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江林业》2010,(7):10-11
党的十七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人决策,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足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推进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实现"五位一体"同步发展。这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方略。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从水的属性、作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责任出发,水利部党组做出了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决策,并提出了推进实施的意见。从此"水生态文明"不仅成为一个新的理念,也成为发展水利事业、建设生态  相似文献   

3.
改革:路在何方——关于《我们走在大路上》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媒体网络剧《我们走在大路上》(以下简称《大路》)上演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它所涉及的诸多有关改革的问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大路》的编剧、著名剧作家黄纪苏日前应邀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座谈。座谈话题广泛,涉及到对世界文明与中国文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自由、平等和法治与专制,精英的社会责任与弱势群体的保护等看法以及对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的评价。由于篇幅所限,编者仅节选黄纪苏编剧与我社总编辑袁绪程教授的部分发言,征得本人同意,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将“成为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继200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之后,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发挥着核心作用,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林业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当好生态文化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5.
传统古村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传统村落文化,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与发展是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自然环境人为的破坏、传统建筑的损坏、传统村落“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从生态文明的视野下,将传统村落传承、保护性发展与自媒体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研究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使传统村落凭借着自身的文化魅力,在当代社会实现其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6.
《南方农村》2011,(3):27-27
法学博士钱正武教授在《调研世界》杂志撰文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在现实中遇到了各种因素的阻碍,使市民化进程异常缓慢而艰难。要消除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障碍,必须从源头上探究其受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古树名木,百年沧桑,见证一地气候、植被、文化和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同时,身为独特的“活文物、活化石”,具有珍贵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保护古树名木,既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也是当前人们物质、文化生活追求的需要,对一地生态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全会在全面总结我们党55年来的执政经验、执政成效的基础上,站在世界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分析了党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将“生态环境良好”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良性循环,最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七牛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核心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动念和惜。卞小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内容,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这几天正在北京召开,在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在北京召开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同时纪念学会会刊《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创刊30周年。本次会议是按照年初学会工作安排开展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学会秘书处为此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得到了各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有40多个会员单位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今天的学术年会。很多地勘局的负责同志、而且不少还是主要负责同志专程来参加学术年会,充分说明大家对这次学术活动的重视和对学会工作的一贯重视和支持。借这个机会,我代表我们学会理事会,向各位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相似文献   

11.
论生态文明     
对生态文明的含义从广义和狭义进行了论述,并从价值观、发展观、道德观、消费观和政绩观角度阐述了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提出从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传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与和谐社会有机结合等方面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兵团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改制及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兵团职工队伍在数量和结构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职工总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兵团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已成为制约兵团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林业所具有的强大的生态功能、显著的经济功能和突出的文化功能,都证明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大使命。生态产品的日益丰富、林产品供应能力不断增强、文化产品影响扩大等也说明林业为生态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退耕还林工程在加强生态建设、改变农民传统落后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加速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拓展林业空间、增加森林碳汇等方面作出的贡献。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全部成林后将使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讨论了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面临的复杂形势,认为工程巩固存在较大隐患,提出了努力做好新时期退耕还林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新疆农地流转不畅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流转作为实践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在取得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亟待明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旨在应用产权学理论对这些问题加以深层次的分析,说明农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的客观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规范的契约关系是农地市场健康运行的关键。探究中国农地流转不规范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可为农地规范化流转提供一个思路。通过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出如下结论: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决定了不规范流转必然存在;不稳定的非农化就业迫使农民主动选择不规范流转;农地经营收益低致使农民不愿意费心去进行规范化流转;短期流转所促成的重复博弈局面减缓了非规范化流转可能带来的损害。但随着社会的演变,不规范流转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所以应当逐渐将农地流转引向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论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主要载体,林业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是建设生态文明赋予林业的重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矿业城市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大力发展生态文明”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在矿业城市发展生态文明,有利于推进矿产资源集约与综合利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促进矿业城市转型。面对持续扩大的矿产资源需求和日益深化的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矿产资源集约与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从优化国土开发空间,集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资源;实施综合性、全面性、系统性生态环境管理,深化大气污染和重金属、持久性化学物污染协同防治机制;促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促进生态文明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生态文明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较于传统文明是“绿色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性。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建立按照生态系统规律运行发展的经济体系,建立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机制,切实增强生产过程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偏好探微——兼答陈美球同志之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问题 ,人们在理论和政策上存在着明显的小城镇偏好。究其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建国以来 ,国家对大城市实质上的抑制政策造成了强大的思维惯性 ;上个世纪 80年代不得已而为之的小城镇模式被当作中国城市化的灵丹妙药 ;一些人认为城市大了一定会发生“城市病” ,而小城镇可以避免“城市病” ;把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或逆城市化当作我国现阶段的目标模式 ,认为可一步到位发展小城镇 ;一些人认为农民素质差 ,只能在小城镇发展。这些思想严重地限制了城市规模效益的发挥 ,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