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较优势理论,也称比较利益说,最早可追溯至亚当·斯密。斯密认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生产成本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生产上占劣势的产品。他的理论也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总结为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并且由于斯密强调分工以及经济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又被称之为内生比较利益说。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具有较他国的绝对优势或劣势,也会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更多的利益。他的理论被称为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并且由于其理论关注资源禀赋的配置状况,又被称为外生比较利益说。以后的比较优势学说的发…  相似文献   

2.
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测算方法的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成本说)产生于18世纪中叶,先后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等人的不断完善,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政策体系。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念:1.各个地区或国家在资源禀赋条件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各个地区或国家在不同商品上有着不同的效率,或曰比较优势;2.各个地区或国家应充分利用其比较充裕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不需要生产自己全部需要的物品;3.通过相互交换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可以显著地增加每个地…  相似文献   

3.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由大卫·李嘉图创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惟一决定因素,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不同的机会成本。即使一国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4.
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热点话题,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在理论界也颇有争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告诉我们在参与国际贸易的每个国家中,有的国家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可优中选优找到最具优势的产品参加贸易;有的国家可能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也能在劣中相权取其优中找到比较优势。有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企业的比较优势。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又为参与国际国内贸易的各个国家都应选择自己的优势产品参与竞争提供了解释。我…  相似文献   

5.
一、理论索源: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局限性比较优势学说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经典理论。在经济学家著作中,比较优势有其特定含义。亚当·斯密采用的是绝对优势说,即世界上生产成本最低的出口品。大卫·李嘉图发展为比较优势概念,认为市场机制会把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到某些具有相对较高生产率的产业中去。因此,比较优势理论起初更多地被用于解释国际贸易所以会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人的欲望出发,对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与“道德人”进行了心理剖析,揭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心理学的全新角度重新阐释了长期以来存在于经济学界的“亚当·斯密问题”。文章还通过比较分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和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中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经济学与伦理学不可分割的内在渊源和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7.
一、静、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及比较 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过程中,比较优势原则一直成为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理论的精髓,并在国际贸易活动不断的发展中被赋予新的特征.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当数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它们共同构成了以比较利益学说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都认为各国的比较优势(或生产率优势,或假定生产率相同前提下的自然禀赋优势)是构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来生产和输出那些劳动生产率上占有优势,或密集使用相对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  相似文献   

8.
自由港──港式市场经济的灵魂宗华古典经济学家的鼻祖亚当·斯密曾设想过一种由“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节的市场经济模式。然而,经济学家们苦苦探索,却很难在世界上找出这种模式的现实例证。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弗里德曼在考察香港后惊呼,亚当·斯密所刻划的...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分析经济增长的过程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中心特点,毫无疑问他们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最早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提出了许多认识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斯密认为,个人的正当动机是启动和维持经济增长过程的最  相似文献   

10.
美丽的苏格兰,曾孕育出许多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杰出思想家,其中就有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19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足以改变世界经济史的宏篇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书中关于古老中国有这样的论述:“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  相似文献   

11.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鼻祖",他的"看不见的手"这一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重大发现,至今仍然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斯密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之所以能够形成"真正的经济学",是因为他不仅总结了自威廉·配弟以来一个世纪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而且还吸收了法国重农学派尤其是杜尔哥的科学成就,创立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宏伟体系.杜尔哥对斯密学说具有重要的开路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际贸易理论从斯密、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再到现在的百花齐放,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下,相对成本比较优势或要素察赋比较优势不再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唯一源泉,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比较优势成为了国际贸易的新动力,由此城市化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禀赋资源的不同 ,决定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 ,还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 ,都一致认为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能够形成经济最大化和投资乘数效应。构筑中俄边境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合理配置国际资源 ,实现超界别的合理经济分工的重要方式之一 ,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环节。一、中俄边境地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一 )位置比邻地理位置的比邻性和关联性 ,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中俄两国有 4374公里的边界线 ,在东部边境地区 ,已有满洲里、黑河、东宁、绥…  相似文献   

14.
李露  伍鹤 《特区经济》2005,(5):184-185
一、从比较优势谈起 "比较优势"这一表达最初起源于国际贸易中.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这一理论被称之为"绝对优势"学说.与"绝对优势"理论相对应的是"比较优势"学说.这一学说首先由英国另一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学说、理论不仅总是植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而且也总是同前人的思想、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也与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有着内在的联系。探究这种逻辑联系,对于人们充分认识“理性经济……  相似文献   

16.
一、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也是解释当前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都应分工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此参与国际贸易;大卫·李嘉图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 "两利相对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理论,使每个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成为可能;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该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要素的丰裕度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格局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主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相似文献   

17.
信用风险的产生根源信用是指经济主体之间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以及由此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规范和交易规则。早在十七世纪,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就在其重要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信用是分工与合作存在的前提。若没有信用规则,任何社会都不可能保留对生产至关重要的凝聚力,分工与合作也就不可能进行,交  相似文献   

18.
《海外经济评论》2009,(27):10-13
如果要问“在中国谁是历史上最受推崇的经济学家”,估计100人里有99个都会回答是卡尔·马克思。的确,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在学校里学习过有关马克思的东西,很多人都对他抱有敬意。但是今天掌管中国经济的领导人最推崇也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经济学家可能是亚当·斯密才对。主持经济工作的温家宝总理曾经在不同场合提到过,被他奉为案头读物的是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书。  相似文献   

19.
马策 《辽宁经济》2005,(2):36-37
政府究竟在经济中扮演何种角色,自重商主义开始,至今大约已讨论了五百余年,期间经历了三次换位与回归:从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到亚当·斯密主张完全自由放任;从斯密的经济自由学说,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从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到向自由市场制度的"复归"。  相似文献   

20.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有关贸易结构的理论 (一)传统理论.亚当·斯密以地域分工理论作为其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创立了绝对成本说.认为一国应当进口别国生产成本比本国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而出口本国比别国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以促进分工,促进交换,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大卫·李嘉图则在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相对成本说.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若两国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且同样能使贸易双方获利.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则吸收了斯密和李嘉图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要素禀赋论.认为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各国在生产那些密集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各国应出口利用本国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