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商诉求摆脱快递制约造成的“短板”效应跨界快递,快递谋求新的“利润源”跨界电商,电商与快递的跨界经营成为网购业的“新常态”。供应链销售端上下游的竞合关系为两者跨界提供了理论基础,但现实中双方的跨界行为又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跨界并非所有企业最好的选择,不同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跨界与否及采用什么模式跨界。在中国网购市场增速趋缓但依然保持较高增长的情况下,电商与快递的跨界经营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电商与快递行业内外洗牌趋势势不可挡,两者的跨界最终将演变为融合。  相似文献   

2.
加快培养跨界融合型人才,这是新文科背景下更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必然要求。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大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跨越学科专业界限的人才,以充分发挥金融的社会服务功能。文章结合福建江夏学院“跨界融合”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全面剖析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跨界融合”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专业架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等方面探讨对策建议,以切实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跨界融合”金融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从经营单一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向综合化经营迈进.在此变革时期,商业银行在综合化经营试点的外部推动和自身战略安排的内在要求下,跨界经营活动频繁.按照跨界地域、跨界行业及跨界主体三个维度划分,商业银行跨界经营路径应遵循“先境内、后境外”“先业内、后业间”“先大型、后中小”跨界经营次序.  相似文献   

4.
在企业多元化发展过程中,跨界融合作为企业理性主体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在企业业务扩展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许多非体育类企业纷纷布局体育产业,体育企业也积极通过产业链伸展进入其他产业,体育产业跨界融合态势方兴未艾。通过对沪深上市公司体育概念板块27家企业的跨界融合特点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其主要遵循体育产业内部的产业链伸展和“+体育”或“体育+”模式下的跨界融合发展两条路径。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更好地促进企业积极布局体育产业的可行路径选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跨界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引导下,学生存在综合素质偏低,实践能力较差等情况,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在校所学习的内容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严重脱节,使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幅下降.近年来,“跨界教育”理念认识得到逐步确立;使“跨界教育”逐步成为学习社会化教育体系和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教育教学模式.通过“跨界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实施,培养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在部分行业内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薄、风险越来越大的今天,跨界是一种突破思路,早先提出在某个行业内做大、做强、做全、做专、做精等思路,看似奋勇直前的步伐,其实都是一种防守行为,而跨界才是一种转守为攻的发展思路,所有行业都可以跨界,但跨界总是有风险、有方法、有战略的. 盘子做大,很多人会说“船大难掉头”.通过大品牌衍生子品牌,多元化也一直被追捧,但却带来业内恶性竞争,相互侵占对方市场,成为比拼资金和实力的战场,“赢的伤身,输的丢命”.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投资》2009,(9):102-104
音乐产业在经历了柱式唱片、胶片、卡带时代后,迎来了数字时代.数字音乐已成为中国创新文化的支柱产业之一。A8电媒音乐控股有限公司自2004年转型以来就以“占领中国数字音乐市场的重要份额并成为中国首要的.革命性E-Label品牌”为发展愿景,可以说A8音乐的转型及其快速成长是中国数字音乐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经济活动聚集带来的技术溢出正外部性和环境污染负外部性会对经济主体的空间选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结构。引入技术溢出和环境污染的本地与跨界效应,对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进行“原汁原味”地发展,不仅可以验证其结论,而且也可以得到新的研究结论:本地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强或跨界技术溢出效应的减弱会强化产业集聚力,本地环境污染效应的增强或跨界环境污染效应的减弱会强化产业分散力;“技术溢出向心力”与“环境污染离心力”的综合作用影响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结构,当“技术溢出向心力”大于“环境污染离心力”时,“对称结构”稳定的贸易自由度范围缩小,而“中心—外围结构”稳定的贸易自由度范围会扩大,反之则反是;不仅“原始中心—外围模型”中的“黑洞状态”(“中心—外围结构”是唯一的稳定均衡结构)是一种常态,而且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对称结构”也可能成为唯一的稳定均衡结构。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是可能的,应通过促进区域间的技术溢出、加强地区间的环境污染治理合作等路径,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的新机制,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巴洛克音乐起自1600年,结束于1750年,它是音乐从中世纪通向古典时代的重要桥梁,它结构严谨、对比鲜明、气势恢弘地将音乐发展推向新的高潮,它的发展促成了交响乐的形成,并且促进了器乐的发展和“数字低音”的使用。当时出现了许多卓越的音乐家,如巴赫、亨德尔等,并为稍后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的诞生铺平了道路,为近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校弘扬民族音乐必须紧紧围绕音乐实践展开,通过“听、唱、学、看”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校园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是普通高校的目的,而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留言     
院刊更名,内容跨界,思考立言向前看,也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记录金融业变迁的历程。“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描述的莫不是我们时代的金融业?旧的藩篱正在打破,新的秩序还在探索,一切未可知。跨界竞争已经拉开帷幕,我们都是亲历者。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祝福《金融言行》,期待有更多新思想、更多好文章!  相似文献   

12.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跨界融合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亦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目前在学术界基于新文科背景探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较少。文章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阐述该课程的跨界融合教学改革思路、实施重点、实践案例以及教学效果,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具体而言:构建了“知识+思政+劳育”的融合育人教学内容体系;创新了“以人为本的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并构建了“基于BOPPPS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春蜂乐会”是20世纪20年代中叶在杭州由钱君句发起成立的音乐创作团体,他们所创作的抒情歌曲是继青主、赵元任之后我国早期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之作,是我国近代艺术歌曲创作的萌芽之一。钱君句及“春蜂乐会”的歌曲创作,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在当时都属于一个崭新的音乐世界,为弘扬中国新音乐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  相似文献   

14.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中和之美”,强调“善”与“美”的完善结合,对我国音乐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既影响深远又具有两重性。  相似文献   

15.
“折中与兼顾”是高师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发展的特色路径,对促进“师范性”和“非师范性”的有机结合,协调“音乐表演”与“音乐教育”等矛盾冲突具有重要作用.实施“折中与兼顾”的发展,要着力于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式,夯实专业基础、开展校地合作、实施教育见习制度、加强师资培养,吸引地方音乐等.  相似文献   

16.
十几年前,吴冠中和李政道第一次跨界携手,共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两位泰斗的倡导引起了坊间众多关注,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之旅。此时,画家李兆顺巳一直潜心研究艺术与右脑激发十余载,在他看来,这种跨界融合乃是大势所趋,李兆顺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理念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他创立了右脑激发画,着重于青少年脑潜能激发。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更加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逐渐成为“节拍器”,与音乐专业人才需求相差甚远。因此广大教师要转变过去的教学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让音乐专业学生在合唱指挥课上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在各类报纸、书刊大谈素质教育的今天,身为一名音乐教师,很受鼓舞,也培感高兴。面对音乐教育被人忽视,当今大学生音乐素质几乎为零的状况,很希望采撷音乐──这一朵素质教育中的奇葩,奉献给广大的学生朋友们。就素质一词而言,它的涵义很广,包括政治、思想、文化、艺术、身体、心理素质等。关于素质教育,人们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对其作出了种种界定。而教育部所提出的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在我国“应试教育”尤其是高考指挥棒的制约下,从学校到家长,都过分强调智育的发展,形成了许多入校的大学生“高分低能”等极…  相似文献   

19.
程斯 《大众商务》2010,(2):169-169
在日常生活中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极为普遍的休闲享受。但是当提到的是音乐欣赏时,大多数的人不是自我谦虚的说“缺乏音乐的细胞”,就是自我嘲讽的说“对牛弹琴”。  相似文献   

20.
赣南采茶戏旦角唱腔的发展经历了“师徒传承”、“专业教育传承”两个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的旦角唱腔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时也有不同的唱腔风格。本文主要考察了以徐荣秀、陈美艳为代表的“师徒传承”语境下赣南采茶戏旦角唱腔的艺术特征,从唱腔的音乐形态学分析为学理依据,梳理了赣南采茶戏旦角唱腔的音乐特点,希冀对认知赣南采茶戏唱腔传统唱腔有着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