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编制经济指数时,怎样选择权数(即同度量系数),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统计书籍中有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在编制质量指标的指数时(如编制价格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等),应该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权救(如以报告期的销售量、报告期的工人人数等为权数);而编制数量指标的指数时(如编制销售量指数、产量指数等),应该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为权数(如以基期的价格、成本等为权数)。这个原则,现在已经获得统计学界的广泛承认。  相似文献   

2.
指数理论在经济活动实践中被普遍应用,但它却是最有争议的一项统计理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如何运用指数体系进行现象变动的因素分析.本文以销售额变动的因素分析为例,考察并分析了传统乘法指数体系在现象变动因素分析中的方法特点及其谬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指数体系进行现象变动因素分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经济指数经济指数是利用媒介因素把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经济现象综合为价值量,然后通过不同时间或空间的对比,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个方面说明现象总变动方向与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正确地编制指数,至关重要的是选择媒介因素及其所属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正> 统计指数是编制和计算总指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 复杂现象的数量变动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变动影响的。如:作业率和机时产量就是构成产量这个统一体的两个不同的侧面,要研究作业率和机对产量的综合变动,分析作业率和机时产量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往往在统计分析中构成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作业率和机时产量同时提高(同时降低)的情况下,究竟是哪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很难确定准确的值。因为构成总体的诸多不同因素,因其经济意义不同,不能直接  相似文献   

5.
统计指数用于分析多种因素对事物总动态的影响作用叫做因素分析法。根据指数体系进行分析,指出复杂经济现象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是因素分析的目的。假定有某收购门市对几种农副产品收购的统计资料如下:基期收购金额p_0q_0=10000元;报告期收购金额p_1q_1=15000元;p_0q_1=13000元。现行社会经济统计学教科书多数是从如下两方面说明分析方法的。从相对数分析: 收购金额指数=价格指数×收购量指数  相似文献   

6.
经济指数是分析经济现象动态的有力工具之一。物价指数是一种经济指数。它是研究价格动态的主要工具。在社会主义国家,经常编制一系列的物价指数,研究物价变动的幅度和趋势。物价指数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物价指数的理论基础是对价格的经济分析。这一点,我已在《关于物价指数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载《经济研究》1961年第8期)一文中阐述过了,这里不拟重复。本文试图对编制物价指数的方法论问题,做初步的探讨。在我国经济工作者中间,有些同志对于物价指数的作用,对于物价指数能否反映价格变动,还有不同的认识。事实上,作为一种统计方法的物价指数,是从一定的角度研究物价综合动态的工具。它必须把影响价格变动的某些因素加以抽象。因此,物价指数  相似文献   

7.
能源消费分解是研究能源消费变动影响因素的一种常用方法.本文利用LMDI方法对曲靖市2005-2008年问经济增长中的能源消费变动情况进行了分解,将能源消耗增长的总效应分解为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计算的结果显示,曲靖市经济增长中的能弄消费的总效应小于产出效应,效率效应大于结构效应.建议政府构建“能源分解指数体系”作为制定能源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价值与需求     
<正> 我国经济学界在商品的价值问题上,普遍持这样一种观点: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价值作为价格的中心是不变的;供求关系只影响价格对价值的背离,而不影响价值本身。当技术不变而需求发生变动时,价格会暂时偏离价值,一旦生产结构调整到与变动后的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在统计原理教材中,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是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几乎每个学期末的统计学原理考试以及包括自学考试在内的各种社会办学中的统计原理考试中,都有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这样的题目。数以万计的学生、业务人员学习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的使用却有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当总量指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构成时,总量指标的变动依赖于构成它的每一因素指标的变动。为了简要说明问题,本文以两个因素构成的总量指标为例。在生产或商业的销售业务中,销售额变动大小取决于销售量变动大小和商品价格变动大小,这是因为销售额是由销售量和商品价格两个因素构成的,销售额=销售量×商品价格。如何度量每一因素的变动对销售额变动的影响程度,通常采用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即:  相似文献   

10.
曹炳汝  邓莉娟 《经济地理》2019,39(7):148-157
首先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全面测度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物流行业增长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物流业效率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物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后缓慢下降态势,其中下游地区物流效率高于中、上游地区;物流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和效率变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技术变动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核心因素。②影响物流效率增长的因素存在区域差距。市场一体化指数、产业集聚、政府干预以及对外开放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物流效率及变动产生重要影响。在上游地区,影响物流效率增长的因素主要为产业集聚、经济密度和交通密度;中游地区的市场一体化指数、产业集聚、政府干预、经济密度、对外开放以及交通密度均是影响物流效率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对于下游地区,市场一体化指数、政府干预、经济密度和交通密度与物流效率增长关系密切。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给出提高物流效率的政策建议,包括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及打造立体式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献综述 对于通货膨胀的原因,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形成三大主流学派: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本质是一种货币现象;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劳动力市场是通货膨胀的根源;结构学派另辟蹊径,从各部分经济生产率的结构性差异来解释通胀问题。实际上,通货膨胀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它是由各种经济因素综合引致。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获知近期有关分析通货膨胀动因的观点。李会敏、国涓(2005)研究发现农产品价格对通货膨胀长短期均有影响。敬艳辉、王晓辉(2006)实证分析发现,粮价长期高位运行会导致通货膨胀,但在短期内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2.
罗松 《经济论坛》2001,(16):52-52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1.顺道。道乃规律,就是说管理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违背规律必遭惩罚。“顺道”的思想还强调:顺道首先要“辨道”,即要去认识事物规律,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更好地“顺道”。《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通变之谓事。”世界上有变的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这就叫易。易是变,不易还是变,叫作变中不易,这就是一切都在变,但是有一种东西不变,这个东西就是“变”,只有“变”是不变的,其他的一切都在变。…  相似文献   

13.
<正> 对于8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波动,理论界有不同的评判。不用说,这是用不同的尺度去衡量同一事实所致。除了价值观问题外,我认为分歧主要来自对制度状态的不同判断。依据这样的理解,可以大致划分出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我国的经济制度基本未变(或者是从一种静态跳到另一种静态,如:“双重体制”),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是既定制度下的变化;另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经济制度正在发生变化,宏观经济的变动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认为制度未变的观点,以传统体制在我国经济中还占有重要地位为依据。而认为制度正在发生变化的观点,则以市场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张为依据。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形成了经济服务化的中国悖论现象。对服务业的自我增强效应和服务业与其它产业关联效应的比较研究缺乏对生产技术等具体因素的深入分析。以投入产出理论为基础构建服务业发展因素分析模型,得到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关联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关联指数的变化情况,并运用结构分解技术找出产业关联变动的根源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对陕西省的研究表明:最终需求的变动影响较大,而劳动分工仍处于初级水平;推进生产服务的外部化、专业化,形成一个良性的正反馈循环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下岗风险与消费需求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近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学界所一直关心的中心问题是所谓通货紧缩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和治理办法。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并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减缓。对于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端,比较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失误所造成的,即近年来对贷款限额的控制导致了货币增长率的降低,因而引发了总需求特别是企业需求的减低。而当通货膨胀率由高变低,甚至由正变负时,实际利率却由负变正,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企业成本,抑制了企业需求。此外还有“微观主因论”、“经济结构调…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我国需求总量扩张或收缩“过度”与否的界定需求总量变动是在需求总量扩张或收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需求总量变动的供给效应也正是在需求总量扩张或收缩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的。为了分析和说明我国总需求变动的供给效应,必须首先对我国总需求扩张或收缩的“过度”与“适度”做出科学界定。对于需求总量扩张或收缩“过度”与“适度”,我国理论界的看法很不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林毅夫教授认为 ,“一位经济学家所提出的理论解释的现象越重要 ,这个理论的贡献也就越大。”笔者不同意林教授的观点 ,我认为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在于理论的解释能力或者说是理论的科学性 ,而不是被动地决定于经济现象。我把林教授的观点简称为“现象决定论” ,他用来说明自己观点的历史事实是 :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世界的经济中心在英国 ,发生在英国的经济现象、意义和影响远大于发生于其他地方的经济现象 ,在英国的经济学家有近水楼台之便 ,也就容易做出世界级的贡献。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移至美国 ,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也随之转…  相似文献   

18.
在反复易变的经济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化中常常伴随着风险。像华尔街银行的紧急救助计划,墨西哥湾石油的泄漏.数不尽的产品召回事件都支持着这样一种观点:如果不充分考虑到人类行为和组织文化的作用,即使是最复杂的风险管理模式也会面临失败。  相似文献   

19.
因素分析法是用来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某种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的方向和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分析信阳市按行业和按供电区域分类的全社会用电量时引用了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统计理论界关于统计规律的讨论,众说纷纭,观点各异,总括起来人致有以下几种看法。一种观点,把统计学研究对象所呈现的规律性作为统计规律来加以研究。如:“统计规律是关于客观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规律性。”统计规律是“统计调查(或统计实验)所取得的资料,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表现的数量联系或现象内在联系的数量表现。”统计规律包括“自然现象统计规律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规律。”另一种观点是把统计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其统计规律。如:统计规律定义为“统计系统运行进程中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其内容包括“统计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