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济体制的转型为双重结构财政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和经济基础,即在市场经济决定的政企分离、政资分开和资企分开的状况下,财政作为政府的分配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以政治权力行使者的身份,为满足公共需要进行分配而形成公共财政;以国有资本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进行价值管理和收益分配而形成的国有资本财政。  相似文献   

2.
政府财政的根本特性是非赢利性,政府财政不能以增值(或赢利)为目的,这是由市场经济所决定的。市场经济下,税收是公众享受公共服务时的价格,把它等同于一般的经济资源。无异于是说政府也可以与一般市场主体一样,可以进行赢利性的活动。这就无法区分经济与财政,就无异于取消财政,明确政府财政的非赢利性,以及政府以资本所有者身份活动的实质是国有资本财务,对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化解财政风险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即国务院26号文件),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行三年来,  相似文献   

4.
标本兼治化解地方财政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是国家根据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活动。财政的基本职能是优化资源配置、公平收入分配和稳定社会经济。财政在经济领域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风险不仅包括财政自身所产生的内部风险。而且还包括  相似文献   

5.
财政学是研究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经济学科,而财政监督则是国家政权机关的政治职责,其表现为一个政治学的概念。按照政治学和经济学分开研究的理论,财政监督不属于经典财政学研究的范畴。国内财政学界在对财政监督概念的认识上也不一致:一种是"职能说",即认为财政监督是财政本身的固有功能。这种观点形成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期,直到今天还有相当的市场,我们将它称之为传统观点。另一种是"手段说",即认为财政监督不是财政的固有职  相似文献   

6.
理解财政,需要转换思维.表面看,财政行为是利益的分配和转移,而从实质看,财政行为是风险的分配和转移.财政通过分配和平衡风险,避免风险在某处聚集并在风险链上放大,避免了危机的产生,这实质是化解公共风险,所以财政的本质功能是通过平衡风险化解公共风险,以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财政的基础性作用在于,只有财政有这种平衡风险的内在功能.与社会共同体面临的公共风险治理要求相匹配,是现代财政的判断标准.如果财政能够很好地平衡风险、化解公共风险,那就是现代财政;通过改革与公共风险治理要求相匹配,就是现代财政改革.新时代的现代财政改革,要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大国财政体系,应对面临的全球风险挑战;织密预算的制度笼子,完善权力的财政治理体系;建立公平与效率融合的财政制度;为形成经济双循环格局"架桥铺路".  相似文献   

7.
一、财政监督在财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财政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分配(含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调节,监督,三项作用是财政本身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财政的分配和调节过程,也就是进行财政监督的过程,财政分配,调节活动是财政监督的内容与依据,财政监督是财政分配,调节的保障,财政监督寓于财政分配。调节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8.
今年9月,国务院决定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从2008年开始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行为的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总称。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落实公共财政改革,  相似文献   

9.
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古越久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财政力量,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而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分配从总体上说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这就使财政分配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采取财政法制的形式进行,借助财政法制的力量实现国家...  相似文献   

10.
树立新型的公共财政意识,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在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我国财政在建国五十年来的发展中,不断致力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财政体制的实践,先后经历了“统收统支”、“收支包干”“分灶吃饭”“分税制”等发展历程,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的本质内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公共财政”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张玉昆 《广东财政》2001,(12):23-24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而构建的财政监管制度,应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公共财政框架为依托,以实现公共财政职能为监管目标,以政府收支活动为监管范围,以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现代计算机网络为监管手段,而建立的由财政收入监管制度、财政支出监管制度以及财政分配监管制度组成的新型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专家、学者们就已经着手新的财政问题的研究。运用阶级分析,国家分配论一派将财政共性概括为:财政是特定阶级统治的国家为了维护加强其上层建筑、巩固发展其特定的生产方式而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关系。社会主义财政是社会  相似文献   

13.
财政部门作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分配社会财力、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任务。而财政监督则是财政履行分配、调节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依法理财的客观要求。各级财政部门不仅要重视财政分配,而且要重视和强化财政监督管理,特别是要创新财政内部监督方式、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保障财政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4.
以分税制为动力 搞活地方财政的思考孟德才,朱志光分税制是改革财政体制的一项系统工程,其实质就是转换原有财政分配的运行机制,即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科学界定和划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把收入分成包干转变为分级分...  相似文献   

15.
论财政属性     
正确认识财政属性,是揭示财政本质的逻辑前提,财政既属于经济基础,又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共同载体,同时也是“经济与政治”的共同载体。在研究财政属性过程中,还必须结合财政分配活动的范围和方式,研究财政的自身属性。  相似文献   

16.
财政是个分配范畴,又是个经济范畴。改革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就,随着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各项事业也都有了迅速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的过热和过快,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不配套等原因,财政在资金的分配和供应上形成了严重的不足,发生了很大的困难,致使预算资金难以正常调度,财政欠帐日益严重,甚至保证不了正常的经费和人员工资。严峻的形势,不能不使我们深思,本文就以下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省份之一,广东省在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创新和尝试,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特别是运用绩效评价和管理手段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分配和管理,实行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广东省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将绩效理念融入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管理的全过程.提高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绩效。一是在财政专项资金申请和分配阶段,对资金项目进行绩效目标管理,以绩效目标的合理合规和预期效益为依据,公开评价、筛选最优项目分配资金。二是在项目实施阶段,实施绩效监督,以绩效目标为导向对项目的实施进行追踪管理。三是对项目的完成情况或跨年度项目的年度进展实施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财政历来是国家实现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工具,承担着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职能,对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化起着关键作用。就我国来看,由于受“效率优先”原则指导下的财政分配体制、财政运行机制和财政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财政的收入分配调控职能弱化。从当前和今后发展来看,为适应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按照构建公平收入分配机制的要求,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收支分配结构,更好地发挥财政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我国收入分配公平化。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祥云县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而财政日本却越来越难过,困难一年比一年加深,为什么?缓解财政困难的途径是什么,这是财政工作中比较困惑而又严峻的课题,本从财政分配职能的角度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朱珍 《财政科学》2021,(2):39-48
现代财政制度包括税负公平、调节有度的税收制度体系,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这三者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可以喻为“做大蛋糕”“分好蛋糕”“避免抢蛋糕”的关系.然而,在现行的财政制度下,中央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仍然不够明晰,地方财政自给度相对较低,转移支付与预算制度欠规范,影响了地方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应对照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总结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领域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分配经验并适时上升至立法高度,加快消费税下划地方步伐,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并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的力度,适当缩减专项转移支付品类与金额并对预算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此外,加强对省级以下政府在财事权分配制度上的检查,督促省级以下政府出台与完善政府间财事权分配具体方案,为发挥地方积极性与创造力奠定物质基础与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