端倪后,美国次贷的发放额就已经迅速下降,大体恢复到了次贷发放高峰前的水平。考虑到次贷违约调息一般在贷款发生两年后实施,2004年至2006年美国低利率时期是次贷发放的高峰,预计2009年上半年后,美国次贷本身的危机将逐渐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信用衍生品的定价模型入手,分析了影响信用违约互换价格的信用风险因素和流动性风险因素,利用美国信用违约互换市场上的数据,实证了流动性因素对于信用违约互换价格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年伊始,次贷危机些许平息。按照2008年三季度32.2%的次贷违约率看,美国700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足以核销全部违约的次贷。事实上,2007年次贷危机初现端倪后,美国次贷的发放额就已经迅速下降,大体恢复到了次贷发放高峰前的水平。考虑到次贷违约调息一般在贷款发生两年后实施,2004年至2006年美国低利率时期是次贷发放的高峰,预计2009年上半年后,美国次贷本身的危机将逐渐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7.
美国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动荡的机理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阐述信用违约互换运作机理、功能和风险,分析了美国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动荡的原因;指出信用违约互换与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广泛挂购、合成以及投机与监管空白是造成市场动荡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展望未来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发展动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发展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曹劲 《国际金融》2010,(11):23-29
一、违约定义与认定标准(一)违约定义的监管标准中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中的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如果"债务人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应被视为违约":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贷危机的一步步蔓延并逐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一批知名大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或宣布破产倒闭.就国内而言,随着楼市的波动,房贷违约风险抬头,一些大企业集团相互担保骗取银行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的开展也面临新的形势和压力,无论是从市场环境看还是从监管要求看,提高与完善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风险管理水平迫在眉睫.本文借鉴了西方商业银行对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状况,提出了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吴涛  文梦悦  贺立龙 《金融论坛》2021,26(9):26-35,69
本文基于2014年1月-2020年9月公司债市场信用违约与一级市场信用利差省级月度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公司债违约风险传染效应.发现:(1)公司债违约风险在公司债市场内部传染并产生结构化定价效应,区域商业银行投债机制、政府兜底机制是重要的风险中介传导机制;(2)不同类型、信用等级、区域的公司债发行价格不同程度地受违约风险事件影响;(3)公司债违约事件所具有的特征也会影响公司债市场发行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