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新颁布的《物权法》确立了房屋买卖和其他不动产物权预告登记制度,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预告登记制度做出明确规定,为克服"一物数卖"特别是商品房预售中的"一房二卖"等违法违规现象,促进市场交易的健康发展和保护交易双方当事人正当、合法的利益,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作为立法的一次尝试,其规定尚不完善,将在对预告登记制度设立的必要性、法律性质、效力分析的基础之上,就预告登记纳入不动产交易中的解决机制进行阐述,并对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许洪臣  张利国 《商业研究》2004,5(23):169-173
严格责任最初作为契约法上的责任源于罗马法。 17世纪以后 ,商事实践中形成的严格责任在各国商事立法中确立。现代商法上的严格责任制度并不仅仅局限于契约法上的严格责任 ,也不同于侵权行为法上的无过错责任 ,严格责任制度在各国立法中主要体现为无过错原则、负连带责任以及权、责、利、效相结合的机制。严格责任制度是主体在意思自治同交易安全价值之间的平衡。严格责任制度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以及外部性内在化两个途径提高商事活动的效率。因此严格责任制度在保障交易安全、促进交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华扬 《商场现代化》2012,(20):320-321
由于离婚多是因为夫妻之间感情已不能维系,故如何妥善解决在婚姻关系解除时的财产问题就成了双方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无过错方、弱势方而言,在我国现行《婚姻法》中,有关家务劳动补偿、经济帮助、离婚损害赔偿等制度都已经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行体制对无过错方、弱势方的救济基本都是离婚时的一时给付,并没有顾及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保护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到伤害的一方在离婚后的长期利益。本文意在结合立法层面的规制及现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探究如何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扶养义务扩大到离婚后,即构建我国的离婚后扶养制度以最大程度地将离婚伤害对无过错方、弱势方的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4.
企业的商业秘密往往在人才流动时受到侵害,竞业禁止制度是保护商业秘密的一项重要的措施。但是我国在关于竞业禁止制度的建立方面还存在着立法不统一、限制范围小等问题,在实践中给我国的商业秘密保护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通过对商业秘密保护和竞业禁止制度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我国应尽快建立完备的竞业禁止制度的必要性,同时也提出了统一立法、扩大限制范围、合理补偿员工等相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是民法中关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重要制度,它以风险防范为价值取向,旨在保护期待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权利人基于其不动产物权取得的债权请求权的利益.它起源于早期普鲁士法,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均有明确的规定,是不动产物权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组成部分.本文从预告登记制度的概念及其特征入手,重点阐述了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的效力,并对我国现行规定中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内容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6.
芮小欢 《商》2013,(12):210-210
我国《婚姻法》第46条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该制度是为了保护婚姻中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赋予离婚时无过错方的精神损害和物质损害的赔偿请求权,对离婚时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是一种过错惩罚和损害赔偿相结合的救济制度,以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以及促进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物权法>借鉴大陆法系的通常做法建立了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该制度的确立显现我国物权立法进步,对保障购房人利益防止出售方恶意违约起到很大作用,然而我国的预告登记规定不仅过于简单,原则性太强缺乏必要操作性,而且预告登记制度内在结构和与其它制度的衔接也有较多冲突.本文从总结我国不动产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效力和程序等三个方面的成败得失入手,并提出相应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邓文娟 《商》2013,(14):219-219
物权法不仅对物权进行了保护,而且对债权也进行了保护。对债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预告登记制度、抵押权制度和留置权制度之中。  相似文献   

9.
预告登记制度创建于普鲁士法,后被瑞士、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所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20条规定了预告登记制度。这一制度旨在保护债权请求权,但是我国的预告登记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0.
栗靖 《商业科技》2011,(11):98-98
预告登记制度创建于普鲁士法,后被瑞士、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所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20条规定了预告登记制度。这一制度旨在保护债权请求权,但是我国的预告登记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1.
虽然应收账款质押具有社会经济意义,但信贷机构却承受着较大的风险。为控制信贷风险,应完善应收账款的公示模式,使质押效力有力地约束出质人并及于次债务人,同时确立受损应收账款质押债权的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2.
Dismissal is a major issue for distributive justice at work, because it normally has a drastic impact on an employee’s livelihood, self-esteem and future career. This article examines distributive justice under the US’s employment-at-will (EAW) system and New Zealand’s just-cause dismissal system, focusing on the three main categories of dismissal, namely misconduct, poor performance and redundancy. Under EAW, employees have limited protection from dismissal and remedies are restricted to just a few so-called exceptions. Comparatively, New Zealand’s just-cause system delivers much more just outcomes, both in terms of remedies and punishments. Despite a few shortcomings,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reasonable reference for policy changes in the US.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当前区域经济立法主要存在的缺位问题、法律冲突问题以及国际区域经济立法与国内区域经济立法的协调问题,应通过制定区域经济基本法、对区域经济立法实施立法与司法审查制度创新以及注重国际区域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协调等方面来完善我国区域经济立法。  相似文献   

14.
股权转让又称股份转让,是指股东将其对公司所有之股权转移给受让人,由受让人继受取得股权而成为公司新股东的法律行为。股权转让不单是股权转让人与股权受让人之间的合同行为,同时又涉及到公司、其他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因此而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我国立法对此规制不健全,故有必要对股权转让的限制规定问题加强研究并尽快完善立法。  相似文献   

15.
After a review of the diverse laws governing termination of employment in 11 countries, the authors note patterns across the different legal systems. For example, all but two of the eleven countries required some form of just cause for dismissing an employee. Several mandated various forms and schedules of notice, and a few required some form of remuneration or severance payment—sometimes in lieu of notice. Additionally, some countries gave the workers the chance to appeal their dismissal, ofte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ird parties. Although the authors consider it unlikely that the severance-pay idea will become a blanket policy (since some countries don't require severance pay), they adduce a set of standards that could provide a uniform termination process across all 11 nations. The strategy underlying such a uniform policy is to make its provisions fit the laws of the most restrictive nation, by using a just-cause standard in all dismissals. While that adds some personnel cost, on balance, the authors argue that establishing cause for dismissal protects the employer from future claims and could save money in the long run. It also forces managers to make a specific effort to remediate employment issues and to try to help struggling employees.  相似文献   

16.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保护功能,对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在湿地保护立法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完善湿地保护立法势在必行。就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出阐述,并对完善湿地保护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司法认知和推定都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依据职权对事实进行认定的审判职权行为。在二者的比较视野中,它们虽然在使用主体、所发挥的功能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且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但在事实认定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程序等方面二者又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也是这两类职权行为在今后司法审判的准确适用中需要注意区分的。  相似文献   

18.
立法提案是立法程序的入口,也是体现立法民主化的重要环节。本应体现广泛民意的立法提案,实践中受到体制内外的严重纷扰,于是有学者主张赋予公民立法提案主体地位。显然,在人民代表大会政体之下,这种主张并不可行。但不可否认,立法民主化是大势所趋,应切合实际地设计相关制度,保障立法提案的顺畅,使民意之所需成为立法之所急。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文化产业政府规制立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规制法律缺失较多、规制立法的部门利益保护色彩较重、在法制功能上重保障、轻促进及有些法律规范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因此,应当明确文化产业政府规制立法的基本原则,构建文化产业政府规制法律的科学体系,理顺文化产业规制主体的职权关系,多层面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并注重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衔接,多管齐下,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政府规制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0.
由于立法的缺乏和滞后,我国环境公益的现状是先有司法后有立法。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滞后造成司法救助环境公益困难重重。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相关国家有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保障公民环境权益的实现、促进环境法制良好实施以及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等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一条环境公益诉讼,表明这项制度已在我国施行,但是条文的单薄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多问题和困惑。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具体,同时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增强该制度的司法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