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预期影响的连接点和传送点,其选择和调整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关键性步骤之一。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目前采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将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历经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从2011年放缓了增长速度,市场经济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时期,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中介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以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为研究对象,选择利率作为我国中介目标,从而得到构建合理的利率结构、完善金融市场改革机制中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随着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等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以及货币供应量自身的可控性和可测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为此,自1990年代起,一些国家相继改弦更张,把货币政策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为通货膨胀率,由此形成所谓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本文运用模型分析,在封闭经济的假设基础上分别讨论了严格通货膨胀目标制和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针对我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目标缺乏有效性状况,本文认为可以借鉴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5.
我国从 1 996年开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它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正确实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诸如金融业的不断开放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 ,对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开始受到质疑 ,文章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从纵向角度出发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两个环节中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 ,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的确在不断下降 ,并对有效性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年,货币供应量被正式确定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是,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可测性、可控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而从实践情况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存在很大的离差,在稳定价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也不能令人满意;因此,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步降低。从历史角度观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趋势实际上是在不断寻找“规则”与“相机抉择”的替代和综合;而与传统政策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最大的特点恰恰是实现了规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也正是由于此,受到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现实抉择。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介目标选择是货币政策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趋向及背景进行了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现阶段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依据,指出了我国现行的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新的中介目标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两难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单一的以货币供应量或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并不适宜,构建以广义货币供应量为主、利率为辅和适当监控信贷总量的复合中介目标体系将是我国目前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两难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单一的以货币供应量或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并不适宜,构建以广义货币供应量为主、利率为辅和适当监控信贷总量的复合中介目标体系将是我国目前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不可能直接达到其最终目标,而只能通过中介目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文章认为,无论是学术理论价值上,还是政策实际操作上,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可以借鉴通货膨胀目标制来改进和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虽仍具备合理性,却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同时,由于利率形成机制并不完善,利率暂时不能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目前我国应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直接中介目标,而以利率作为辅助中介目标,发挥利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适的货币中介目标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ARDL模型的协整分析方法,对货币中介目标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率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幅度最大、货币供应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次之,而利率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认为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应从过于强调货币供应量指标,转向综合利用多种金融变量来指导货币政策的操作,但在将来市场体系完善后,可考虑采用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货币政策的福利损失及中介目标的选择——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新凯恩斯框架下的DSGE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福利损失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反应越是敏感,则福利损失越小,因此,货币当局应该充分利用利率政策稳定价格水平;(2)名义利率对产出的反应越是敏感,则福利损失越大,因此,货币当局不宜运用利率政策影响经济增长速度;(3)利率平滑对福利的影响不大,货币当局的利率政策应该直接针对通货膨胀,而不应该追求利率本身的稳定;(4)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利率政策规则造成的福利损失差别不大,货币当局可以从便利的角度出发,根据上期的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来设定当期的名义利率;(5)与利率变动相比,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造成福利损失更大,因此,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该逐步由货币供应量转向利率。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讨论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然后通过对国外中介目标选择实践的考察,分析了中国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争论和实践,最后讨论了一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主要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搞清楚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关系就十分必要。通过计量分析可以得出: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是推动GDP增长的主要因素,财政支出增长不是推动GDP增长的因素,但是不能否定其在反经济危机中的巨大作用;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是推动CPI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制定货币供应量政策时,既要考虑到推动GDP增长的目的,也要受到CPI上涨的制约,需要在二者之间权衡;在制定利率政策时要研究均衡的利率,实际利率要向均衡利率靠近,并且要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以达到最大的资本积累量,保证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积极的货币政策帮助中国经济在危机中和后危机时代保持稳定而较快的增长。然而与之相随的是物价上涨、通胀压力显现和外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防通胀,保增长的压力较小。而且,由于中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对资本项目下货币流动的严格管理制度,利率上升本身不会对人民币升值带来显著影响,也不会导致热钱的大量流入。 相似文献
17.
18.
19.
略论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基础上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建议。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就是货币政策具有真实效应,能够对真实经济变量产生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货币政策能够在保持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 相似文献
20.
作为应对通货膨胀的主要宏观调控措施,货币政策历来都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重视.但是,从2006年开始的本轮通货膨胀中,中国政府屡次动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结果是消费物价指教的渐进攀升.本文从中国区域金融差异的角度分析了渐进性通货膨胀的原因,并在分析全国统一货币政策失灵机制的基础上为将来可能的区域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