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北枣文化     
如果你沿着黄河走进陕北,走进黄河沿岸的佳县、吴堡、清涧、延川等县,你就会惊异地发现,这里的山上是枣树,山下还是枣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陕西省榆林地区“陕北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为例,提出以黄土丘陵区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和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为支撑,以黄土丘陵区生态型枣树示范工程为突破口,多方合力加快示范基地规模化建设的具体规划;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不断壮大枣业龙头企业,努力构建比较发达的红枣科技产业体系,实现区域现代特色农业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的工程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
一、石楼红枣产业的历史形成及现状 石楼地处山西中西部,黄河中游,属晋陕峡谷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石楼沿黄一带海拔较低,大都在560-800米之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近五年平均降雨量483.2毫米,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枣树喜温,耐旱,耐瘠薄,生命力极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非常适宜此地的气候、  相似文献   

4.
影子 《中国西部》2014,(39):48-49
<正>陕北延川一带有乾坤湾、清水湾等五个著名的黄河大拐弯。慕名到访的上午,当地农民刘大哥带我们看遍了几个大湾,黄河风光大气、豪情、令人振奋。中午时分,刘大哥邀我们去他家品尝正宗的陕北黄河农家饭,我没有推辞,心想正好品味一下地道的陕北美食。跟着刘大哥走进他家小院,院子虽然简陋,却果蔬满满,金灿灿的南瓜、香甜甜的红枣、火红的辣椒以及金黄的玉米堆满了院子。这些果蔬的天然香味弥漫于整个小院中,一下子勾起了我肚里的馋虫。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规模经营、集约增长的基本途径,它是传统农业在市场的推动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吕梁地区沿黄县市近几年坚持实施红枣战略,以枣兴农、以枣富民的实践证明:大力推进红枣产业化是枣区农民稳定脱贫奔小康的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6.
陕北吴堡县郭家沟镇下山畔村,地处晋陕交界的黄河西岸,沿河石畔,土地贫瘠.近年来,该村靠发展红枣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人均纯收入达2100多元,成为全县第一个小康示范村.提起这一巨变,村民们说:全凭了我们的"红枣书记"丁爱年.  相似文献   

7.
金丝小枣富沧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丝小枣”原产地沧州河西红枣。俗语说得好,“一天吃叁枣,一辈子不显老”,可见其营养保健功能,怪不得在沧州的农村就连大街小巷、房前屋后老百姓也忘不了要栽几棵枣树。河西红枣因其凉晒后干枣剥开,可拉出金黄色糖丝,故称“金丝小枣”。据林业专家介绍,“金丝小枣”的栽培技术与其他经济林木基本相同,一般来说,秋栽枣树好成活,此时,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枣苗栽植后,地下根的伤口容易愈合,地上部蒸发量小,成活率高,而且秋季栽植枣苗,当年发芽开花早,结果稳。独特的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促成沧州盛产“金丝小枣”天下第…  相似文献   

8.
清涧是传统红枣大县,红枣面积(现有80余万亩)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该县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等六部委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红枣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0%以上.近年来,该县确立了"枣赢天下"的发展理念,提出打造"中国西部红枣第一县"的宏伟目标.为此,决定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农村红枣产业人才队伍,使其掌握引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本领,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9.
九口子乡位于行唐县西北部山区,山场面积广阔,全乡现有枣树10万亩、200多万株,常年鲜枣产量达到800万公斤以上,红枣已经成为该乡重要的支柱产业;蜜枣加工是山区农民增收最便捷、风险较小的渠道之一。但是,1999年开春以来,九口子乡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实属罕见,致使全乡枣树挂果率平均不足20%。由于青枣资源的严重匮乏,大部分农民对1999年搞蜜枣加工已近乎绝望。面对这种状  相似文献   

10.
佳县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总土地面积2028平方公里,枣林面积42万亩,该项目的试验研究旨在提高传统枣树的灌溉技术,使佳县传统的红枣产业能够稳定的发展,特别是该项目的成功推广能够改变传统的枣树灌溉依靠老天的恩赐才能够有所保证的局面,使佳县贫困山区的人民靠红枣生存的生活状况有所保障。  相似文献   

11.
小镇     
李光泽 《当代陕西》2006,(10):59-59
这是一个陕北小镇,面临黄河,背靠石山,三五十户人家分居在公路两侧,恰似一根藤上结一群瓜,大小不等,但错落有致。小镇在干河石畔之间,胶泥夹石炮,石山土戴帽,穷山恶水,不长庄稼,却盛产优质红枣,  相似文献   

12.
枣缘     
白如样。一位普通的陕北老人。他和红枣的故事却不普通。曾经。红枣是他救命的口粮。现在。红枣是他带领大家致富的法宝。[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幸福枣园     
龚德明 《老区建设》2021,(17):87-89
周六一早,接到电话:“明哥,今天回来摘枣吧!再迟,就只有晒好的红枣干了!”打电话的是老家村里的老邻居田浩。“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夏末初秋,田浩枣园枣园里的枣由青转黄,由黄变红,此时也是他一家最忙的收枣之季。因之前,我与田浩有约定,连续三年,每当收枣之时,他都电话通知我回村摘枣。我也有叫必到,不仅感受收获的喜悦,也想看看他的枣园和村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李琦  张劲 《山区经济》1999,(2):27-28
位于临县西部沿黄红枣主产区的水槽沟乡,共辖30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2162户,8906口人,耕地总面积3.8万亩。近几年来,历届乡党委、乡政府把大搞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建设作为全乡实现稳定脱贫的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红枣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乡共发展红枣林2.7万亩,其中挂果面积达2.2万亩,四荒地红刺林达6400亩,红枣覆盖率达到72%。97年全乡红枣总产量达670万斤,人均红枣产量750斤,红枣总收入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55%,农民人均红枣收入超千元,从而使全乡依靠发展红枣主导产业而提前实现了温饱目标,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今年以来,乡党委、乡政府在实现温饱目标的基础上,向脱贫致富奔小康迈进成为今后全乡工作的大局和奋斗目标,为了研究制定符合全乡经济发展切实有效的工作思路。于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立足乡情、研究乡情、分析乡情。水槽沟是临县西部的纯农业乡,地上地下无资源,发展第二、三产业先天不足,极不可行。只有依靠发展农业经济来壮大全乡的经济实力,而农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粮食生产、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虽有了长足发展,但在全乡经济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只有红枣产业占到全乡经济总收入的55%, 初步实现了耕地枣林化,并向四荒地延伸,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进而凭红枣总产量多的优势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今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红枣全部覆盖,不提高红枣林单位面积的产量。仅仅依靠扩大红枣林面积来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乡党委、乡政府一班人充分认识到发展红枣产业必须走科技增效路子。提高红枣单位面积的产量科技是关键,扩大规模、提高单产,向科技要效益,推动全乡今后经济快速增长势在必行,走科技增效的路子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是符合全乡今后向脱贫致富奔小康迈进实际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编辑部:山西省临县是全国著名的产枣大县,正常年景产量两亿斤左右。该县西部几个乡镇以枣业为主。临县开阳的大红枣誉满三晋,名扬四海?  相似文献   

16.
《新西部(上)》2003,(2):92-92
陕西清涧宝龙枣业有限公司,原名清涧县川口红枣加工厂.该加工厂始建于1999年5月,现已发展成为占地32亩,建筑面积2255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220万元,流动资产150万元,从业人员86人的新型红枣加工企业。  相似文献   

17.
<正>一、研发生产防裂果专用肥料的背景和必要性自古以来,红枣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素有"铁杆庄稼"的美称,具有喜温、喜光、耐旱的特性,是发展节水型林果业的首选良种。近年来,我国红枣产业发展迅速,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逐渐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渠道。但由于枣农不能实施科学施肥、栽培管理措施粗放,红枣成熟期常遇连日降雨,导致红枣裂果的现象普遍存在。裂果直接影响了果实的外观质量和商品率,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相似文献   

18.
"陕北是个好地方!"毛泽东同志当年踏上陕北吴堡县川口渡口的渡船准备东渡黄河时,望着陕北的山山水水,曾经深情地说。  相似文献   

19.
郭岐花 《西部大开发》2010,(6):162-162,164
本文结合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提出保护土地环境,运用虫害天敌控制枣林病虫害的袭击;建议合理轮作,间作小杂粮、牧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应用与操作,对陕北红枣产业无公害生产与有机生产。  相似文献   

20.
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陕北地区,是陕西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这里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沟道面积占到总面积的60%以上。沟道是径流的通道,也是入黄泥沙的主要产地,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5.5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了陕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地处黄河下游的东部地区构成严重威胁。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新形势,陕北地区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就必须切实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突出抓好沟道治理,进而从整体上改善黄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