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近年来,学者们针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做了多视角的研究,普遍认为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在这一领域存在着制度缺失、资源匮乏、服务质量层次不齐等问题.影响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因素包括了许多方面,例如长期照护的资金短缺、长期照护人员能力不足、尚未形成法律保障体系等;建议建立起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及发展特色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积极应对人口结构高龄化带来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2.
长期护理服务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挥保障作用的核心要素。失能人员长期护理服务主要由家属提供,家属作为非正式照护者,其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照护质量。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调查215名长期护理保险居家照护失能人员的非正式照护者,中度焦虑有43例(20.00%),重度焦虑有88例(40.93%),非正式照护者的焦虑程度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得出,可支配月收入、自评压力、培训情况及失能人员的服药种类是其焦虑状况的危险因素(P<0.05)。为更好地帮扶失能家庭,需建立部门协同的精准帮扶机制,完善规范化培训机制,强调社区主体作用,提供慢病用药上门服务,引导转变养老模式选择,积极发展养老产业。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范围内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发展,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问题开始凸显。为应对老年长期护理费用的筹资问题,部分国家率先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对日本和韩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背景、筹资责任、给付方式、政策效果、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围绕学界存在的主要争论,对比目前中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主要条件,提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应该是首选,而需要率先在中国建立起以"失能老人补贴+护理服务"制度为主的长期护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满足失能老年人多元照护服务需求、提升照护服务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修订,构建了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上海市、青岛市、长春市和南通市四个试点城市获取301份失能老年人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在有形性和有效性维度.城市地区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明显高于乡镇地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关注老年人精神世界、专业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推广智能化长期照护服务设施、完善长期照护服务监督机制和大力推进城乡长期照护服务均等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长期照护保险在解决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待遇给付作为长期照护保险的核心环节,对满足给付对象的需求,提升长期照护保险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学者纷纷对待遇给付问题展开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给付对象的界定、给付方式的选择、给付标准的认定与给付内容的划分等方面,且在给付对象的界定、给付内容的划分上达成了共识,但在给付方式的选择与给付标准的认定方面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农村失能老人长期供养不仅是老年人和其家庭的需要,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老龄化背景下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实现农村失能老人长期供养需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养老服务的资金、政策保障,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调查研究专题中心“家庭收支调查报告”的数据资料,运用统计方法探讨长期照护自负费用影响的相关因素,并建构模型推估台湾地区长期照护自负费用负担的趋势。研究发现长期照护自负费用平均给付金额不会因户长的教育程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但对户长的性别、所在地区、所得有显著的差异性。另一个重要发现是财产所得、租金收入及房租水费支出、经常移转收入、保健医疗及什锦消费支出、产业主所得及杂项收入合计高者,长期照护自负费用就越高。通过模型建构推估可知长期照护自负费用负担逐年增加,而且随着物价上涨而增加。该研究结论可以作为保险公司与相关机构规划长期看护标的之参考指标,也可作为个人理财规划的参考,并延伸确定商业长期照护保险的购买额度,以保障其老年生活安定。  相似文献   

8.
按照联合国的规定,凡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以上,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10%,就属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5%,表明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肇庆市作为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的城市,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失能失智老人占托养老人的80%以上,但却在机构养老发展方面动力不足。通过实地调研后发现,肇庆市长期护理服务相关政策法律不健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护理人员供不应求、长期照护保险缺位,导致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所以探究完善该保障体系对于破解大湾区乃至我国老龄化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管理贯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实的全过程,关系到长期护理保险的经办责任主体、资金筹集、失能等级评定、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待遇给付和费用结算等方面的具体经办业务,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平稳高效运行的强有力保障。本文对中国五个试点地区(选取青岛、上海、长春、南通、广州五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管理实践进行详尽深入的对比分析,并总结出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两类典型的经办管理模式:社会统筹经办模式与多元协作经办模式。在深入分析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管理目前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管理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若干建议,以期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管理水平的提升及其由点到面进程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人口老龄化和财政负担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日本于2000年开始实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该制度主要覆盖日本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制度收入源自缴费和税收,向有需求的被保险人提供照护服务。该制度自实施以来,运行状况基本良好,并经历了两次主要的改革。其中,2005年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中国应当借鉴日本经验,未雨绸缪,尽早从制度设计上为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做好准备。同时,也应多方筹资,共同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使用2011年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失能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年龄、经济生活水平以及医疗与照护水平3个维度能够显著影响失能老年人的健康自评,而居住模式的影响不显著,子女数量对男性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儿子数量对女性失能老年人的健康自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故传统观念中的"养儿防老"与"多子多福"现象正在逐渐消失.为提升失能老年人的健康自评,我国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政策保障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应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力度并扩大其分布范围,使患病老年人能够及时就医.扶持长期照护服务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照护人员,最大限度地满足失能老年人的日常活动需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家庭照料能力的降低,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问题已成为一项新的社会风险。为化解这一风险,我国政府开始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科学合理界定财政责任是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15个试点城市的财政补贴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试点地市存在财政补贴法制建设滞后、财政补贴政策目标定位偏差、财政补贴责任异化以及财政补贴方式僵化等问题。研究认为合理高效的长期护理保险财政补贴制度建设应健全财政补贴的法律法规,明确“补缺型”作为政策的目标定位,采取差异化的补贴方法,坚持“支持性”责任为主、“兜底性”责任为辅的补贴原则。  相似文献   

13.
以“双困”老人为保障对象的照护社会救助制度,将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本文对英国的照护社会救助进行介绍和分析,借鉴英国在照护社会救助的照护需求评估、家计调查、对非正式照护者的支持以及智能养老等方面的经验,从而对我国照护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Nvivo11对15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形成节点,构建节点矩阵,分析城市的经济、人口特征与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及保障制度安排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经济特征(公共财政收入、人均GDP)与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筹资标准、保障对象关系较为紧密;地方财力越雄厚,人均GDP水平越高的城市,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对医保基金和财政资金的依赖越大;部分经济实力强的城市将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范围扩大至中度失能老人及失智老人。从城市的人口特征看,深度老龄化的城市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已向中度失能老人、失智老人范围扩展,在参保对象上也更倾向将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纳入参保范围;城乡二元化、职工与居民两分化的参保格局仍占主导地位。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政策红利需要扩散,制度的公平性亟待加强,建议逐步降低各地的筹资梯度,统一筹资渠道;尽快将城镇居民纳入参保对象,逐步实现制度的统一;积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城乡统筹;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其他相关社会保险的制度耦合。  相似文献   

15.
国外护理保险经验证明,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能在满足老年人与失能人群护理需求的同时促进护理事业发展,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保障制度。文章从发展型福利视角出发,通过借鉴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构建符合发展型福利要求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传统养老服务的诸多难题,从2016年开始在全国15个城市试点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对试点城市政策的效果评估,研究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在覆盖面、筹资来源、护理服务、基金管理以及业务经办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碎片化”特征.这就意味着政策要进行顶层设计,在服务理念、受益对象、筹资机制、服务传递等方面开展重点整合,进而,从完善失能评估标准、城乡居民全覆盖、多渠道筹资、待遇支付水平、居家照护服务、重点关注康复服务以及孕育PPP市场服务等方面实行方向性和功能性整合,为下一步扩大覆盖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进入老龄社会行列已达20年,近几年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成为研究的热点。诸多研究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的老年失能人口数量会不断增多,文章对2020—2100年间中国老年失能人口数量进行测算,发现老年失能人口数量沿着先增加,接着平缓增加,而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变化,并非是不断增多的。对照国际长期照护保险的经验和教训,发现国外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初始条件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国外快速增长的照护服务成本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各国从注重机构照护逐渐转向注重家庭照护。因此,中国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建设应该分阶段推进,优先建立长期照护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区探索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当前两项制度成熟定型后再大力发展长期照护福利制度,进而形成多层次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体系。现阶段应注重制度的探索和完善,如发展长期照护救助制度、积极维护家庭的照护功能、统一失能鉴定标准及培育照护服务市场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解决老年人护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仍属于新兴保险产品,国人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文章在讨论了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分析了实行长期护理保险的现实意义,并对我国实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出了规划长护制度、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护理人员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人口老龄高龄化的发展使失能半失能群体数量剧增,给国家养老护理保障带来极大压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健康中国”战略下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一道屏障.本文探讨了在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医疗环境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激励作用.文章认为,受法律法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公众对其认可度不高等因素制约,商业长期护理保险面临发展困境.有必要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出台顶层制度战略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产品品牌价值等维度促进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长期照护社会保险,是应对老年人长期身体和生活照料需要的社会保障新议题。这种社会保险项目的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框架,以及对保险提供者、受益目标人口和受益资格、受益资格的评定、照护待遇、法定计划的具体操作实施、资金筹集、覆盖面的确定、费用的控制等方面的规定。这种保险在国外已有推展,中国也已具备了基本条件。借鉴国际经验,中国建构此保险的关键是通过立法,使之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