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基本理论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是,近几年来,经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我国经济与金融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能够对货币供应量作出预测,进而为政府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提供依据.本文利用今年来的月度数据,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的纯计识别,建立了一个ARIMA模型,并运用Eviews软件估计出其参数.利用这个模型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进行了合理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我国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是可控的,货币供给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现阶段仍有效。根据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采用最小损失函数形式构建货币政策的目标规则,可以建立货币供应量确定的一种优化方法,该法可以有效改进货币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3.
资本流动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影响 1、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可测性".作为中介目标的指标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可测性",即中央银行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有关中介目标的资料,且中介目标的内涵、外延较为明确.然而,资本在国际范围内流动致使一国经济领域中存在大量的外币,货币供给就不只限于本国货币当局的发行行为,而货币需求也包含了对本币与外币两部分的需求变化;同样,本币也可能跨国流动,滞留国外.因此,传统封闭经济中的货币指标难以衡量开放经济下的货币变量.从外币流入来看,中国境内中资,外资金融机构的外币业务迅速发展,到2002年末,中国中资、外资金融机构的外向存款余额为1486.3亿美元,占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的8.4%.  相似文献   

4.
转型时期我国货币需求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为背景,从传统货币需求函数分析出发,运用协整检验和 ECM模型对我国 1994-2005年阶段性货币需求的稳定性问题展开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货币需求、国民收入、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于不完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管制的存在,货币需求函数表现出高收入弹性和低利率弹性.而短期货币需求函数并不稳定,根据短期货币需求函数很难准确预测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和风险.基于 ECM模型的短期 Granger因果检验,支持利率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短期均衡关系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基于经济增长角度的货币政策指标分析:1998-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我国1998年至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季度数据为样本,采用协整检验、VECM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进行分析,发现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对实体经济都具有显著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但在对实体经济的解释方面不能相互替代。因此,本文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促进当前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并应进一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自1996年起,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在增强,这迫使中央银行在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同时,应该兼顾考察其他经济变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1994年开始按季度向社会发布货币供应量,1995年尝试把货币供应量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1996年正式把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一个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是货币政策实施中运用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前提条件,因此分析货币需求并建立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单整检验、EG两步法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ECM)、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等计量方法构建了中国1994—2004年的长期静态与短期动态货币需求函数模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时,中国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更偏爱于货币供应量。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原因。本文首先从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等标准分析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最为中介目标的优劣性,接着从当今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两者的适用性,并从中国的具体经济情况说明二者的差异性。最后得出在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我们仍适应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时,中国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更偏爱于货币供应量。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原因。本文首先从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等标准分析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最为中介目标的优劣性,接着从当今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两者的适用性,并从中国的具体经济情况说明二者的差异性。最后得出在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我们仍适应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常规使用的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基础上,将社会融资规模纳入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变量体系,在理论界与实务界是一个有争议的研究课题。研究基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的技术方法,实证检验并评估比较了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与市场利率等中介目标变量对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脉冲响应以及对物价水平与经济产出的影响。结论显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与经济变量的相关性都比较好;但是社会融资规模对操作工具的脉冲响应更加稳定,冲击效果更大;市场利率对最终目标的影响更加显著。而且在经济异质型地区,各中介目标变量体现出了差异化的传导效果。为了达到精确调控的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应相互协调并与其他宏观政策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