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充分认识做好以工代赈工作的重要意义扶贫开发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巨大关怀,是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以工代赈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条件,将做工和赈济结合起来,提高贫困地区“造血”机能,增强当地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群众稳定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奠定基础,既“治标”又“治本”,使群众近得实惠,远见效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和拥护。因此,以工代赈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扶贫政策,是扶贫开发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在隆安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要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突出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新目标,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我们党是依靠穷人起家的,如果嫌贫爱富,就违背了党的宗旨;如果新时期不能尽快让贫困地区群众富裕起来,全体人民一道致富奔小康就会是一句空话。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把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格外放在心上,着力解决好扶贫攻坚问题。  相似文献   

4.
贫困地区财政普遍困难。集中表现在财政支出增长远远大于财政收入增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切实加强财政管理,不仅是财政部门自身的要求,也是贫困地区确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那么如何加强贫困地区财政管理,以小财政办大事业?笔者认为贫困地区财政管理必须巧借“三股力”。一、要巧借艰苦奋斗精神的凝聚力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艰苦奋斗精神所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是确保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法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贫困地区.要搞好财政管…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经济》2007,(4):35-36
位于甘肃中部的定西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清廷:“陇中苦瘠甲于天下”,此句百年断言,道尽了定西之穷之苦。上世纪末,定西通过实干苦干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进入了稳定解决温饱并向小康迈进的新阶段。近几年来,定西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产业经济全面起步,经济社会步入较快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李泓浦 《魅力中国》2013,(25):85-8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随之而采的收入分配问题则日趋明显,这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关部门应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积极采取措施处理我国收入分配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  相似文献   

7.
“七五”期间,江西省老区、贫困地区的面貌有了较大的变化,解决特困户温饱问题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和各项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我  相似文献   

8.
国有大型企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对国有大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支撑作用,对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国有大型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其对策等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9.
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以来,老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以亿计的农村贫困人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奔向了小康。全民创业,是国家发展,人民富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全民创业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已使我们的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发展、创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扶贫开发就是创业。我国的贫困地区之所以称之为贫困地区或欠发达地区,就是因为发展不够,创业能…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他的指引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新路子,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潮。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8%,人民生活水平开始走上富裕之路,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初步得到体现,这20年是中国发展最快的20年,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最快的20年,也是人民生活水平上升最快的20年。……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他的指引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新路子,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潮。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8%,人民生活水平开始走上富裕之路,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初步得到体现,这20年是中国发展最快的20年,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最快的20年,也是人民生活水平上升最快的20年。……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重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提出了“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实施以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战略,是当前和“十一五”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切入点,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心所在。笔认为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要以人的生活为本,而“平安生活”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底线要求,符合当前社会现实和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群众追求平安、富足、幸福生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他的指引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新路子,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潮。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8%,人民生活水平开始走上富裕之路,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初步得到体现,这20年是中国发展最快的20年,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最快的20年,也是人民生活水平上升最快的20年。…………  相似文献   

14.
完善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以及尽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报告分析了贫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发展现状,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名族最低生活保障的现状,发现目前制度实施中出现少数民族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短缺,应对措施不力,管理不完善等问题。笔者的主要观点是建立贫困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该着重在保障标准、资金来源、保障手段和配套政策等方面加以完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关系着国民经济全局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是全国人民都关心的大事。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粮食生产发展的影响如何;要使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应该有哪些政策取向,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状况的启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15年来农业的迅速发展,保障了国家建设和基本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变了农村面貌。  相似文献   

16.
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势在必行彭开卿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高速、稳定、持续的发展,各项事业也得到长足的进步,广大农民的生活也的确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农民看病难的现象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贫困地区日益显得突出。(一)最近,利用参加农...  相似文献   

17.
王宇辉  刘新虎 《发展》2006,(11):135-135
扶贫资金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为了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资金。扶贫资金投入规模逐年增加,2004年,仅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一项就达122亿元人民币,再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以工代赈、贴息贷款等项目,总体规模相当可观。这些扶贫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对推动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显得十分迫切和关键。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杨任远 《江苏经济》2002,(10):20-21
江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代表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只有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真正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讲发展,农村发展至关重要;讲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重中之重。正如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相似文献   

20.
陈耀  王生林 《发展》2007,(7):16-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贫困地区不仅基础条件差,各项社会事业也严重滞后,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无疑是甘肃当前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探索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道路,拓展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