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韩信”多的是,就是人主不会识。秦朝末年胸怀大志的韩信,先是投奔在项羽麾下,因得不到赏识而转投刘邦,结果又因没得到重视而逃跑,幸被独具慧眼的萧何发现并力荐成功。试想,倘若没有萧何这位高明的"伯乐",韩信能否名垂青史就很难说了。  相似文献   

2.
韩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常胜将军。他被汉王刘邦拜为大将之后,单独率领一支军队,出奇兵,打硬仗,连灭魏、赵、代、燕、齐等国,最后率部与刘邦于垓下合围项羽,使刘邦能够得以获胜。由此。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对群臣说:“连军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将其与张良、萧何并称为“三杰”。  相似文献   

3.
曾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是在萧何的举荐下才为刘邦所重用,但也正是萧何诱骗韩信到长乐宫,才使吕后有机会杀死韩信。因此,才有了这一句:成萧何,败萧何。寿险个人代理制度在中国保险业发展中也扮演了一个萧何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史载: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可谓匠心独运。他曾说过“吾之安民治国不及萧何,运筹帷握不及韩信,谋略智计不及张良,然吾唯能知之善用之”。确实如此,刘邦凭借他的“知之善用”统领汉军,逐鹿中原,最终战胜了勇冠天下的楚霸王项羽而成霸业。 刘邦“知人善用”的故事,虽然已逾两千年了,然其“知人善用”的才能,却值得当今领导者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邦在总结汉军由弱变强,战胜项羽时,把自己尊重人才,发挥张良、萧何和韩信等人的作用视为一条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英勇善战的名将和足智多谋的良相,他们为君主打下天下以后,自己往往被自己的君主陷入囹圄甚至送上断头台。西汉的韩信就是其中的一个。现代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应当从这些名将良相的悲惨结局之中领悟一些道理,并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背水一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都与一个西汉名将相关,他就是韩信。正是这个韩信,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楚汉之争的乱世之中,凭借着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等诸侯,为西汉王朝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粮道胜。人杰也。良、投地首推;镇国家,抚百姓,给,吾不如萧何;连百万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馈饷,之军。不绝战必此三人,皆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任何读这段文字的人,都会对张萧何、韩信的文韬武略佩服得五体。其实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当汉高祖刘邦。  相似文献   

8.
汉高祖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相似文献   

9.
管理学上有一个“奥格尔维定律”,说的是一种人才现象,大致意思是说“每个企业家都雇用比自己更强的人,企业就能发展成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还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楚汉相争,刘邦能够得天下,成就汉室大业,除历史的原因外,少不了张良、韩信、萧何等良臣勇将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10.
汉高祖刘邦有一句经典名言:“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与其相反的是项羽,当初凭着个人英雄主义,势力  相似文献   

11.
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用人。汉高祖刘邦在总结战胜项羽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刘邦的话足以说明知人善任对于领导者的重大作用。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举措》  相似文献   

12.
庄德相老板     
杨轶清 《乡镇论坛》2010,(36):34-34
<正>在中国人的口里有四位著名"老板"——刘邦、刘备、宋江和唐僧。刘邦君临天下之后有一次与臣下闲聊,他说我刘某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抚百姓、给粮草不如萧何,领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说完他话锋一转,"虽然我这些本事不如你们,但我能‘将将'——你们服我管"。所以"一无所长"的刘邦做了大老板。  相似文献   

13.
“三顾茅庐”与“追韩信”徐存祥编完这篇通讯,遗憾和庆幸兼而有之。遗憾的是,陈冠涛这样的本乡本土的人才,一度遭到免职的冷遇,反被湖北钟祥“三顾茅庐”请去,在异乡创造出辉煌;庆幸的是通州也有“萧何”,终把“韩信”追了回来,挽救了张芝山镇的“半壁河山”。“...  相似文献   

14.
勇于放下     
刘邦曾经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三十万。"刘邦又问:"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一万"。刘邦问为什么?韩信答:"我主是将将者,我是将兵者。"业有所精,各有所长。刘邦可以带众将领们,却不善领兵。而韩信善于用兵,但不善于统领众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和老总之间,也应该是  相似文献   

15.
湖南金山乡党委书记任有清来信说:“自去年初我担任党委书记以来,整天为工作忙碌奔波,操心费神,真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抖出了浑身的解数,但工作还是忙不过来,对此我感到十分苦恼,觉得自己似乎不是当党委书记的料,请问您能帮我解脱困境吗?”读了任有清同志的这封恳切的来信,我想起了我国古代的一个典故。东汉初期,汉高祖刘邦曾与大将韩信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汉高祖刘邦问韩信,你能将兵多少。韩信说,多多益善。汉高祖又问,我能将兵多少。韩信说,陛下只能将兵十万。汉高祖说,那么我为什幺  相似文献   

16.
郝幸田 《企业文明》2005,(12):38-39
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后,总经理拥有了对中层干部的任免权,总经理应慎重用好这个权力,在自己任期内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中层干部队伍,使之成为其完成各项工作的强大力量。汉高祖刘邦当年取得天下后曾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 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这段话精辟地诠释了用人之道。所以总经理处理好同中层干部的关系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萧何是中国古代著名丞相,是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的得力襄助:萧何原是文吏,在夺取天下的连年征战中,萧何不曾参加一次战役,未有尺寸之功,刘邦却力排众议,裁定他功冠群臣,因而封邑户数最多。汉王朝建立后,他是第一任丞相,并担任此职一直到生命的终点。  相似文献   

18.
汉高祖刘邦原是秦时一乡间小吏,无任何凭借,不像项羽等人有显赫的家世。他能够崛起于草莽之间,除了有萧何为他掌管后方,韩信、樊哙、周勃等为其冲锋陷阵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能够运筹帏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的头号智囊张良。在最困难的时候,刘邦总是问张良:“为之奈何?”张良智计百出,总能给出最睿智最有效的建议。刘邦则对其言听计从...  相似文献   

19.
企业家韩信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4,(11):114-115
在刘邦的治下,企业家韩信始终没有走出保姆的角色,更何况成为大股东了  相似文献   

20.
知人善任,这是谈及领导艺术时经常说到的一个词.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首先在于知己,其次在于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而刘邦却做到了这一点.他非常清楚地明白一个领导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知道调动部下积极性的方法,了解下属所具有的才能,并懂得将在他们安排最合适的位置.一位杰出的领导首先能网罗人才.其次要让他们各尽其善,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刘邦深谙此道,让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将团队工作治理得有条不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