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目标规划及阶段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其康 《金融论坛》2004,9(9):15-20
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建立起了成熟的个人征信体系,而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仍处于试点阶段.本文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我国在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诸如信用立法滞后、个人信用评估缺乏统一标准、各地征信体系目标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个人征信体系模式:即选择以银行业为主线,纵向建立基础数据库和横向联网的模式;以地方中介机构为补充,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由政府统一监督管理,最终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联合征集、权威评估和信用公示.作者并据此设计了相应的目标规划和具体的阶段构想.  相似文献   

2.
《时代金融》2013,(10):49-50
<正>一、什么是征信业?为什么要制定《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业是市场经济中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行业。征信机构作为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企业,按一定规则合法采集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加工整理形成企业、个人的信用报告等征信产品,有偿提供给经济活动中的贷款方、赊销方、招标方、出租方、保险方等有合  相似文献   

3.
日前,个人征信系统的新版信用报告(2011版信用报告)已正式上线运行,个人征信系统的所有接人机构都应查询新版信用报告并以其为准。在旧版个人征信报告中,逾期记录只要曾经发生的,就都会显示。然而,在新版信用报告中,只展示消费者最近5年内的逾期记录。  相似文献   

4.
张鑫 《银行与经济》2003,(11):51-53
个人征信体系是指由国家建立的,用于保障个人信用活动健康、规范发展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在发展信用消费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是全世界个人征信体系最发达的国家,从1860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第一家信用局成立至今,其征信的发展有近160年的历史了,在信用立法、中介机构建立、数据收集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而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尚不成熟,因此通过对美国个人征信体系发展的研究与分析,将给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征信业是市场经济中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行业。征信机构作为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企业,按一定规则合法采集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加工整理形成企业、个人的信用报告等征信产品,有偿提供给经济活动中的贷款方、赊销方、招标方、出租方、保险方等有合法需求的信息使用者,为其了解交易对方的信用状况提供便利。我国征信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作用日益显现,征信市场初具规模。但与信用经济发展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征信经营活动缺乏统一遵循的制度规范和监管依据,难以获取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现象与不当采集和滥用公民、法人信息,侵犯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已逐步建立起来,并且日趋完善,信息主体的征信信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社会群体对于个人、企业征信报告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信息主体对征信记录要求日趋严格,这也导致征信市场出现一些乱象,以“征信修复、信用记录洗白、不良信用记录铲单,征信异议投诉咨询、代理”为名行骗的行为层出不穷,相关虚假宣传新闻屡见不鲜,不法分子通过模糊混淆“征信异议”和“信用修复”概念,承接信息主体消除不良信息记录订单,骗取高额报酬,严重扰乱征信市场秩序,本文对这以上“征信修复”乱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信用信息共享是征信的本原国务院2013年颁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首次将“信用信息”这个概念引入我国成文法中,并对利用独立第三方征信机构在放贷人之间实现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共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制度规定。我国现代征信制度主要涉及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交易活动,这种典型的民事或私权特点充分体现了我国征信制度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大众信用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结合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大众信用意识和征信知识问卷调查,分析了贷款人特征对个人贷款发展变化的影响、大众信用意识状况以及大众征信知识状况,并提出新时期开展征信宣传教育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征信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征信是为信用活动提供的信用信息服务,实践中表现为专业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以此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解决借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信用调查、个人信用调查、  相似文献   

10.
章红  杨柳  邱念坤 《西安金融》2011,(11):65-66
我国个人征信系统正式运行以来,社会公众对征信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维护自身信用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与征信相关的诉讼案件时有发生。本文以一起个人征信诉讼案件为例,就如何防范和处理征信诉讼案件进行了分析,指出人民法院应建立征信诉讼案件处理机制,对因信用报告信息错误而起诉的案件不将人民银行作为被告;商业银行应履行征信告知义务,信用信息主体应采取合理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个人征信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为主,民营征信机构及其他专业个人征信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的个人征信体系。发展个人征信业是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迫切要求,应积极推动和规范,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云南金融》2013,(4):49-50
一、什么是征信业?为什么要制定《征信业管理条例》? 征信业是市场经济中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行业。征信机构作为提供信川信息服务的企业,按一定规则合法采集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加工整理形成余业、个人的信用报告等征信产品,  相似文献   

13.
芝麻分是目前互联网个人征信市场的领军产品。因此本文以芝麻信用为例,分析芝麻信用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并与美国的FICO评分比较。其次探索在数字普惠金融下的大环境下,国内互联网个人征信业务的发展中应注意的自身技术问题,最后本文给出了促进芝麻信用个人征信业务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信用经济扑面而来的今天,解决个人信用联合征信问题日益迫切,建立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何永清 《征信》2016,(2):49-54
借鉴经济学博弈理论,引入经典博弈模型,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征信体系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通过与美国、英国和日本征信体系的对比,发现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法制不健全、征信数据来源面窄等若干问题.为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应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征信内容,扩大信用报告应用范围,加强商业银行诫信建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伊春金融支持的分析,发现在伊春金融支持不利的根源在于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政府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观念、征信法律法规的缺失、银行登记咨询系统的不完善以及个人联合信用系统的空白和信用评级标准的不统一,最后根据这些问题指出完善征信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吴桐  庄清岚  李悦 《征信》2021,39(12):46-54
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个人破产制度助力"诚实而不幸"的自然人经济再生,有效保障了债务人的基本生存和经济发展权利.合理的自然人征信机制能够持续监督破产债务人,在明确破产资格、划定自由财产和强化失权效力上发挥重要功能.反观个人破产视域下的自然人征信机制,存在信用信息采集范围狭窄、专门信用评价规范缺位、信用评价监督管理乏力等问题.基于实现个人破产制度法律功能的需要,探讨全面收集、合理使用和信用公平的基本原则,扩展个人破产征信信息的采集范围,设置以破产自然人为主体的信用评价机制,构建贯穿个人破产程序的征信信息应用规范,从而提升个人破产信用体系的法律实效.  相似文献   

18.
周雷  顾瑞鹏  邢雪  吴涵颖 《征信》2022,(1):36-44
在梳理大数据征信的前沿文献、研究基础、法律规制、算法框架等基础上,分析大数据技术在个人征信和小微企业征信中的应用研究.重点探讨大数据技术在个人征信信息保护、征信赋能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小微企业信用评级等大数据征信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从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标准体系、推进技术融合、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大数据征信...  相似文献   

19.
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对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启动征信系统建设,并于2006年建成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实现了信用信息的大集中。特别是个人征信系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社会及经济效益,被评为2012年度"银行科技发展奖"特等奖,成为奖项评审20多年来仅有的4个特等奖项目之一。本刊从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征信系统的建设历程、应用成果以及系统架构的先进性与创新性等角度,组织此次专题,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20.
一、存在的问题 (一)边牧地区信用意识相对薄弱。一是由于大部分农牧民文化水平偏低、信用观念相对淡薄,借钱不还、有钱赖账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大部分农牧民对征信工作认知较浅,仅停留在"有钱还钱,说话算数"上,对什么是征信,为什么要将自己的信用信息收录到个人征信系统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