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逻辑实证主义把实证主义观点与数学逻辑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什么是科学理论以及科学理论是如何发展的“正统观点”,并且它是一种非常强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本文通过对实证主义科学图景的分析、批判,指出其主张不具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目前西方主流的世界秩序观主要包括霸权秩序论、均势秩序论、世界体系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五种。这五种理论都属于基于人性恶假设的冲突秩序观。冷战结束后的权力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网络化、世界风险化等诸多趋势对冲突秩序观形成了挑战。在此背景之下,基于中国传统的和谐秩序观的意义便凸显出来。和谐秩序观以人性向善为假设基础,力图发现和弘扬人性中道德的成分。在和谐秩序观之下,世界秩序表现为一种多行为体共存的和谐状态,主体间关系是朋友关系,而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形式主要表现为互助与礼遇。西方一些前沿的理论进展如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全球治理理论、国际道德研究等与和谐秩序观的逻辑基本契合。同时,和谐秩序观的优势则体现在其与"整合性秩序"背景的逻辑一致及其强适用性等特征上。全球共治是建立在和谐秩序观基础上的一种调和性理念,其基本逻辑是"弱冲突逻辑+强和谐逻辑",基本框架是构建全球性的权威协调,国家间关系结构强调从利益关系向朋友关系转变,对待异见的方式是求同存异,互动形式则是多主体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3.
高奇琦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4):67-87,156,157
目前西方主流的世界秩序观主要包括霸权秩序论、均势秩序论、世界体系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五种。这五种理论都属于基于人性恶假设的冲突秩序观。冷战结束后的权力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网络化、世界风险化等诸多趋势对冲突秩序观形成了挑战。在此背景之下,基于中国传统的和谐秩序观的意义便凸显出来。和谐秩序观以人性向善为假设基础,力图发现和弘扬人性中道德的成分。在和谐秩序观之下,世界秩序表现为一种多行为体共存的和谐状态,主体间关系是朋友关系,而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形式主要表现为互助与礼遇。西方一些前沿的理论进展如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全球治理理论、国际道德研究等与和谐秩序观的逻辑基本契合。同时,和谐秩序观的优势则体现在其与"整合性秩序"背景的逻辑一致及其强适用性等特征上。全球共治是建立在和谐秩序观基础上的一种调和性理念,其基本逻辑是"弱冲突逻辑+强和谐逻辑",基本框架是构建全球性的权威协调,国家间关系结构强调从利益关系向朋友关系转变,对待异见的方式是求同存异,互动形式则是多主体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4.
服务主导逻辑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服务主导逻辑的缘起和演进轨迹,然后论述了基于服务主导逻辑和对服务主导逻辑进行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评价,最后指出了服务主导逻辑对转型时期我国企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管理学前沿的效果逻辑理论所蕴含的学术智慧和理论张力吸引了我国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我国不少学者对这一前沿理论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为了帮助国内学者正确理解这一重要理论,本文首先以该理论的理论渊源为切入点,阐述西蒙教授决策理论的主要思想和古典实用主义哲学的真理观;然后追踪效果逻辑理论的创始人Sarasvathy教授的研究思路,通过问题空间、成功的专家创业者溯因分析、三种机会观以及因果逻辑和效果逻辑创业过程比较,多构面、多层次地剖析效果逻辑创业决策的理论构架;最后对该理论的发展走向进行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科学技术观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突出科学技术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刘少奇科学技术观的逻辑起点;向科学技术要效益,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是刘少奇科学技术观的根本着力点;尊重知识分子,培养科技人才,是刘少奇科学技术观的核心内容;科学管理,提高质量,是刘少奇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原则;加强农业技术改造,搞好中国农村,实现整体发展,是刘少奇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7.
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首先介绍了生产者单独、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以及消费者单独三种不同的价值创造方式;然后对近几年刚刚形成的价值共创理论的演进脉络进行了梳理,着重介绍了Prahalad和Ramaswamy从企业竞争和战略管理视角提出的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以及Var-go和Lusch提出的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并且对这两种价值共创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再后提出并阐述了生产者逻辑和消费者逻辑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共创逻辑,构建了基于生产者逻辑和消费者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模型;最后在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首先介绍了生产者单独、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以及消费者单独三种不同的价值创造方式;然后对近几年刚刚形成的价值共创理论的演进脉络进行了梳理,着重介绍了Prahalad和Ramaswamy从企业竞争和战略管理视角提出的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以及Var-go和Lusch提出的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并且对这两种价值共创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再后提出并阐述了生产者逻辑和消费者逻辑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共创逻辑,构建了基于生产者逻辑和消费者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模型;最后在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孟子与柏拉图都用比喻,都有类比推理,都出现无类比附的逻辑失误,但是柏拉图对比喻论证的特性有自觉性,认识到比喻论证只能提供一种解释,而没有逻辑真实性,孟子则缺乏这种自觉性,并且混淆了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的区别;其次,柏拉图的比喻与他的思想体系一样具有一种开放性结构,其喻意引起学界的争论,而孟子比喻的喻意比较单纯,主要是用来说明其仁政与性善论的;再次,孟子与柏拉图的著作中都出现了无类比附的现象,其原因是一致的,都是理论阴影下的逻辑失真,不同的是孟子比柏拉图走的更远,使逻辑完全依附于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的成功探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的现代化方案给世界人民贡献了新的文明样态。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党和人民百余年艰辛探索的向往与追求;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原则基础上批判继承苏联现代化建设经验,形成其基本样态;从实践逻辑看,独立自主、工业化、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全面进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11.
就本质而言,一方面,人类的国际政治活动是历史性的,故对其做历史取向研究极其必要;另一方面,像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一样,国际政治研究又是逻辑化的,因此将人们对国际政治行为的认知上升为具有普遍解释力,甚至是实践指南意义的科学理论又是国际政治学学科发展及其实践性定位的内在要求。据此,作者强调国际政治研究要努力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相互统一,并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角度对这种统一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深入论证。国际政治活动运行于历史空间以及人们对该活动的理解与解释却是逻辑化的事实,为这种统一提供了本体论基础;而历史与逻辑所分别具有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以及它们在具体的国际政治研究中并不必然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的另一事实,则说明这种统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对上述问题国际政治学界应该给出清晰的理论说明,否则非但难以平息学科内部至今存在的历史与逻辑两种研究取向的相互杯葛,而且还会影响本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文章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哪里来”“怎么来”和“到哪里去”,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指导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发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源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其内涵丰富,蕴含了深邃历史观、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民行动观和共赢全球观,其演进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各个环节紧紧相扣。据此,文章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五个维度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时代,日益强化的相互依存凸显出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发掘本土概念,中国国际政治学者试图构建独具特色的关系理论。与西方学界的实体性思维不同,中国情境下的关系理论以儒家关系主义为底色,倡导和谐包容、情理兼顾与礼尚往来。作为社会建构的产物,"关系"既有利他性的规范含义,也有工具性交换的特点。对中国外交而言,追求东亚地区的"和谐秩序",不仅需要多边布局也需要双边互动。基于关系运作机制的差异,中国学者提出了两种关系主义的分析路径。在宏观层次上,"过程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塑造功能,认为共享规范是整体和谐的必要条件。在微观层次上,"关系均衡理论"关注具体的利益交换策略,认为"让步—回报"的互惠机制可以维持双边关系稳定。当然,作为一种初步的学理创新,关系理论在理论适用范围、概念类型化与正负功能区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研究难点。从学术价值上看,关系理论跳出了实体性思维的桎梏,拓展了国际政治研究的理论空间。着眼未来,需进一步细化因果机制分析,强化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珊 《老区建设》2023,(5):23-29
红色文化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运用视觉化方式传播红色文化是顺应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变革的必然选择。从理论逻辑看,契合政治传播具象化转向、满足受众视觉表达需求及先进的视觉技术使红色文化视觉传播成为可能;从过程逻辑看,红色文化视觉传播主要通过编码、媒体传输、解码与反馈四个环节实现无意识的嵌入;从实践逻辑看,推进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视觉传播需从建构平等对话、优化内容供给、完善把关机制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5.
当今学界部分学者片面强化异化范畴的批判意蕴,忽视了早期马克思对异化现象的历史性肯定。纠正此类偏向必须深刻明晰马克思文本中所渗透的异化具有双重历史效应的内涵,由此走向资本逻辑的早期探索。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阐释资本逻辑作为现代社会异化现象最为集中和隐蔽的"避难所",不可避免地带有双重维度并且辩证地内生出针对自身的否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16.
组织间关系的社会逻辑观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逻辑观(又称关系观)因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关注焦点及实践应用而成为国内外组织间关系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社会逻辑观的理论渊源、基本思想以及它对组织间关系研究的意义等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冯萃萃 《魅力中国》2013,(34):319-319
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法律中常见的逻辑分析方法是法律中的研究重点。研究法律中的逻辑分析方法,对法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法律逻辑应用的对象,其次介绍了逻辑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传统形式的逻辑分析法和辩证逻辑分析法。通过本文对逻辑分析法在法律中的探讨,为我国的法律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宗教信仰的集体行动逻辑中,作为起点的西北少数民族个人具有民族身份、国民身份两个身份,是民族角色、公民角色两种角色的扮演者。这个双重性决定了西北少数民族既要认同民族共同体的宗教信仰,也要认同民族共同体所在的国家。这两个方面的认同是民族和国家之间必然性联系的体现,这个联系通过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身份和角色整合构成了西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集体行动逻辑,也构成了西北少数民族独特的循环型民族互动关系认同仪式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逻辑特别是数理逻辑的迅猛发展,现代逻辑在发展过程中与现代哲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进而使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收到世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逻辑哲学、哲学逻辑的探究,使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逻辑的哲学反思在逻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民主政治下,"政党竞争"和"政党协商"两条不同的制度逻辑。"政党竞争"制度逻辑体现在多元竞争的民主政治结构体系中,代表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政党,以自由平等、公平竞争、程序正义为基本原则,通过竞争性的方式、方法来掌握政权和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政党制度模式。"政党协商"的制度逻辑体现在非竞争性民主政治结构体系下,各政党在特定国情中形成了合作型政党关系,以平等协商、理性共识、合作参与为基本政治原则,通过协商民主制度平台来实践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