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问题的提出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2000年商品能源总产量约12亿吨标准煤,届时能源总需求量约24亿吨标准煤,因此,一半能源必须靠节能来实现。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建筑业是耗能大户,从欧美十国资料统计看,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等日常使用能耗占总能耗的30~40%,若加上建造能耗,建筑物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50%,我国建筑能耗也大于全国总能耗的30%,因此,节能潜力巨大。在寒冷地区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开展建筑节能活动,从建筑产品全寿命周期费用角度降低采暖费用、节约能源,无疑是对这种现代化方法在建筑领域中的一种有益尝试,而且通过几年的实践,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王敏 《经济界》2012,(4):63-66
电力是节能减排的最重要工业部门,我国实行智能电网更具节能减排作用。通过降低发电煤耗,降低输电线路损失,提高终端用电效率,推动清洁能源利用等措施到2020年可实现节能预计达4.7亿吨,约占2020年我国能源总需求的1/10。通过特高压电网输送,高效能新建电机组,提高清洁能源占比等措施到2020年减排二氧化碳将超20亿吨。  相似文献   

3.
姜文来 《国土经济》2008,(16):59-61
1、水电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刚性需求不断增大。尽管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上能源需求增加的趋势没有改变。2005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0.6亿吨标准煤,消费总量22.5亿吨标准煤,分别占全球的13.78%和14.8%,是世界第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相似文献   

4.
数说新闻     
《政策与管理》2008,(17):10-10
我国2007年的能源产量是2000年的1.8倍,7年年均增长7.1%。2000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合成标准煤是12.8亿吨了,到2007年,产量达到了23.7亿吨。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能源生产国。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物业节能和既有建筑改造必须提到当前工作日程上截止2005年底,我国现有存量建筑约441亿平方米(城镇既有建筑保有量约14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新增近300亿平方米。每年新建筑约18—  相似文献   

6.
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4。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罗继杰说,近几年来,全国居住建筑能耗在基本不供热水的情况下消耗的能源量就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2.6%。每年城镇建筑仅采暖一项消耗的能源量就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5%,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耗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总计建筑节能将达到1.01亿吨标准煤,累计建设节能建筑21.46亿平方米。从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看,建筑节能无疑将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2000~2020年安徽省样本数据,建立能源消费支持向量回归预测模型,预测了安徽省“十四五”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石油、天然气及电力的消费量,并分析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量。研究发现:整体上,安徽省“十四五”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先缓慢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平均消费量为15183.8万吨标准煤,平均增速为0.79%,预计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15275万吨标准煤;分能源品种来看,煤炭和石油的消费量呈现显著的不断下降的走势,天然气和电力的消费量总体上保持上升的态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值为0.56万吨标准煤/亿元,年平均下降率为5.38%。为此,可通过引进和研发节能技术、发展非化石能源等方式,促进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既有建筑节能的现状根据测算,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要达到11亿吨标准煤,是现在建筑能耗的3倍以上,同时,中国将成为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目前我国建筑用能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32%,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13%,因此,我国的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5%。  相似文献   

9.
<正>物业节能和既有建筑改造势在必行截至2005年底,我国现有存量建筑约441亿平方米,(全城镇既有建筑保有量约14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新增近300亿平方米。每年新建筑约18—20亿平方米。全国的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将带来两万亿元投资市场。如果继续目前的建筑能  相似文献   

10.
在全世界都在关心全球变暖、节能减排的今天。建筑节能被日益提上了发展日程。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中国建筑消耗着全国30%的能源。而目前中国正在建造的新建筑已经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估计到2020年,将要完成300亿平方米的建筑。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节能的导向,能源需求将达到11亿吨煤,等于4.4个三峡发电站的发电量。  相似文献   

11.
据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家估计,如果中国成功推出节能住宅,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可减少三亿三千五百万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八千万瓦电力,相当于四个半三峡电站满负荷时的发电量。  相似文献   

12.
数字     
《国土经济》2008,(4):10-10
1亿吨 中国建设部官员1月29日表示,中国将在建筑领域采取具体措施以实现“十一五”规划(2006年至2010年)确定的节能1亿吨标准煤的目标。建筑领域承担的这个任务目标约占中国“十一五”期间全社会节能总量的21%。  相似文献   

13.
《大众标准化》2009,(2):57-57
经国家认监委对已开展资源节约产品认证数量较大的25种节能产品、6种节水产品、3种可再生能源产品进行统计后得到结果,获证产品节能、节水效果显著。根据获证产品销量评估,投入使用后累计节能量达到817亿度(折合2907万吨标准煤)、节水量为94.6亿吨、替代能源量57亿度(折合204万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14.
切实推进结构调整 增强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大国和第二能源消费国.2008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约为26亿吨标准煤,原煤产量27.93亿吨、原油1.9亿吨、天然气760.8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实现跨越式发展,连续几年每年新增装机容量1亿千瓦左右.2008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93亿千瓦,居世界第二;能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72万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10%,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呈现明显的持续上升趋势。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从1986年的8.09亿吨标准煤增长至2009年的30.67亿吨标准煤,年消费量增长近2.8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节能建筑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可持续发展和能源保护必然要深入到建筑设计的核心。我国建筑业目前正处于鼎盛时期,每年建成的房屋总面积高达16至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预计到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接近2000年数量的2倍。但是,不仅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中99%为高耗能建筑,新建建筑中95%以上仍属于高耗能建筑。我国建筑用能已经超过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4%达到27%,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耗能将逐步增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3%,甚至更高。由此可见,建筑节能工作任务巨大,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周威  霍鹏 《河北企业》2012,(6):108-109
<正>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运行能耗不断增加,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占中国能源总消耗的30%,在我国现有的约430亿㎡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开展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分必要,因而政府已将建筑节能纳入了我国十大节能工程。而暖通空调占建筑能源消耗量的50%,  相似文献   

18.
1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 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2003年,全国商品能源生产总量为16.03亿t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ll%,其中:煤炭产量16.67亿t、原油产量1.7亿t、天然气产量345亿m^3;2003年发电量1.9万亿kwh,比2002年增长15.5%;2003年底发电装机容量为3.85亿kw,比2002年增长7.8%。2003年能源消费总量约为16.8亿t,  相似文献   

19.
科技与生活     
何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所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农作物秸秆、工业有机废水、可用作能源的各种固体废弃物、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每平方米年辐照总量大于502千焦、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3;可开发的风能资源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以上,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可供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农作物秸秆产量每年可作能源的资源量在3亿吨左右。  相似文献   

20.
全省能源工作会议日前公布了江苏初步确定的“十二五”能源发展主目标。该目标由总量目标、结构目标、能效目标、节能环保目标等四部分组成。在总量目标上,江苏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3.41亿吨标准煤。在结构目标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