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习昌  于清华 《经济与管理》2003,19(4):13-14,22
按劳分配是以活动为尺度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着本质区别。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特有实现形式,表征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借助市场竞争实现,以所有实现社会劳动为首要的劳动评价标准,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有效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经济学界有关按劳分配問題的討論中,对于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換的相互关系問題,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但是,有两种观点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有一种意見认为,按劳分配是等价交换原則在分配領域的延长,按劳分配遵循着(或通行着)等价交換原則,按劳分配領域中保留着等价交換经济关系;有人更說得直截了当些,认为按劳分配的实质是等价交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指以劳动为尺度,对社会总产品中作为个人消费资料的那部分产品的分配。这种观点长期以来被广泛接受。按劳分配是对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说法目前也仍然被广泛使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现实分配关系进行考察,很清楚的是,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体分配方式的按劳  相似文献   

4.
轻工业品的銷售价格是我国計划价格体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銷售价格分为出厂价格和市場价格(主要的是零售价格)。出厂价格是轻工业企业向商业部門出售自己产品时的价格。零售价格則是商业部門把轻工业品最后卖給消費者的价格。由于这两种价格所处的环节不同,它們在社会主义价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零售价格主要体現着国家与个人之間的关系。它是国家用来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手段。零售价格的制訂,必須以安定人民生活,合理調整各阶层人民的生  相似文献   

5.
牛丽姜 《经济师》2001,(4):160-160
一、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特点,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产品经济中实现的,这种按劳分配具有下述三个特点:第一,分配的依据是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时间。在马克思设想的资料公有制,社会成员之间的地位完全平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来进行的,由于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已不存在,劳动者的个人劳动直接表面为社会,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时间是计量每个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尺度,根据这个尺度进行消费品的分配。第二,分配的主体是社会。由于全社会实现了单一的公有制,其它经济形式已不存在,全社会是一个大工厂,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属于宏观层次,社会是按劳分配的腐朽,社会可以采取统一的方法进行个人消费的分配,按劳分配的的实现形式是单一的。第三,实现的媒介是没有价值的劳动券。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社会公有的生产中,“生产者会得到纸的凭证,以此从社会的消费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这些凭证不是货币。它们是不流通的。(《资本论》第2卷第397页)因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结束后,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备中领得相应的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昨,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  相似文献   

6.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一项重要原则。只有认真地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在这里,“劳”是按劳分配的核心,因此,对“劳”的理解是否正确,对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分歧很大。本文拟对物质领域中“劳”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7.
实现分配机制的转换是改革的基本课题之一。应当按照什么样的分配理论来建立新的分配机制?我主张以市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为依据。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一、个人选择的自由与劳动的分配在改革时期,我国经济学界讨论分配问题,注意力多集中在是“按劳分配”还是“非按劳分配”,要不要承认按劳分配,利息、股息、红利、地租、房租以及风险经营收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等。其实,只要承认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述范畴便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不是主观上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客观上必然如此。我们没有必要老是在古典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原则中兜圈子。现代社会主义需要创立一个新的分配理论,这就是市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充分的个人选择权利和分配过程的市场调节为主。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成本,从本质上看是由农产品价值中物化劳动耗費C和活劳动耗費v两部分构成的。由于当前还存在着簡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別,存在着货币、价格等经济范畴,就需要也能够通过货币形态用生产資料費用支出和劳动报酬支出来計算农产品成本。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分配应当构建三维格局——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决策性其它分配。其中,按劳分配是主体。所以,三维格局也就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三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格局。 一、关于按劳分配。把分配和劳动联在一起的思想古已有之,甚至连宗教典籍也有“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警句。一般认为,按劳分配是圣西门提出,由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最终确立的。对于按劳分配的“劳”,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两种解释。一是圣西门主义者的“按劳绩计报酬”,类似于目前的按劳动成果分配。二是欧文门徒布雷主张的“按劳动时间计酬”,类似于目前的按劳动支出分配。笔者主张按劳动支出分配为主,按劳动成果分配为辅。就按劳分配本义而言,不应当是按劳动成果分配。因为按劳动  相似文献   

10.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时期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了社会生产基金,后备基金和满足同共需要的社会消费基金等以后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它是社会主义分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内容就是要求劳动者尽其所能地从事社会劳动,社会按照各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实现了“不劳动者不得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提法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突破,但理解各异。笔者认为,这里指的生产要素应该是狭义的生产要素,即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如果这里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要素,在语言逻辑上就有同义反复之嫌。当然,从广义的概念来说,劳动和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2.
在近年来的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中,虽然人们对按劳分配的理解正在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而深化,但总的来说,人们还没有脱离把按劳分配仅看成是生产领域中的分配原则这个框框。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1)理论界至今仍把团家或社会看成是分配的主体;(2)对按劳分配的“劳”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劳动的单一因素决定论上,比如虽然否定了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论述按劳分配时,一般是指直接生产者说的。如在《资本论》中说:“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还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社会总产品经过社会扣除以后,才能“在集体中的个别生产者”之间,根据他们各自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在这里没有明确地讲脑力劳动者是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那末,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脑力劳动者是否通行按劳分配原则呢?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按劳分配与企业分配制度存在于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中的企业分配制度都必须遵循某种特定的原则。一般来说,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中,企业产品的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按劳分配原则。在这种原则下,任何经济主体都不能利用公有财产来获取特殊的利益,只有劳动才是占有产品的基本尺度: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这种分配制度体现了公有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按分配原则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是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资本主义分配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逻辑起点。只是以往我们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最本质的含义理解不够透彻。实质上,应该说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最本质的内容包括三点,即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劳动量的大小为依据,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承认能力本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仍然没有偏离这三点本质的含义,但已经有了新的特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6.
5月4日国家计划委員会副主任宋平同志邀請業务部门和科学研究單位的有关同志开会座談如何組織力量开展对国务院科学規划委員会提出的“人口、劳动資源、劳动就業和消費水平”一題的研究工作。与会同志認为这些問題都是国民經济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它与高速度發展社会主义建设事業和正确处理人民內部矛盾,合理地进行生活消費资料的分配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都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们二者之间的相容性。在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公式中,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相安”地相合在一起,共同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从动态上讲,商品经济的运行,对按劳分配的贯彻和实现,发挥着积极的机制作用,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水火关系。商品经济对按劳分配的机制作用,最主要的表现在:只有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才能使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得到检验和净化,把劳动所得的报酬和所提供的劳动量一致起来。我们知道,按劳分配的核心内容是,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多劳  相似文献   

18.
研究按劳分配问题的关键是要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说明按劳分配的“劳”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计量的问题。梁博士把“劳”解释为“有效劳动”是不正确的,因为按“有效劳动”分配无法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笔者认为,“劳”指的是劳动者付出的个人劳动中包含的抽象劳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能解决“劳”的计量问题,也就能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也就能使按劳分配理论科学化,并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了。  相似文献   

19.
在談社会购买力計算方法之前,必須弄清楚社会购买力的涵义。目前,经济学界和经济工作者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购买力的涵义是有各种不同理解的。第一种意見是:社会购买力就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按照这一种意見,不管是对物质資料的需求,还是对各种劳务的需求;不管是对生产資料的需求,还是对消費品的需求;不管是通过現金  相似文献   

20.
<正> 社会上曾出现过一种为“先富”而先富的偏激倾向。它不是通过以劳动贡献为主要尺度的先富,而是离开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迅速“暴富”。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地理解和执行了“先富”政策,把它推向了极端。 本来,针对过去虽日按劳分配,实则平均分配,结果导致共同贫穷的做法,提倡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一思想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它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而且恰如其份地从分配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