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组织公民与企业公民之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和姿态.它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所构成.它能充当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减少组织各个"部件"运行时的相互摩擦,从而促进整个组织效率的提高.我国企业正在超越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入一个崭新的"企业公民"阶段.基于组织行为学角度,探讨企业公民的形成过程及其措施与方法,可以促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中迫切需要的以企业公民为目标的新型企业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的公民参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纹菘  马索伟 《全国商情》2009,(12):140-142
公民参与提倡在公共领域将公民意愿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导向,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本文拟用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差异出发,分析现行公民参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假设对公民参与中的核心要素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公民是个人组成组织后,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最为理想的模式.公民理念是促进现代组织变革的根本力量.在组织,表现为组织公民;在企业,表现为企业公民;而在大学,则是大学公民.建立在组织公民基础之上的大学公民以无私、热情、忠诚、遵从、创造、主动、自我完善从优秀走向卓越.志愿者精神正是大学公民理念的最为直接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和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模式也逐步由单一的精英模式向精英主导下的公民参与模式转变.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当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改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家长式领导产生于华人文化背景下,并带有一定的文化异质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家长式领导能很好地解释华人组织的效能。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家长式领导、组织公民行为和心理授权三者之间显著相关,且员工的心理授权感知在家长式领导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公民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目前大学生群体公民意识淡薄,严重影响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主要表现为成员资格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普遍不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性别、家庭背景、生源地、专业类型和政治面貌对其公民意识的培养都有显著相关性.但是,不同因素在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各个方面的程度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论公民意识     
只有培育出公民意识,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本文通过对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公民意识与市民意识及公民意识与主人意识等关系的论述,阐明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指出培育公民意识的出发点是市民意识的生发,其落脚点是主人意识的养成,以期求得培育公民意识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8.
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缺乏社会公德、公民责任感和参政议政的监督意识是公民意识缺失的表现;历史上缺乏与公民伴生的民主条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不良因素的渗透和思想教育没有及时转变到公民教育上来是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加强从小学到大学的系统的公民教育,是确立公民意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在校学生的公民意识普遍得到增强,然而相关问题依然存在,在校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国在校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校园环境、教师引导、家庭教育五个环节着手,提出在校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准公民”阶段,但是相应的公民意识与行为并没有到位,因此对其进行公民教育尤为必要。要把现代民主政治中的公民文化内容与现代大学教育的科学理论方法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将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内化为大学生的意志和愿望。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通讯的发展迅速,特别是电子设备的普及,公民的个人信息的保存和保护就面临着困境,本文从法理的角度分析公民隐私权的行政法保护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民参与公共预算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公共预算中引入公民参与,必定会使公共预算体系更加民主、合理,保障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在当今社会多种元素异军突起的新形势下,公民参与公共预算将进一步深化发展,为实现民主科学的公共预算体系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理论缘起于西方社会,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其在传入中国之后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的新变化,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转变、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及社会民主法治的进步等都为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各种问题也不断凸显。我们必须正确解决中国公民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促进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强调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从诸多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公民社会的培育是政府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公民社会的培育,不仅具备可行性而且也具有必要性.政府着力于培育公民社会,首先要转变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公民社会思想;其次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公民社会成长空间;最后要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扩展公民社会践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全球移民,多元族裔对公平的诉求,以及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使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公民身份和公民教育发展变得愈加复杂。由于许多种族、民族、文化、语言和宗教群体难以结构性包容于国家体系之中,导致的结果是这些群体既不能内化国家的价值观和精神以形成较高程度的国家认同,亦不能获得政治效能感。他们更为关注本群体的特殊需要和发展目的,淡漠国家整体利益和发展目标。文章将边缘族裔不成功的社会化过程定义为"失败的公民身份",并提出了公民身份类型学的理论模型,详细定义了失败型、认可型、参与型和变革型公民身份的内涵。论文还论述了学校教育在减少失败型公民身份,帮助边缘群体转变为多元文化国家的有效参与型公民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详细介绍了转化性公民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需要有公民的伦理精神的支持.公民伦理精神的建立对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它能减少或避免因公共生活摩擦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伦理精神有了一定的生长和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当前,对于公民伦理精神的培育和提高,一是要建立社会信任,增强人际合作与凝聚力;二是要强化荣辱观念,营造扬善抑恶的道德氛围;三是要借鉴成功经验,推进和转化公民道德意识和成果.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一个社会独立的公民社会能够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公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问题上应该充分认识到用理论引导我国公民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公民教育,从内容上来看,应包括公民品德教育与公民权责教育两个方面。而目前我国青少年公民权责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传统教育理念的滞后、公民文化尚未深入人心等。笔者认为除了应扩大和培养青少年的社会参与之外,还应从树立青少年的公民权责意识,发挥政府和社区的管理职能,学习借鉴国外优秀公民权责教育方法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公民社会在中国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由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制约着舆论引导,所以公民社会的出现要求舆论引导应更多地体现尊重民意、执政为民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论法治精神与“公民参与”的法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命题.当今社会,由于强调公民在影响政治和法律的能力方面变得日益主动,以至于"公民参与"的法律意义也就突显出来.公民的政治和法律参与,不仅有助于公民有意识地承担公共责任的"公民美德"形成,而且有助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