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是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载体。在空间上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上海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发挥上海制造业优势,推进专业化分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尝试,也是上海在产业规划引领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规合一”要求进行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天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运用区位熵和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对天津、北京、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集聚程度以及集聚效率上的差距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人才引进、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及加大服务业集聚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服务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持续加强。但生产性服务业仍存在集聚效应弱、产业布局趋同等问题。因此,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空间优化将是强省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探讨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状,研究和分析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同时,对先进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布局及具体做法进行总结归纳,切实找出山东省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为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优化策略提供经验借鉴,为进一步推动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5-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方法实证分析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下产业融合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生产性服务业的过度集聚会导致产...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与中介效应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直接效应与具体路径,研究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集聚的 MAR、JACOBS 与PORTER 外部性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升级。因此,文章提出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重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路径,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罗芳  刘泽文 《科技和产业》2021,21(8):170-174
中国高速铁路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高铁的建设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和产业联系.基于河南省2005—2018年17个地级市的数据,将高铁建设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结合,将高速铁路开通影响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相结合.构建高铁建设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的实证模型;并进一步探讨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及大小.运用PSM-DID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速铁路的发展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正向影响、且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增长.本文基于产业集聚相关理论,以内蒙古为研究对象区域,采用区位熵指标法详细测算了内蒙古及各盟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细分行业集聚现状,并分析了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长期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意义,探讨政府致力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路径:制定长远规划;把握集聚节律;比较优选集聚;加快平台构建;注重模式互动.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经济的深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日益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及其价值链。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以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切入点,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定位为落脚点,对其目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与实证检验,并据此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提升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具有发展对韩、对日、对俄生产性服务外包产业的区域地缘优势,便利、发达的交通网络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10个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链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资本、技术和人才状况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造了良好的资金条件、技术保障和人才保障;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Do Special Economic Zones (SEZs) promote the productivity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what are the channels of the effect? To shed light on these questions, we collect a dataset of 1.46 million producer service firms on the basis of the Second Economic Census of China. We then use the dataset to prove the productivity advantages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SEZs. Guided by a “new” new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 we estimate these advantages using the IV model and unconditi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parameter correspondence method. Results imply that agglomeration effect is the source of the productivity advantages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SEZs. This effec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ocal manufacturing scale. A high industrial relevancy between the producer services and the lead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SEZs results in a strong agglomeration effect.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in the SEZs reduces the entry barrier for firms and attracts a high proportion of inefficient firms entering with the selection effect. This resul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promoting the productivity of producer services. The conclusions are robust i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计算泛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区位熵,对城市规模与两大产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制造业水平相对不高;其他规模城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高,尤其特大城市比其他规模城市具有更高制造业集聚水平,但其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普遍较低。此外,2014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规模间均有某种对应关系:制造业与城市规模之间大致呈“倒V”型分布;生产性服务业随城市规模递减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集聚外部性的角度理论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7-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个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能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而Jacobs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从区域异质性来看,在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主要作用机制,测算江西省2009—2019年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与制造业效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正成为当前一个学术热点,在研究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动因、集聚度测量方法以及集聚影响因素等进行文献研究后发现,现有研究多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自身角度进行较为单一的分析,而对其所产生的作用与产业升级整体联系的分析却存在明显不足,未来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创新的关联性、匹配性,加强以提高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产业价值链布局、创新资源分配及政策精准扶持。  相似文献   

16.
黄子琦 《科技和产业》2022,22(8):212-218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边界不断延伸,充分发挥二者协同集聚效应成为推动产业融合的关键。通过区位熵法构建湖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指数,探讨湖南省产业协同集聚的时空分异特征,得出以下结论: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水平存在区域差异性,且呈现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协同集聚形式。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3-2012年度福建省各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面板数据,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对福建省产业集聚情况进行测度,并分析两大产业之间的集聚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市场集聚度方面具有较一致的走势,而在空间集聚度方面走势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把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在选取金融业等八个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上,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归结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结构、经济外向性程度、城市化水平、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等六个方面,采用了传统计量经济学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截面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通过基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级市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发展结构、城市化水平较为显著,其他因素并不显著。同时证实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此时的空间回归模型要优于传统计量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生产性服务业人均产值低、城市间发展差距大等制约城市群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的忽视。化解当前难题需要立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与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产品的偏好、城市群交易效率的关系。新古典超边际分析理论从分工视角、以超边际分析模型为手段为城市如何选择与其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指明道路。集聚模式影响城市群交易效率,进而影响宏观分工水平;反之,交易效率的改进能够提高城市群绩效,推动能够体现微观主体偏好的集聚模式变迁。在城市群分工深化、广化过程中,城市通过将宏观效率与微观意愿结合的方式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大城市“行星环”辐射作用,构建城市群功能互补的“拼图式”格局,助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长三角两省一市1985-2010年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增加值为依据,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仅生产者服务业整体上对制造业具有支撑作用,而且生产者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也与制造业相互影响,但由于发展水平和行业特性不同,影响程度又有差异。并据此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